立意“俗”的困惑
我們在寫考場作文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作文的審題立意。很多同學在審題立意的時候會被兩個問題困擾:一是審題不正確,作文寫跑題了;二是審題沒問題,但寫得很普通,就是說我們常說的“寫得很俗”,立意不新穎。
其實這是思維的兩個方向,一個是發散,一個是聚合。
我們今天先來解決如何讓思維發散的問題,這樣寫出來的作文觀點會更獨特或者更有深度一些。
生活中任何一件事,影響它的因素都不止一個。所以我們要多角度地認識同一個問題,不要侷限於一元論或者二元論。
作文立意之所以“俗”,沒有新意,是因為對材料中所談及的社會現象或事件只按照傳統的、既定的、常見的思考角度去做了判斷。
如何擺脫這種思維定勢呢?就是要先看看有幾方面的因素影響了這件事的發展和結果,然後每個因素都從正、反兩個方向考慮一下。
這樣,假如影響一件事的因素有三個,那麼經過這樣的正反雙向思考,你至少就從六個方面對這件事進行了探討。
下面就“上下班高峰時段公交車比較擁擠,這時候有老年人上車了,年輕人要不要給這個老人讓座?”這個“老生常談”的社會熱點問題展開分析,看看如何從思維角度出發做到作文立意新穎的。
如果按照一元論、二元論的簡單粗暴判斷,可能馬上就會對年輕人進行道德審判:年輕人必須得讓座啊!
照顧老年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果年輕人不給老人讓座,那他摔倒了怎麼辦?接下來,就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敗壞等等一系列對年輕人的聲討。
但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判斷問題。我們仔細想一下,影響這件事情的因素有三個:年輕人、老年人、政府。那我們就要對這三個因素分別進行正反兩個方面的討論。
首先,年輕人這個因素的正反兩方面。
一般的正向觀點是年輕人就應該讓座。這樣闡述的話,可以有很多道理來作支撐,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愛幼是中華傳統美德,這麼多年的學校教育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給老人讓座的義務。
但是反向看,從法理上來講,年輕人沒有讓座的義務。純從法律層面看,公交車是一個公共服務場所,大家取得這個社會公共服務資源的權利是平等的,不因年齡而有差異。“先到先得”是一個基本的社會公平原則。
有點像我們排隊買東西。我先來了,排在前面,先買是應該的。不能因為你歲數大了,就隨意插隊,想站哪站哪。如果我同情你年紀大,讓你插隊在我前面先買,那是我的情意。如果我不讓你插隊,也是應該的。
所以,如果從法理上來講,年輕人不讓座才符合法律意義上的“人人平等”的社會規則。“人人平等”必須是真平等,不能有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把自己凌駕於他人之上。
其次,老年人這個因素也有兩個思考方向。
一方面,老年人都退休了,一天中也沒什麼特別需要趕時間的事,為什麼非要趕在上下班時間坐公交車呀?如果是早晨,趕著去醫院掛號看病還可以理解,其他的我實在想不出來還有什麼事必須要跟年輕人搶上下班時間坐車的。
如果您僅僅是去晨練、去買菜、去串門,能不能錯過早高峰時間啊?老年人也有自覺減輕社會公共資源壓力的責任啊,別在非必要的情況下去擠兌公共資源。如果僅僅為了自己的方便就倚老賣老,理直氣壯地搶佔社會資源,其實這樣的老年人就太缺乏基本的社會公德了。根本不值得年輕人尊敬。
另一方面,老年人是否想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呢?能坐公交車上下班的年輕人應該收入不會太高,可能從事的是一個比較辛苦的、需要體力的工作。現在的工作壓力都非常大,年輕人很辛苦。很多人在上班的路上都還沒真正睡醒呢,好不容易有個座位,趕緊打個盹補覺。下班的時候就更狼狽了。
試想一下,假如這是個售樓處的工作人員,那他可能帶著客戶樓上樓下地跑著看房,或者打電話一個一個地問人家誰要租房買房,忙活一天了。如果那個年輕人是老人自己的兒女,看到他下了班都快要累癱了,那老人十有八九會說,“孩子,你趕緊在沙發裡躺一下吧”,都恨不得自己趕緊站起來給孩子讓座。那面對別人家孩子,怎麼就能不管人家累不累,都好意思說“你站起來,讓我坐下”呢?這是不是有點太不善良了呢?
總強調年輕人要繼承中華傳統美德,那老年人的傳統美德上哪去了?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讓座問題,就變成了對年輕人的道德綁架。
gov管理的這個因素也有兩個思考角度。
從社會輿論導向的角度看,G媒和學校教育應該加強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不能單一強調年輕人對長者的尊敬與服從,也應該多強調老年人發揮餘熱,為社會做貢獻,至少不要用佔便宜的心理,主動成為社會的負擔。
正所謂“父慈”才能“子孝”,如果一個社會的老人都沒有起碼的善良和公德心,怎麼能指望他們能教育出善良厚道的子孫來呢?“上樑不正”,“下樑必歪”。
另一方面,gov應該積極想辦法提高公共交通管理水平。如果公共交通的運營管理者能釜底抽薪,從根本上解決下班高峰時段人多車少、座位緊張的問題,那麼全社會就不用再拷問靈魂了。既然整個城市的公路系統都安了探頭,實現了360度無死角、24小時不間斷地抓違章、抓超速,那為什麼就不能把這些大資料用在科學地統計上下班高峰的車流、人流上呢?
再做一下更深入的分析,然後把公交車車次的排程調整得更合理一些,把老人優惠乘車的政策與早晚高峰期錯開,等等,是不是能大大緩解這個“讓座矛盾”了呢?
以上,就是針對這個簡單的公交車上要不要給老人讓座的問題,從三個方面、六個角度進行了一個比較深入的思考。
經過這樣的全方位思考之後,如果在考場上真遇到這個話題作文的話,是不是就可以至少從中選擇兩個角度做你文章的兩個分論點呢?如果能再展開論述一下,這個文章相對來講就比較有深度、有質量了。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只有思想全面、深入了,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比較有深度,也比較說服力。那就需要在平時養成對同一件事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的習慣。只有愛思考、“沒事老琢磨事”的孩子,才能寫出好作文來。
宣告:本文由親子讀寫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複製或轉載。
關注【親子讀寫】,獲取更多有價值的語文學習及親子教育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