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禁止手機入課堂,手機如何拿得起放得下管得住?

  教育部禁止手機入課堂,手機如何拿得起放得下管得住?

  ◎本報記者 張蓋倫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應將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說,現在讓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和管理手機,將來學生走上社會,才有可能在面對更新的事物時做到正確駕馭、合理使用。“學會正確使用手機是一門必修課,也是當下教育的一部分。學生手機使用管理折射出學校的管理理念和育人水平,必須堅持‘管’與‘教’結合,化危為機。”王殿軍說。

  學校要將手機使用納入日常管理

  如何在中小學加強學生手機管理,近年來成為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智慧手機,不僅是通訊工具,還有上網、遊戲和社交等多種功能。自控力較差的學生,容易沉迷其中,浪費時間,損害視力,甚至接觸到暴力、色情等不良資訊。

  據南京市玄武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第九中學校長張恆柱介紹,管控中小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已成世界共識。義大利、法國、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已經透過立法或者其他形式明令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校園或者課堂,有的規定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學生才能使用手機,芬蘭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學生銷售手機。

  手機,要管,也要合理地管。

  張恆柱說,學校有效管理學生手機,可透過管理、診斷、教育三步法。

  一是管理。家長、學生和教師三方一起制定大家認可的手機管理制度,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學校還可以透過建設優秀班集體的方式,在班集體形成比較優秀的朋輩文化,開展豐富的活動,讓孩子放下手機,去做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情。二是診斷。對那些不能遵規守紀的學生,要了解他無法放下手機的原因和背後的成長訴求。再來,就是教育。張恆柱說,現在不少家長甚至老師簡單地用沒收、摔手機的方式解決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化矛盾而不是解決矛盾。教育方法要入情入理,讓學生真正意識到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性和加強管理的必要性。有些辦法可以讓孩子慢慢遠離手機,如增加戶外活動,幫助孩子制定科學的作息時間表等。

  家長要及時介入,防微杜漸

  《通知》還指出,各校要做好家校溝通,家長應切實履行教育職責,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

  家庭是人發育、成長、生存的首要基地,家長應當言傳身教,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長海說,家長要引導子女養成閱讀、藝術、運動、實驗、社交等多方面的興趣。冷靜思考是否有必要為子女配備手機以及購置怎樣的手機等問題,在賦予子女手機使用的權利時與子女約定手機使用時限等具體事項,約定臨時上交手機的事由和合理流程。

  當孩子出現過度使用手機的跡象時,家長應及時介入。他說,值得注意的是,寒假、暑假期間,很多家長將手機當作免費的保姆,放任子女無節制地使用手機,殊不知,手機依賴的壞習慣一旦養成就需要花費大量的力氣才能糾正。

  定好了規則,就要做到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劉長海表示,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家長帶頭遵守規定,主動用閱讀、運動等正能量活動充實自己的生活,讓子女對手機管理規定心服口服,而且能夠為子女樹立成長榜樣。

  “身處移動互聯時代,面對智慧手機的普及,廣大家長必須與時俱進地提升家庭教育智慧,和學校一起引導子女養成合理使用手機的好習慣。”劉長海強調。

  (科技日報北京2月1日電)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08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部禁止手機入課堂,手機如何拿得起放得下管得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