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時代,統治者都以“重農抑商”為基本政策,農業才是“治國之本”,正如商鞅說:“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又說:“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國不農,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也,則眾力不足也。”
既然古代社會農業那麼重要,土地也就成為了老百姓的“命”,這裡可能就有人提出好奇了?古代人少地多,“開荒”好像不難,古代空地那麼多,為什麼農民寧可被地主剝削,也不去開墾荒地呢?
在古代開荒都是“政府行為”,普通老百姓開荒種地,生產成本太高
現在科技發達了,假如開荒的話,基本上都是用機器、拖拉機等機器開荒。但是古代社會開荒種地的生產成本太高,古代的老百姓開荒費勁了,首先工具就不行,你開荒沒有政府的“檔案”,他讓你開荒嗎?
一般在古代開荒屯田,都是政府來幹這個事情。比如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為了安置貧苦老百姓,透過收回現有官田、組織新的官田屯墾以及鼓勵墾荒等方式來擴大可控的土地資源,官田屯墾主要集中在人口最為密集的京畿、河南、河北地區。
說完唐朝的,咱們再說是明朝的朱元璋,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就採納了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建立和鞏固根據地,蕩平了各地割據勢力,建立明朝。登基以後的朱元璋更是不忘民生疾苦,常自警說:“君舟民水,載復不定,敢不畏哉。”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曾“徒江南民田淮南”,朱元璋曾接受大臣桂彥良等人的建議,“令有司務民開耕,願應募者資以物力,寬其徭役……及凡犯罪者亦謫之屯田。”據史書記載,洪武元年新墾田770餘頃,洪武二十六年增加8577623頃。
在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一般耕地都需要灌溉,對於開荒的老百姓來說,灌溉也是難題,一般都是政府“工程”,朱元璋統治期間,廣西的靈渠,四川的都江堰都得以修復和利用,黃河也得到多次有力的治理,從洪武元年到二十八年,共疏浚河道4162處,修築坡堤岸渠5048處,對農業生產的發展及人民生命與財產的安全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賦稅沉重,也是自主開荒路上的一大攔路虎
普通的老百姓開荒,沉重的賦稅,也是自主開荒路上的一大攔路虎。還是拿明朝舉例,朱元璋時期給老百姓了很多“惠民政策”,但是到了明朝晚期,賦稅不知不覺漲了起來,而且統治者變著法增加收稅方式。
咱們主要講講明萬曆朝,萬曆腐敗怠政,又揮霍無度,平哱拜之亂,花費200萬兩;援朝抗倭,花費銀700萬兩;平定播州花費300萬兩;這些錢從哪兒來,主要是從老百姓的身上出。錢糧不夠,只能加派賦餉。
萬曆朝加賦白銀520萬兩,到了崇禎朝加遼餉900萬兩,剿餉330萬兩,練餉730萬,總數2480萬兩。除了賦餉,還要礦監、稅監、鹽監、珠監等等,後期直接導致東北的遼事,西北的民變。
這些賦稅越收越多,導致老百姓苦不堪言。交不起稅的農民只能成為佃農,只能靠為地主賣苦力打工養家餬口。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歷史,農民從來都是身不由己,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