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58年蒙冤,陳賡開解他:你老兄犯了中國曆來的兩大忌
粟裕和陳賡
在開國十大將中,粟裕排行第一,陳賡排行第四。雖然粟裕在前,但是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陳賡的名氣是要比粟裕高很多的。畢竟單從傳奇性這一角度看,陳賡大將堪稱我軍中的第一名。
陳賡是黃埔一期的學生代表,蔣介石的救命恩人,毛主席在湖南省湘鄉東山高小的學弟,同時也是毛主席在湖南自修大學中的學生。
他是林彪、左權、劉志丹等人的學長,也是周總理長征路上的救命恩人,還是彭德懷和浦安修的牽線媒人。陳賡稱呼宋慶齡為“師母”,同時還和胡志明有著幾十年親密友情。如果要說開國眾將軍中誰的人脈最廣,那陳賡毫無疑問一定是第一名。
粟裕和陳賡雖然都參加過南昌起義,也都是在南昌起義中捱了自己軍旅生涯的第一槍,但是他們當時並不相識,因為當時粟裕是葉挺部隊起義總部的警衛班長,而陳賡則是賀龍部隊中的一個營長。
粟裕後來就上了井岡山,去了中央蘇區,而陳賡卻直到1933年才輾轉進入中央蘇區擔任步兵學校校長。雖然同在中央蘇區,但那時候兩人未必有過直接的會面。後來隨著局勢的發展,兩人再次“分道揚鑣”:粟裕隨抗日先遣支隊一路向東,而陳賡則跟隨中央紅軍一路向西。陳賡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徵,而粟裕則在南方進行了長達三年的艱苦奮鬥。
抗戰爆發後,他們兩人一個在八路軍中當旅長,一個留在了新四軍中,他們同樣憑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脫穎而出。
陳毅元帥在解放戰爭初期曾給中央發電,他指出:20年來我軍創造的傑出軍事家並不多,最近能與彭,劉,林並肩前進的,只有粟裕和陳賡等人。
遲來的合作
一直到解放戰爭期間,陳賡和粟裕這兩位我軍最優秀的將領,才終於開始了合作。
那一年,粟裕率部從山東戰場轉戰到中原戰場,和劉鄧、陳謝大軍一起,呈品字形結構經略中原。
當時,蔣介石在中原戰場上做出了先集中兵力攻打劉鄧大軍,然後再消滅其餘部隊的部署,粟裕及時察覺了蔣介石的這一意圖並向中央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建議和陳謝兵團一起,長期配合大別山區的劉鄧作戰,以打破蔣介石的這一企圖。
中央回電對粟裕的分析表示了認同,並命令粟裕統一指揮華野及陳賡所部,沿平漢線向南直迫武漢。這道命令意味著陳賡實際上成了粟裕的直接下屬。
隨後粟裕指揮兩路大軍發起了平漢等戰役,取得了殲滅敵人45,000人,攻克許昌等50多座重要城鎮的光輝戰績。
陳粟會師之後,陳賡熱情讚揚了粟裕,他說:“真是聞名不如見面,以前只聽說粟裕如何厲害,今日一見果然了得。”粟裕則連連謙讓,稱讚陳賡了不起。
兩位將軍的這次合作,雖然只持續了不到一個月,但是他們卻因此結下了終生的友誼。
1951年,粟裕從蘇聯養病回國,中央決定對他委以重任,把他調到總參謀部擔任主管作戰的副總參謀長,粟裕推辭說自己能力不夠,並推薦陳賡代替自己來擔任這一職位。但中央這次顯然更屬意粟裕。
在粟裕擔任副總參謀長期間,我軍提出了建設一座解放軍自己的高水平軍事工程院校的計劃。粟裕曾就此給中央寫的報告,推薦陳賡來擔任這所學院的校長。他的建議得到了中央的認可,於是陳賡從抗美援朝的戰場上調回了祖國。
1954年10月,粟裕擔任升任總參謀長後,並沒有忘記自己三年前的那個建議,再次向中央舉薦了陳賡做主管作戰的副總參謀長。這一次他的建議得到了批准。
據當時另一位擔任副總參謀長的張愛萍上將回憶,粟裕擔任總參謀長期間的這段時間,是我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中的一段黃金時期。
最後的送別
1958年,隨著全軍反教條主義運動的進一步展開,粟裕在軍委擴大會議上遭到了錯誤的對待,當時敢於站出來為他說話的人中,除了有少數幾位粟裕在華野的老不下外,還有陳賡大將、肖勁光大將和葉劍英元帥等人。
當時,有一份材料竟然說粟裕不會打仗,陳賡看到後非常生氣和不解,他說:“如果粟裕不會打仗,那麼在中國還有誰會打仗?我想請他站出來讓我見識一下。”
在如此關頭說出這樣的公道話,足以看出陳賡和粟裕兩位大將深厚的友誼,也能看出陳賡大將的正直和勇敢。
粟裕雖然離開了總參,但是兩人卻並沒有因為不在一起工作而斷絕了他們的私人友誼。1961年2月,陳賡和粟裕將軍同在上海療養,他們的住處相鄰得非常近,兩人常在一起談古論今,互相鼓勵。
一日,兩人在聊天中又談起了58年的那段往事,陳賡安慰粟裕說:“中國曆來有兩大忌,一忌功勞太大,能力太強;二忌不迎合,不吹拍,你老兄這兩忌都犯了,怎麼會不倒黴呢?”
陳賡將軍如此坦誠交心的話,讓粟裕心生感慨。
一個月後,陳賡大將在撰寫《作戰經驗總結》一書時,突發心臟病逝世。據官修《陳賡傳》記載,他的鄰居粟裕第一時間知道了這一訊息後,他竟癱倒在地上不能動彈,病情因此加重。
陳賡的骨灰回北京時,粟裕堅持拖著病體,把這位老朋友送到了飛機場。
陳賡大將逝世23年後,粟裕大將也因病逝世。如果真的有所謂“天國”的話,他們兩人想必還時常促膝長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