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穩定盈利究竟難在哪?離穩定盈利這個目標之間,究竟還有哪些差距?別急,幾張圖就能整明白。
(散戶腦回路)
(遊資腦回路)
看山是山(散戶)(建構)看山不是山(悟道-ing)(解構)看山還是山(遊資)(重構)
第一個看山是山是表面,第三個看山是山是個系統。這就是最最核心的差距。
從第一張圖進化到第二張圖,極難。但不是不可能。
如果你理解穩定盈利的差距,本質是認知體系的差距;如果你已在這個市場戰鬥多年,有些身心俱疲;如果你還對遠方的光明心懷希望;如果你還有戰鬥意識,希望不斷超越之前的自己。那麼,就將所有的力量、精力、時間,都集中在提高認知建立體系上。
老話很舊,但道理永遠不舊。不經寒徹骨,哪得撲鼻香。總舵主三個月手繪三千張圖,孫哥一屋子的筆記,聞師整年覆盤到凌晨三四點。
哪個從小做大的遊資不是無數個徹夜苦熬中走出來的,只是你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而已。有多少個成功的故事,就有多少個於廢墟中不斷站立的身影。
要麼就遠離市場,如果你想好了要繼續,那就好好做,狠狠逼自己一把,把潛力完全釋放出來。如果想進化到第二張,有三件事要做,要同時進行:
第一件事:大量學玩命學。
1、除非你是價值投資,否則書上學遠不如淘股吧學更快。這不是軟文。剛入市時,我把市面上關於股票的數看了幾百本都不止,後來回頭看90%都是彎路。
你可以在書中建立基礎,理解基礎後儘快脫離看書的層面,別再糾纏於無限細節。淘股吧走出了N多個大佬了,他們留下或多或少的文章語錄,就畢業離開了。這裡,其實就是黃埔軍校。
2、玩命學,再談獨立思考。你翻看一本書,剛看了幾條目錄,就讓你獨立思考,你能思考出來什麼?你能思考出來後面都寫什麼?獨立思考一定是建立在足夠的資訊量,足夠的認知基礎上。
你把這本書從頭到尾讀了兩三遍,自然能寫出讀書感悟啟發。這個黃埔軍校有很多幹貨文章,有很多高手,也有很多視角,資訊眼花繚亂不一定都適合你,那就做個過濾再去學,但一定要是在學的路上。
3、建立關聯,真正吸收,最佳化流程。讀多少書不重要,一年看100本,不吸收也是沒用,還逢人自誇我看了100本書。想學的時候,收藏了很多資料買了很多書,就以為自己學過了,其實只是滿足了收藏欲。你想身材變好,辦了健身卡卻不去運動。
這個真不怪誰,怪大腦。很多研究腦科學的書,都提到大腦其實是很喜歡偷懶的,碰到繁重的事會自動迴避。其實也可以歸為一種人性吧。但如果想變強,就要逆人性逆本能。
大量學後,怎樣能吸收?那就建立關聯與輕應用。第一張圖和第二種的圖區別,除了簡單和複雜,更在於關聯度與流程的清晰度。
去試著把大量學後各個散點,串起來關聯起來,形成初步的簡單體系,再在輕倉實戰中應用,再慢慢進化到中等難度,最後到閉迴圈完整體系。
當市場發出某個訊號,能觸發你認知體系中的一個點,這個點又會沿著邏輯線觸發其他點,啟用一個片區的認知,你就能看到全域性,再從全域性降維指揮你具體怎樣做。
第二件事:深度覆盤。
聞師在帖子中說過很多經典語錄,但有一條我印象最深,他說:“覆盤深度一定要加深,不然無法進行到下一個階段。”因為我想進入下一階段,所以這句話我印象最深。
相比盤中的快速反應更考驗臨盤能力,盤後的靜態思考和覆盤,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全面,這對思維進化大有裨益。不趕時間,更能理性,理清楚每條思路,還可以站在自己的對立面與自己辯論,正面反面都能想清楚,不妨把各種可能都想一想。
當第二天的盤面符合你的某個預案,你就能從容執行。否則,盤中反應時間太短,往往想的不全面。靜態覆盤多了,認知體系全面了,盤中臨場的思考和反應也能更快。一定程度上,這是個先後關係。
覆盤不要流於表面,收集漲停排排序就完了。從指數、情緒,到板塊強弱,個股地位變化,再到盤口細節,從中線趨勢,到短線超短線,從一字到斷板,從半路到低吸,從緩和到加劇,從分歧到一致,從弱到強從強到弱,正反饋負反饋的轉化,籌碼的沉澱與發散,昨天到今天發生了什麼,今天到明天將可能往哪裡演化.....等等等等。
覆盤,“可以”思考的東西很多很多。你本能“想”思考的可以很少很少。
分清主次輕重,抓主要矛盾。覆盤少就容易鬍子眉毛一把抓,沒有主次輕重也是散戶最最常見的問題。看到盤口猛就搶了,全然不顧週期正向下。看到不跌了就去抄底,迎來的卻是恐慌的釋放。等等。
遊資看大機率重複做大機率,散戶10個票不顧8個綠也要追那1個紅的,也要追那10%然後幻想它成為龍頭。都是犯了不分主次輕重的錯誤。在覆盤中,除了要多想每個影響因素,還要給這些因素以權重,哪些是主要是前提,哪些是細節。
第三件事:練元認知。
認知體系會隨著大量學總結,逐漸成型,再到最佳化、更新,甚至升級重構。但還有一件事,那就是認知自己的認知。退學的那篇《我和小明》,多年後我才看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種元認知。
小明是一個不帶情緒、完全中立客觀的人,以“他”的視角去看現在的“我”,他告訴我這裡恐懼了那裡僥倖了,時刻評價著我的交易心理和情緒。小明就是另一個完全跳出主觀的我,退學是在我和小明的對話中,不斷鍛鍊元認知。
不一定每個人都要或者都可以這樣與自己對話,元認知的目的是讓你能時刻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不要被自己一時的憤怒、偏見、慾望、僥倖、恐懼,阻擋了客觀中立的判斷。這是它的意義。元認知的層面,就是交易心理的層面,監控和調整自己人性的弱點。
還有,我們常聽大佬說的交易心理,講交易就是人性,有時會覺得又懂又不懂,其實人家是經過經驗技巧、方法流程、學科原理三個層次後的哲學視角(圖三),如果沒有這三個層次基礎,跟著套用“別人恐懼我貪婪”之類,就自誤於無形了。
我曾想,交易究竟是邏輯還是機率?市場這麼大,我該學好一塊還是都學點?後來我才知道,交易是先邏輯後機率,學是先博後淵。
先聊這麼多吧,紀念下降龍十八掌。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希望本文內容你喜歡,最後請諸位隨手戳右下方“在看”哈!(本文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淘股吧立場)(本文作者系淘股吧ID:趨勢降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