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英法聯軍入京,曾國藩手握12萬湘軍,為何置若罔聞,視若無睹

由 終廷花 釋出於 經典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除了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曾國藩建立的湘軍,還包括該部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湖南軍隊。直到何鍵下臺,蔣介石才把湘軍改造為半中央軍。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軍全部被解放軍消滅,湘軍的歷史至此終結。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闖進北京,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肆的掠奪。在北京郊外,僧格林沁率領著八旗子弟與英法聯軍展開了殊死對決。
八旗子弟依舊和之前一樣勇猛無比,在戰馬上揮舞著大刀,奮不顧身,如洩洪水一般向英法聯軍殺去。雷神震天,萬馬奔騰。如此陣勢尚若放在百年前,可謂是所向無敵。但如今在列強眼裡卻猶如螻蟻一般。

刀槍棍棒加上戰馬面對是熱搶火炮,還未等蒙古勇士們衝到敵方陣營,都已經齊刷刷的倒下了,歐洲士兵們排列整齊,端著洋槍洋炮,瞄準,射擊,開炮。
連對方邊都摸不到的八旗勇士們相繼倒下,飲彈身亡。然而,更為慘烈的是,在重炮之下,那些勇士們要麼被打的殘缺不堪,要麼被打的粉身碎骨。
天色漸漸的暗了下來,已近黃昏。戰場上橫屍遍野,血流成河,光戰死的就達到了萬餘人。而聯軍的戰亡人數僅僅是個位數。相較之下,從武器的先進性,軍隊的組織性,指揮的策略性,雙方都有著雲泥之別。

紫禁城內很快就接受到了前方戰事失敗的訊息,朝堂上的大臣們開始亂了,咸豐皇帝也開始急了,紛紛收拾行裝,帶好妃嬪,一路北逃。還未等龍椅完全涼透,英法聯軍已經湧入了紫禁城。為了給咸豐皇帝和那些奮不顧身的清軍一個教訓,聯軍們衝進了圓明園,三日三夜,萬園之園被焚燒殆盡,金銀財帛,奇珍異寶全部落入了列強的手裡。

而剛剛那隻陣亡的部隊是清朝政府手中的王牌之一,之前的八旗軍和綠營已經被李秀成全部殲滅,僧格林沁部也是唯一還能拿的出手的精銳部隊。兩大主力全軍覆沒,清朝還有什麼籌碼嗎?當然有,曾國藩所招募的團練武裝——湘軍。

湘軍的組建完全是為了應對太平天國,補充清廷的正規軍,但實則全是編外人員。和正規軍相比,他們的地位遠遠不如八旗。從服裝上看,前者寫的是“兵”,後者寫的是“勇”,地位上完全不在一個等級,相差甚遠。
不僅如此,咸豐皇帝也更喜歡八旗軍,碰上難啃的骨頭,湘軍上,碰上易摘的果實,八旗上。湘軍打了勝仗,理所應當,八旗打了勝仗,大為讚賞,這種典型的雙標,弄的湘軍上下也是心生嫉妒。
太平天國的興起著實讓咸豐皇帝頭疼不已,在江南大營潰敗後,無奈之下,只能硬著頭皮讓曾國藩的湘軍去鎮壓,既然有了發展的機會,湘軍趁勢野蠻生長,最高時兵力高達十餘萬,可謂是兵精糧足,軍心大振。

曾國藩面對太平天國的勢力,深知一旦攻克安慶,太平天國分崩離析也就不遠了,於是下令湘軍將安慶圍困,取其糧草,斷其後路,安慶在惶恐中搖搖欲墜,城池指日可破。但咸豐那頭已經完全失利,於是快馬加鞭向曾國藩求援。
先安內,再攘外。這是曾國藩一直未變的理念,太平天國相比歐洲列強,雖然都是老虎,但太平天國會滅國,顛覆朝堂。而列強們只會掠奪,無意滅亡清朝,大不了再簽訂集合條約罷了。一貫以“忠誠”自命的曾國藩,決定抗命,不救援,同時他也不想讓自己一年多的努力化為烏有。

當然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咸豐的旨意是讓鮑超為主將,兼程前進,剋日赴京,交勝保調遣。這是何意?就是讓曾國藩調集軍隊後趕往京城,再將這些軍隊交給統帥勝保,要知道勝保可一直是曾國藩的死對頭,經常詆譭湘軍,無事生非,在這種關鍵時期,把兵權交給對手,曾國藩當然不從。

雖然決心抗命,但畢竟面對的是皇上,總要回個話:鮑超品行太差,對戰事毫無作用,且不熟地形,根本無法按時抵達京城。咸豐接到此回覆時,估計都氣暈了,曾國藩你朕的忠心之臣啊。
就在咸豐皇帝和曾國藩為此事互通訊件時,僧格林沁部已經慘敗於八里橋,咸豐無奈只能北逃。最終為了求得一時的太平,大清和列強們簽訂了奴顏婢膝的《北京條約》。

沒過多久,曾國藩終於攻破了安慶,並大張旗鼓的進行了屠城,城中一萬多軍民血流成河,太平天國從此落下了帷幕。
結語:外戰外行,內戰內行,也許這是對曾國藩這個時段最好的描述,對付外敵,曾國藩無所作為,但對待內敵,大刀闊斧,毫不留手。同樣湘軍在歷史地位中也有非常的爭議,幫助封建統治消滅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也成為開創近代軍閥割據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