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真正做到“樂之者”,把學習當做一件樂趣的人,必定能有大出息。
然而現實情況就是,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些厭學情緒,支撐學習的動力,可能是自己的理想目標,可能是父母和老師的期望,也可能是父母許諾的獎勵。
說到獎勵孩子,很多家長會表示:“這是一種直接有效的方法。”當孩子不想學習的時候,家長就和孩子商量:“你考到多少分,我就給你多少零花錢。”或者“你考第一,就給你買新款玩具。”等等。
父母用獎勵來激勵孩子學習,能夠令孩子短暫激發學習動力。很多孩子為了得到獎勵都會逼自己一把,平時看書懶懶散散,想到獎勵也認真了起來;看書累了想休息玩會兒手機,想到獎勵,又放下手機好好學習去了。
父母看到孩子這個狀態,滿意地點點頭,最後孩子努力一把得到獎勵,孩子高興父母也高興。結果第二天,平時堅持早起讀書的孩子,拿到獎勵以後就不願早起了,恢復懶散狀態。
父母不得不想辦法給再許諾孩子一個獎勵,這時輪到孩子開始討價還價:“這不夠,我要那個最貴的那一個,不然我不幹!”
這種情況出現在很多家庭中,父母的獎勵措施反而令孩子越學越沒動力,這是為什麼呢?
“胡蘿蔔加大棒”的激勵措施
“胡蘿蔔加大棒”來源於一個很古老的故事,說的是主人拉一頭驢磨玉米,可是驢走得很慢,工作效率低,於是有人建議在驢的頭上掛一根胡蘿蔔,或者在用一個大棒在後面趕它。
胡蘿蔔在這裡指的是正向的激勵,比如金錢、獎勵、表揚,而大棒指的是反向激勵,比如懲罰、批評、扣錢等。“胡蘿蔔加大棒”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激發人的外在動力,但並不持久。
“德西效應”認為:
個人心理需要和發展的潛能被稱為“內驅力”,而獎勵和懲罰屬於外部動力。適度的外部動力有利於增強個人的內在動機,過多的外部動力反而會降低內在動機,以及個體對某件事的熱情和興趣,因為獎勵減弱了人們從內部動機獲得的滿足感。
也就是說,父母許諾的獎勵,讓孩子把對學習的興趣轉移到了對獎勵的興趣上,削弱了學習的本能,降低了學習帶來的成就感。當父母沒能滿足孩子對於獎勵的要求,這種獎勵措施反而成為孩子學習的阻力。
除了正向獎勵以外,有的父母還會使用反向激勵的方法,比如不寫作業不能玩手機,不考到前十名,不準出去玩。這種反向激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發孩子的動力。但同樣,家長給的壓力大於孩子自主的學習意願,當父母不再施加壓力的時候,孩子就鬆懈了。
因此,如果孩子不想學習,父母要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提高他的學習積極性,而儘量少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激勵。
如何激發孩子驅動力,從這3個方面著手:
丹尼爾?平克在《驅動力》一書中,闡述了3種驅動力,與“馬斯洛需求理論”不謀而合。
第一種是“生存驅動”,為了滿足溫飽的需要;
第二種是“外部驅動”,如“胡蘿蔔加大棒”的激勵措施;
第三種是“內在驅動”,是為了滿足內在需要而自發產生的。
作者還提出了X型人和I型人的概念,
其中X型人更多地由外在動機而非內在動機驅動,I型人則更少關注外在獎勵,而著重於內在的滿足感,並總結了
I型人的3個內在需求:自主、專精和目的。
01
自主
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丹尼爾在書中
舉例了一些公司每天給員工20分鐘的自由時間,讓他們自主做事,激發創造能力。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會充滿動力。父母多給孩子一些自主分配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02
專精
這不是父母或者老師對孩子強加的要求,而是孩子自己想要努力學習,讓自己變優秀的內在需求,也可看作是一種求知慾。
要激發孩子的這種內在動力,父母就要善於誇獎孩子。不是“你好棒、你真厲害”之類籠統的誇獎,而是誇獎孩子的某種具體行為,比如“你今天背了50個單詞,英語說得更流利了。”
03
目的
目的往大了話說是人生理想,往小了說是做某件事獲得的成就感。成就感能提供持續不斷的動力,就像打遊戲通關帶來的快感,做成功一件事會讓人變得自信並保持上進心。
這是一種正向的刺激,比如孩子因為每一次成績進步,獲得越來越多的成就感,他就會越來越努力,追逐更遠大的目標。
說給父母聽:
“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對孩子有一定激勵作用,但從長遠來看,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能在興趣、求知慾、以及成就感的促使下不斷進步,成為更優秀的人。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會不會主動學習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