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晤士河“撿破爛”,中國留學生髮現不一樣的歷史
中國留學生張勝佳到英國倫敦留學,偶然發現有人在泰晤士河灘的淤泥裡“撿破爛”。深入瞭解後他發現,泰晤士河邊的這種“撿破爛”在數百年前曾經是一種職業,很多窮孩子以此為生,英國人把它稱為“泥濘尋寶”(mudlarking)。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已經沒有人依靠在泰晤士河灘“撿破爛”為生了,但這種活動演變成一種業餘考古。張勝佳也加入到在泰晤士河邊“撿破爛”的行列,他找到過中國移民帶過去的風水錢,還找到很多英國生產的中國風“青柳瓷”碎片。他把這些物品做成畢業設計,最近舉行了一個展覽。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對話張勝佳,聽他講述自己在泰晤士河邊“泥濘尋寶”的有趣故事。
從低賤工作到業餘考古
“泥濘尋寶”煥發新生機
張勝佳是廣東潮汕人,大學時讀的是室內設計專業。2020年,他到英國倫敦攻讀純藝術(Fine Art)專業碩士。
那段時間英國新冠疫情比較嚴重,沒有什麼地方可去,他感覺比較無聊,每天站在陽臺上看著樓下的泰晤士河潮起潮落,偶然發現有人在河灘上搜尋什麼東西。
張勝佳從小對廢舊物品感興趣,喜歡從中尋找材料和研究物件,於是他進行了深入瞭解,發現這些人在做“泥濘尋寶”(mudlarking)。
倫敦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泰晤士河從這座城市裡穿過,千百年來成為居民處理垃圾的場所,各個時代都有物品沉積在這條河的泥灘裡。由於淤泥是厭氧的,裡面埋藏的物品儲存得不錯。
受到大海的影響,泰晤士河早晚有潮汐,落差達到7米,在潮水的衝擊下,每天都有一些垃圾碎片被翻上來,其中大部分是沒有價值的東西,但也有一些值錢或者有考古價值的東西。
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後,倫敦人口迅速增多,大量貧民居住在泰晤士河兩岸,有人就在河灘的爛泥裡挖掘值錢的東西。當時“泥濘尋寶”的主要是窮孩子,他們衣衫襤褸,身上粘滿淤泥的臭味,讓人一眼就能辨別出來。他們只能在河邊活動,在潮水退去時去拾荒,直到漲潮才離開。事實上,直到20世紀初,在泰晤士河灘“泥濘尋寶”還是一種合法職業。
歷史上的“泥濘尋寶”
以前英國人對這個職業曾經存在偏見,1861年出版的《倫敦勞工和倫敦窮人》稱“泥濘尋寶”者是“不願工作的人”,並把他們放在“小偷和騙子”一章中。
但如今,泰晤士河的“泥濘尋寶”活動依然在繼續,不過“撿破爛”的不再是為了謀生的窮孩子。相反,他們是熱衷於城市歷史和考古的人。
因為泰晤士河的淤泥裡埋藏著2000多年來掉進去的東西,這裡被認為是英國最豐富的考古遺址之一,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遺址之一。由於淤泥裡的東西有可能會被潮水帶進大海,從而永遠消失,所以倫敦博物館也鼓勵市民到泰晤士河灘尋寶。
張勝佳“泥濘尋寶”找到的物品
想去尋寶需要申請許可證
挖掘時不能粗暴作業
張勝佳瞭解到這些有趣的歷史,於是也加入到“泥濘尋寶”的行列。
他告訴記者,“泥濘尋寶”不是想去就去的,而是有著詳細的規定。泰晤士河至今依然是繁忙的水道,河灘由倫敦港口管理局來管理,想到這裡“泥濘尋寶”,要向該局申請許可證。
在倫敦港口管理局官網上可以看到,3年期“泥濘尋寶”許可證需要繳納96英鎊,月度許可證費用為42英鎊,兒童有優惠。
有了許可證也不能隨意去搜尋,必須在規定區域,而且對挖掘深度有要求,一般不能超過7.5釐米(3英寸)。挖掘動作還要輕柔,禁止粗暴作業。翻出泥土後還需要填平,不能留下明顯的痕跡。倫敦港口管理局稱這是為了“保護河灘的食物鏈和泰晤士河區域所有生物的健康。”
如果在“泥濘尋寶”時發現了值錢或有考古價值的物品,必須向倫敦博物館的“可移動文物計劃發現物聯絡官”報告,並且要記下發現的位置和深度,帶著物品去做評估,博物館研究一段時間後,會歸還給發現人。如果不進行報告,可以拍照做筆記,但要把物品留在原地。
張勝佳“泥濘尋寶”發現了各式各樣的物品
有些“泥濘尋寶”者也有比較專業的工具,如金屬探測器。但是不能用磁鐵尋寶,因為泰晤士河是航道,磁鐵可能會影響航運。
還有一種更專業的“泥濘尋寶”許可證,需要由博物館頒發,張勝佳說持證的可能只有數十人,他們可以去更多區域進行更深的挖掘。
“泥濘尋寶”有危險性
潮水上漲差點上不了岸
在泰晤士河“泥濘尋寶”也有一定的危險,這條河潮水落差大,浪急水冷,而且河道有些彎曲,通向出海口的地方特別窄,只有退潮的那兩個小時算是比較安全,“如果不認真觀察,潮水一下子漲上來,就有可能遇到危險。”
有一次,張勝佳往回走的時候,發現原先露出水面的一段河灘已經被潮水淹沒。多虧岸上的一些英國老大爺告訴他怎麼走,而且一個個跑步接力給他指路,他跟著跑了幾百米,才終於找到一個梯子爬了上來。
河灘的很多地段都是爛泥,一腳踩下去可能整條腿都陷進去,有一次他就陷進去了,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才解困。
張勝佳在河邊“泥濘尋寶”
倫敦港口管理局還警告說,有可能會被泥灘裡的釘子或碎玻璃刺傷,還有可能會染上由老鼠傳播的“魏爾氏病”等疾病。
張勝佳在泰晤士河灘撿了兩年“破爛”,找到過上世紀30年代的紅寶石戒指、維多利亞時代的梳子、古羅馬時期的馬賽克地磚。不過更多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垃圾,如宜家的叉子、破碎的杯子把手、啤酒瓶、舊手機等。
河灘上經常能找到動物的牙齒,張勝佳說這跟倫敦的城市史有關,因為歷史上英國人習慣把屠宰場等設施建在河邊,這樣汙水和垃圾可以直接排到河裡。
“泥濘尋寶”找到不少動物的牙齒
他在河灘上撿到過中國的“風水錢”,這些物品顯然是由華人帶到英國的。
張勝佳在河邊“泥濘尋寶”
挖到特別的瓷器碎片
“講述”在博物館看不到的故事
“泥濘尋寶”最有意思的發現,是他找到不少青花瓷碎片。起初他不知道這種瓷器的完整樣貌,以為是破碎的中國瓷器。有一天,他在倫敦二手市場上買到一個完整的青花瓷盤子,是1990年出產的現代工業品,花紋和他撿到的碎片一樣,他才開始研究這種瓷器。
他發現這種瓷器叫“青柳瓷”(Blue Willow),是由英國人在18世紀仿照中國青花瓷風格生產的工業品瓷器。
英國等歐洲國家歷史上一直從中國進口瓷器,中國青花瓷器曾經風靡歐洲。工業革命開始後,英國有了工業化生產瓷器的能力。英國制瓷家托馬斯·特納和托馬斯·彌爾頓18世紀80年代仿照中國瓷器所設計,經過英國瓷器商的提煉加工,逐漸形成了一種非常有代表性的瓷器風格。
張勝佳發現的英國瓷片
英國瓷器商還給“青柳瓷”營造了一個動人的中國故事,大意是一個官宦人家的女兒愛上了父親的助手,她父親非常生氣,就把助手趕走,並在莊園外建起一道柵欄,女兒只能在柵欄裡的花園裡散步。父親打算強迫女兒嫁給一個富商,女兒與戀人私奔,經過一道橋樑逃到水邊的一間小屋。然而小屋被嫉妒的富商燒燬,兩人也死在火中,魂魄化作了兩隻鳥兒永不分離。
所以在“青柳瓷”的花紋中,不僅有青色的柳樹,還有柵欄、橋樑、雙鳥、小溪等中國風元素。
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青柳瓷”在英國得以大批次複製生產,逐漸走入千家萬戶。
反而到了今天,因為英國的勞動力越來越貴,本土生產的“青柳瓷”慢慢消失,有些中國工廠開始接英國的“青柳瓷”訂單,生產這種瓷器。
張勝佳撿到的有些“青柳瓷”碎片已經被河水沖刷得很圓滑,顯然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不過這種瓷器現在依然很流行,很多英國家庭都有一兩套。
他把撿到的“青柳瓷”碎片和完整的“青柳瓷”盤子放在一起,並且找到一些人用“青柳瓷”的舊影像片段,做成畢業設計,取名為“Made in England”,其含義是指這種圖案受中國瓷器影響,但是由英國自己設計和生產的。
張勝佳的畢業設計“Made inEngland”
作品展出之後,大部分中國參觀者不瞭解“青柳瓷”瓷器,而英國人基本上都很熟悉,因為它是英國的日常用品。
張勝佳的畢業設計“Made inEngland”
“青柳瓷”碎片這類物品在泰晤士河灘上很不起眼,張勝佳卻認為它們能透露出很多在博物館裡看不到的故事。英國人對異域東方的想象在工業革命的幫助下變成了民眾餐桌上的瓷盤,後來它們成為碎片被人扔進泰晤士河,經過歲月的沖刷出現在河灘上,被一箇中國留學生撿了起來,做成一件畢業設計。
紫牛新聞記者|宋世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