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2022考研臨近,“考研人數”、“考研倒計時”、“決戰考研”等多個話題接連登上熱搜榜、話題榜。考研,本是一個教育話題,卻越來越引發大眾的廣泛關注,儼然成為繼高考之後的又一場“全民狂歡”,這與近些年考研熱度持續走高,考研大軍日益壯大不無關係。
“內卷”是當下社會的一個流行詞。學歷內卷,讓本科生越來越慌,不考個研彷彿就“掉隊”了。受這樣的觀念影響,幾乎所有本科生都被裹挾進了考研大潮中,漸漸就有了考研變“二次高考”,本科變“高四”的說法。
“人人都是大學生” 學歷卷是必然的近日,教育部、人社部召開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路視訊會議,披露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而在2021年,這一數字是909萬,2022年淨增增加167萬,也是近年增長人數最多的一年。
2001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首次突破100萬,20年後,突破了1000萬。
這個數字什麼概念?從人社部、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近年來城鎮新增就業人數來看,大學畢業生已成為新增勞動力的主力軍。
2016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為765萬,新增就業人數1314萬,大學畢業生佔到了中國新增勞動力的“半壁江山”。到202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909萬,已佔到了年城鎮新增勞動力的80%以上,若再加上回國留學生數,幾乎達到新增城鎮勞動力的90%。也就是說,進入勞動力市場,當下幾乎“人人都是大學生”。
在這個背景下,學歷卷是必然的。
用人的尺子也水漲船高,體制內動輒要求研究生以上。
在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北京地區971個職位計劃,要求碩士及碩士以上學歷的職位590個,超過職位總數的60%。
雖然一味追求學歷理論上是錯誤的,但這既是時代的進步,也是時代的必然。讀研越來越成為年輕人的一個“標配”,就如當年上大學一樣。
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近十年來居高不下,加上疫情的影響和整體經濟增速下滑,就業更難了。
“最難就業年”迫使更多的應屆畢業生及往屆生透過考研緩解就業壓力,同時也能夠提升自身就業競爭力。研究生報考人數連年攀升,高位增長就成為必然。
資料顯示,研究生報考人數已經連續多年增長率突破兩位數。2017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首破200萬人大關,達到201萬。2020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341萬人,2021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377萬,5年間,考研報名人數翻了近一番。
從近兩年報考人數迅速增長的情況及各高校公佈的報考資料來看,2022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還將持續高位增長。
與之相對,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也持續增長。1998年,“大擴招”的頭一年,全國本專科共招生108萬;2021年,研究生招生超過120萬,研究生招生規模已遠超當年的本專科。
全國在學研究生突破300萬人2020年全國在學研究生314.0萬人,突破300萬人,比上年增加27.6萬人,增長9.6%。我國研究生規模增速明顯。
同大學生從“天之驕子”變成“普通勞動力”類似,隨著研究生數量的大幅增加,很多人直言,現在的研究生就相當於20年前的本專科,研究生學歷貶值嚴重。
尤其在北京等超大城市,高學歷人口快速增長。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20年,北京市1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中,近一半的人口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達到919.1萬人,佔1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的比重為47.6%。
在大專及以上的常住人口中,碩士、博士分別為126.3萬人和22.8萬人,合計佔1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的比重是7.7%,與2010年相比提高了3.9個百分點,碩士和博士的數量合計增長1.2倍。
高學歷人口的增長也催生出就業的多樣化,社會整體就業門檻提高,很多中小學校教師崗位、企事業部分崗位呈現碩博扎堆兒的現象。
不僅僅是學歷卷,還有名校的“卷”。
80年代,包括90年代,想上一個名校,最寬的入口是本科,但現在,卻是研究生。在80年代,名校本科招生1000多人,就已經是規模很大的學校了。而研究生,鳳毛麟角。
比如1990年,本專科招生60萬,研究生僅有3萬多人,其中包括3300人的博士。那時,在名校,本科招生是研究生招生規模的10餘倍,甚至20倍。
但是現在則不同了。名校研究生招生規模普遍超過本科規模,甚至是倍數關係。比如清、北(不含北醫),本科僅招收3000多人,但研究生招生逼近或超過8000人。每年清北招生總量就逼近或超過萬人,這時的清北,和當初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在這個背景下,名校的卷也是必然的。因為今天的含金量,也與往日完全不同。簡單從進名校的機會看,考研的機率遠遠大於高考。
全面卷的背景下,很多人就被這股潮流裹挾著前進。但一定多問一句:考研是否能達到你的目的。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教育線上”(ID:eoleoleol),作者中國教育線上。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