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和親9次,唐朝和親16次,為何到了宋朝和親的次數降為0了

關於“和親”這個詞,估計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在我國的歷史上,不少著名的朝代國都有過“和親”的記載,據駱駝不完全統計,大漢朝和親的次數至少有10次,僅漢武帝一人就包攬了其中的3次,而在漢朝之後的另一大王朝唐朝,則後來者居上,先後和親的次數不低於16次……但是到了因為失去了“燕雲十六州”而相對“文弱”的宋朝,和親的次數卻直接降為了次,這是為什麼呢?

漢朝和親9次,唐朝和親16次,為何到了宋朝和親的次數降為0了

和親的由來

在解釋宋朝的“和親”次數,為何會絕戶一般下跌的原因之前,咱們先來梳理一下“和親”的歷史脈絡。

公元前201年,被劉邦派到北方和匈奴對峙的韓王信(這個韓信和那個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不是一個人,但是現在也有人懷疑,這個韓信可能是劉邦文過飾非而杜撰的),因為一直沒能搞定匈奴,所以擔心劉邦年底考核他的業績,因此就直接宣佈自己單幹了,並邀請匈奴和他一起咬一口老東家,匈奴自然是滿心歡喜,於是就和他組成了臨時的搭檔。

漢朝和親9次,唐朝和親16次,為何到了宋朝和親的次數降為0了

而此時的劉邦,已經從一個基層的臨時工,成了大漢的皇帝,他腳下秦朝皇帝和霸王項羽的屍體溫度還尚溫,因此此時的他正膨脹的不要不要的,所以一聽韓王信敢背叛他,而且還和競爭對手走到了一起,於是他一怒之下就親自帶兵北伐。如果此時的匈奴頭領是一般人,那麼劉邦可能還會繼續自己的輝煌,但是他這次也碰到了一個狠人。

這個二般的匈奴頭領叫冒(mò) 頓(dú),從他早年被他爹送去月氏(yuè zhī)當人質看,他爹應該不是太喜歡他,而且在他被送去當人質以後,他爹竟然計劃趁月氏放鬆警惕,直接去偷襲月氏,而絲毫沒有擔心自己的兒子會被敵人撕票。好在冒頓提前得到了訊息,找了個機會逃回了自己家。

漢朝和親9次,唐朝和親16次,為何到了宋朝和親的次數降為0了

回來後的冒頓一看自己的親爹都不把自己當親兒子,於是就決定“篡位”,冒頓篡位的過程也非常傳奇,他先是要求手下計程車兵,自己的響箭射向何處,他們就要把箭射向何處,然後他分別拿自己的寶馬和自己的老婆當靶子,淘汰了一批不聽指揮的人,然後他在一次外出中,把響箭射向了自己的親爹,然後……他登上了匈奴的王位,並擁有了一批鐵桿擁躉。

單從這些“小事”我們就不難看出,冒頓是一個心狠手辣,且善於思考的狠人。而當他聽說劉邦御駕親征時,他也沒有選擇硬剛,而是在劉邦探子能偵查到的範圍內,佈置了一批老弱殘兵,而把精銳的大部隊給藏了起來,劉邦得到偵察兵的回饋之後,愈發不把匈奴當回事,但是此時卻有一個叫劉敬的人給他提醒,說“兩軍對壘,都是先亮出自己的爪牙嚇唬一下對手,哪有還沒打就示弱的,事反則必有妖”。

漢朝和親9次,唐朝和親16次,為何到了宋朝和親的次數降為0了

此時的劉邦恨不得三天搞定匈奴,怎麼可能聽得進去別人的建議,而是帶著一部分人迅速北進到了今天的山西大同附近,當時這附近本有一所城池,但是劉邦並沒有選擇第一時間進城,而是選擇先去了附近的白登山,不知道他是想近距離觀賞一下塞外風景,還是想看下附近的地形地貌……然後冒頓40萬的大軍就把拜白登山給圍了起來。

在人家的主戰場,又被敵人團團圍住,劉邦當時的處境可想而知。但神奇的是,幾天之後本有希望直接滅了劉邦的匈奴人撤走了,史書中雖然給出的原因是,劉邦賄賂了冒頓的內人閼氏,但真實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劉邦一定是“破財免災”。在這次的“白登之圍”後,匈奴人又多次犯邊,但劉邦已經領教了匈奴的厲害,因此也是很犯難。

漢朝和親9次,唐朝和親16次,為何到了宋朝和親的次數降為0了

而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前面咱們提到的劉敬又給劉邦支了一招,那就是把皇室的公主“下嫁”給冒頓進行“和親”,以姻親為紐帶來約束匈奴南侵。劉邦在權衡利弊之後,果斷選擇了同意。很多人看到這可能會問,“和親”,難道是隻用一個姻親就能達到軍事達不到的政治目的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和親”其實只是個幌子,而“和親”的核心其實是豐厚的“嫁妝”,以及每年皇帝“賜給”女婿的錢物,也就是說“和親”其實就是一塊“花錢買平安”的遮羞布。那麼為何宋朝也沒少被北方的遊牧部落勒索,但是卻放棄了這塊遮羞布呢?

和親為0的原因

有關宋朝時和親為零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點:

第一,是儒家學說的升級。儒家學說在宋代之前,曾經有過兩個版本,一個是孔子時代的儒家1.0,在這一時期,儒家學說剛有了雛形,但是在百花齊放之下,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西漢時,董仲舒給漢武帝劉徹獻上了“天人三策”,儒家進入了2.0時代,此時的儒家因為給皇帝提供了一塊“君權神授”的獎牌,所以皇帝也給了儒家學說的獨家經營權(獨尊儒術),儒家由此開始一枝獨秀。

漢朝和親9次,唐朝和親16次,為何到了宋朝和親的次數降為0了

因此在漢武帝之後,隨著儒家學說崛起,“和親”也開始不見於案頭,因此整個東漢都有過一例“和親”的明面記載。但是後來隨著曹魏代漢,已經司馬師街頭行兇,儒家學說開始陷入沉寂,而“和親”又開始重新抬頭。在東、兩晉之後宋朝之前的這段時間內,北方的話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草原血統,因此儒家學說也沒能立刻進化。

等到宋朝以後,沉寂的儒家學說伴隨著武將“限權”文官“抬頭”,開始煥發出了新的活力,雖然還沒有在“程朱理學”的幫助下進化到3.0版本,但是“和親”已經沒有人好意思再提了。

第二,“和親”本身並沒有什麼用,因為在“和親”剛開始出現時,它的主要作用是為“花錢免災”遮羞,但經歷了這麼多年,“和親”不光沒能“免災”,還暴露除了它的本來面目,唐朝的詩人甚至曾公開說“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因此失去了表面意義和實際效果的“和親”就成了累贅,因此到了宋朝時,大家都是直接“花錢消災”了事。

漢朝和親9次,唐朝和親16次,為何到了宋朝和親的次數降為0了

到了明朝時,因為“天子守國門”(北京),所以大明不光沒有“和親”,還果斷地提出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的祖訓。(元、清依然有和親,原因就不再這裡說了,大家想想應該也都能明白)

小結

從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其實不光是宋朝沒有“和親”,早在東漢其實就已經沒有“和親”了。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儒家學說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和親”的實際效果不怎麼理想。

這是駱駝的第705篇原創文章,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86 字。

轉載請註明: 漢朝和親9次,唐朝和親16次,為何到了宋朝和親的次數降為0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