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戰場廝殺,是怎樣的呢?
旌旗招展,刀光劍影,喊殺震天,大致這樣子。
古時通訊落後,戰場那麼大,怎麼有效指揮呢?大家也都知道,看旗子。
現在熱播的《大明風華》,裡頭有不少戰場戲,明軍大戰蒙古,千軍萬馬齊發,煞是熱血澎湃。
不過仔細一看,螢幕上滿屏的“明”字旗,卻跟戰場不是一回事。
戰場上的軍旗,主要功能是指揮,它起到的是現代戰地通訊的作用,如果都是一樣的旗幟,千軍萬馬一抬頭準得懵,為啥,找不到自己的主將,也不知道主帥在哪,往哪打都不知道,非得跟沒頭蒼蠅一樣亂套不可。
戰場上的旗幟,其實是套複雜的系統。如果有朋友聽過說書,單田芳老師在講到大將出場的時候,前面經常會有一大筐子話,比如《封神演義》這段:
臣夜觀天文,見西蜀分野,...只是不敢輕易擅進,外設飛龍飛虎旗、飛熊飛豹旗,青龍白虎旗,朱雀玄武旗,黃鉞白旄...
還有三國裡這段:
外設飛龍、飛虎旗、飛熊、飛豹旗,青龍、白虎旗,朱雀、玄武旗,黃鉞,白旄,青,皂蓋,緋纓,黑纛;中軍器械外,又有四鬥五方旗,三才九曜旗,二十八宿旗,六十四卦旗,周天九宮八卦旗,一百二十四面鎮天旗。
這些雖然有所藝術誇張,但可不是瞎編的,古代打仗,大軍一出,旌旗蔽日,那還真不是吹的。
所謂“旌旗”,“旌”和“旗”是分開的。旌是帶羽毛的,用於基層部隊,旗是布的,用於上級單位,
這一套,從先秦到漢朝就已經玩得很溜。
《周禮·春官·司常》:“凡軍事,建旌旗。”
《七發》(漢):“旍旗偃蹇,羽毛肅紛。”
那明朝軍隊的旗幟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明朝有不少反映作戰的畫作存世,我們拿來一對照,就清楚了。
這幅神圖,小院之前有文章詳細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在這裡就跳過其他部分,單看旗幟。
其中下面這幅畫面表現的是主帥,三邊總督石茂華的中軍大帳。在大帳後面,能看到一字排開的五面大旗,那是代表軍隊統帥的大纛。它們是長五尺、高三尺的三角旗,上有飄帶,上下兩邊有齒牙邊,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標識的是主帥和大營的所在,旗幟上一般會寫上統帥的官職、頭銜等榮譽。
大纛對全軍至關重要,士氣匯聚於此,只要大纛不動搖,表示仗還有得打。大纛如果往後移動甚至倒下,全軍則會跟著陣腳鬆動乃至崩潰。
在下面這幅畫面裡,明軍正在和番軍交戰。明軍分為若干個小隊,每個隊伍各有一名旗手,並且旗幟的顏色和花紋都有所不同,這些是軍隊的令旗,令旗有三角形也有長方形,《平番得勝圖》裡大部分是三角形。
下面這幅畫面的右手偏上位置,能夠看到前線總兵的將旗,它特別高大顯眼,是為了讓三軍能夠看到將帥親臨戰場,激勵士氣,同時明確方位。在畫面右手的外圍,還有正在策馬的一小隊騎兵,他們的旗幟是青色的三角小旗,又有明顯區別。
這幅圖,也能明顯看出各色將校旗幟的不同。
明朝的軍旗有三角旗也有長方旗,它通常按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五行來分佈,上面繪製的,可能是代表五行的神獸,也可能是五行的星圖。此外,還有就是統兵將校的將旗,從《平番得勝圖》裡來看,十來人的小隊就擁有一面旗幟,千軍萬馬出征時,“旌旗招展,遮天蔽日”,確實不是吹的。
在《大明風華》裡,朱棣、朱瞻基親征蒙古,歷史上確有其事。不過在旗幟上,沒看見最重要的一面旗子。
皇帝親征,對軍隊士氣和戰鬥力的加成是極大的,這麼重要的人物,必須有他專用的旗幟——龍旗。
龍旗代表天子,僅此一例,其他誰也不讓用,否則一律咔嚓。
下面這個區域性,是錦衣衛大漢將軍充當旗手,扛的正是一面三角形的龍旗。
這是錦衣衛大漢將軍,個個都是肌肉男,聲若洪鐘。
這是萬曆皇帝戎裝造型。
皇帝的龍旗和節鉞。
那明朝有沒有國旗呢,沒有的,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國旗要到晚清才出現,那就是黃龍旗。
所以,電視劇裡滿屏的“明”字旗,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在明朝傳世的畫作裡,也沒有看到過有“明”字旗出現。
明朝沒有國旗,怎麼辨識國號呢,在畫作裡也有答案。
明朝的仇英也畫過一幅《清明上河圖》,上面有一些商船,懸掛的旗幟就是代表明朝的旗幟了。
它是一面三角形的旗幟,上面繪著一個太陽,旁邊有一些光芒狀圖案,底色不一。
現在認為,這就是大明的“國旗”,被稱為日月旗。
當然,以上只是做一些考據,也不用太較真。對劇組來說要搞清楚這些旗幟,在鏡頭裡加以排程,實在也是難以做到,能調動這麼些個馬匹騎手,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也不能苛求。看劇,咱不就圖個樂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