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幾個長期有聯絡的文史作者組了一個群,每天在聊聊創作之餘,也能開開車,當然尺度也不是很大,因為群裡有幾個女作者,話說我們的尺度其實也不是太大,只不過能夠聯想的梗比較多。
在這個樣的群裡就是啥也不幹,也能長知識。
也不知道哪個活爹把群名改成了“控鶴監”,當時也沒多想,以為就是古代“教坊司”一類的有色機構,專門給達官顯貴提供一些不良少女啥的。
光看名字,“控鶴監”還挺有古典韻味,符合我們這群文史騷客的調調。
我當時還想,群裡就這兩三個文史女作者,怎麼對她們這麼不尊重,為了留住這幾個姑奶奶,大家每天都哄著她們。
我當時單純的以為文史作者就這樣的風格。
當我有一天寫文章查資料看到控鶴監的來龍去脈後,我才發現,這開的哪是車,簡直就是航空母艦啊!
改這個群名的絕對不是哪個“活爹”,而是哪個“姑奶奶”。
控鶴監,其實就是武則天為了招納天下男寵而設立的機構,其中控鶴的意思,就是駕鶴,或者乘鶴的意思,古代仙人認為乘大鳥可以上天,鶴自然就被認為是這種大鳥,所以會有駕鶴西去這樣的成語。
根據漢朝劉向《列仙傳·王子喬》中的記載:相傳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喜歡吹笙,學鳳鳴,有一個道士叫浮丘公就接他上了嵩山。一直到了三十年後,才有人見到王子喬,王子喬託人給家裡捎信,讓家裡人在七月初七的時候在緱氏山相見。
等到了七月初七的時候,王子喬的家人都到了山頂,這個時候看到王子喬騎著白鶴跟大家招手。
此後,“控鶴”的意思就是指得道成仙,鶴也被看作是道家吉祥物。
當然,唐朝詩人有更文學化的解讀,崔顥的名詩《黃鶴樓》中第一句就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讓李白聽後都自嘆不如。
到了武則天這裡畫風就改了,控鶴應該就是單純的騎鶴的意思,鶴一般被當作皇帝的近幸或者親兵,大家自己體會這個字面意思吧!
當然,能夠寫進史書,作為官方機構,肯定畫風沒有我們想的那麼汙,按照武則天的對外說法,控鶴監是為了提供給有才華的人施展才華的平臺,匯聚大量有才華的人,彙編一些文學作品。
但是武則天設定的官僚卻是自己的男寵,比如她最出名的面首張易之兄弟就是控鶴監的長官,聖曆元年(698)置控鶴監以處近幸張易之、張昌宗等,使為供奉。次年,備官,以張易之為監,並置丞、主簿等官。久視元年(700),改為奉宸府,仍以張易之為奉宸令。
除此之外,裡面任職的官員也大多是武則天的男寵,以及即將成為男寵的人,武則天的目的,很明顯,這就是一個為男寵合法化而設立的機構。
要知道武則天登基的時候實際已經67歲的高齡了,設定控鶴監是在公元698年,當時武則天已經74歲了,想想其實也做不了啥。
但是對異性的好奇應該並不減少,想想武則天的一生本身就頗具傳奇色彩,給李世民當妃子後,還能給李世民的兒子李治當皇后,並且在李治死後取而代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女皇帝,想想就不容易。
辛苦了一輩子,晚年享享清福也是人之常情,只不過武則天喜歡的是小鮮肉而已,唐朝的社會風氣本來就很開放。
當然,對於武則天這樣的富婆,小鮮肉們也是蜂擁而上,畢竟傍上的話,少奮鬥的不止是十年二十年,而是一輩子。
相傳創造了唐朝七言律詩的奠基人之一宋之問,為了上位,也是極力討好武則天。
宋之問是平民老百姓出身,在重視門閥出身的唐代初期,完全靠著自己的硬實力考得進士及第(唐朝的進士最難考)。
儘管科舉很難考中,但是考中之後沒有靠山,沒有背景更是困難重重,唐朝官員最高為三品,而宋之問卻能夠從九品官快速升到五品官,也是下了一定的功夫。
武則天稱帝后,喜歡整點華麗的詩詞,宋之問專業詩人,自然分分鐘安排,經常換著法的拍武則天的馬屁。
宋之問十分清楚,想要升官快,一定要以張易之兄弟為榜樣,只有得到武則天的垂青才可以青雲直上,在武則天設立控鶴監不久之後,宋之問就毛遂自薦,給武則天寫了一首表白情詩,想要到控鶴監裡混個官當一當。
但是武則天對小鮮肉的要求也是極為嚴格的,並不是誰想上位就能上位的,宋之問是一心一意要做武則天的小鮮肉,最遭到無後無情哈了哨的拒絕。
得到訊息後,宋之問傷痛欲絕,在文章中寫了一首詩來吐槽武后沒有眼光: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據《本事詩》記載,武則天看到這句詩後,對身邊的人說,不是宋之問沒有才華,主要是口臭實在是接受不了。
可憐宋老師一生才華橫溢,就因為這麼點事,小鮮肉夢直接破碎。
可以說,武則天的小鮮肉不僅容貌好,還要有才藝,比較出名的就有四位,沒有記載的更不計其數。
一代女皇晚節不保,就連武則天一手提把起來的狄仁傑都看不下去了,根據唐朝時的筆記《控鶴監秘記》中記載,在武則天設立控鶴監後,狄仁傑就上書要求裁撤控鶴監,武則天不得不將控鶴監更名為奉宸府。
狄仁傑還不滿意,勸諫武則天“志在千秋,留此汙點,殊可惜焉”。
武則天聽說後給狄仁傑來了一套z醫理論知識撲街,並且表示自己“躬侍奉先帝,生育過繁,血氣衰耗已竭,因爾病魔時相纏擾,雖經常進參茸補劑,未見其效······惟有采取元陽,以培根本,則陰陽和而血氣充矣。”
為了表示招納男寵有助於身心健康,武則天還亮出自己新長出的牙,讓狄仁傑也不得不作罷,只得建議武則天保持現在小鮮肉的規模就可以,千萬不要再擴大了。
關於唐朝的歷史,因為官方修史槽點太多,比如《新唐書》在內都是幾百年後,後人才編纂的。歷來有很多秘史,為人所津津樂道。
狄仁傑勸諫武則天這段出自《控鶴監秘記》本身就不是正史,甚至還帶有一點文學小說的味道。
其實在《舊唐書》中,記載了一位叫作硃敬則的官員,勸諫武則天不要招納過多的內寵,尤其是有的內寵沒有禮貌,影響朝廷威嚴。
武則天聽說之後,虛心的接受了他的建議,但是並沒有裁撤這個機構,而是給張易之兄弟冠名出了本書,弄個國公的頭銜就完事了。
大概是唐人在寫小說的時候把硃敬則的事蹟安排到了狄仁傑的身上,才有了上面那段精神的故事。
真實歷史上,武則天是一個很狂暴的老太婆,不是誰都敢開罪的,狄仁傑雖然官碑很好,但是並不敢忤逆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