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明治維新教育改革: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為國家的未來儲備大量人才

由 習國防 釋出於 經典

公元19世紀中葉,還處於閉關鎖國階段中的日本被強行拉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與此同時,大量的外來文化快速湧入日本國內,日本人對西方強烈的好奇心也在此時被重新啟用。在統治階級意識到日本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之後,隨即開始著手進行教育改革,意在為國家培養大量人才,以此推動日本的近代化改革。

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明治天皇

推行義務制教育前的時代背景

在江戶時代,只有幕府官僚的子女以及貴族階級才有權利接受正常的教育,普通平民則毫無機會。而進入幕府所開辦的學校中就讀的貴族子弟,所接受的教育也大多是如何更好的效忠於統治階級。涉及自然科學領域的科目,則少之又少。

由江戶時代蘭學塾發展而來的慶應義塾

同時,江戶時代所遺留下來的舊教育制度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需求。為此,明治政府嘗試從西方國家那裡獲得改革的靈感,於是便將西方國家的教育制度雜糅之後推出了新的教育制度,實行義務教育制度便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在日本接觸到義務教育制度之前,普魯士就早在公元18世紀前中期開展了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制度的運動。很快,這項教育改革方案的紅利就體現了出來,為普魯士源源不斷的輸送了許多人才,普魯士這才具備了崛起的能力。在此後的時日裡,西方許多國家都開始仿照普魯士在教育領域的成功案例,在本國境內推行義務教育制度,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善於學習其他民族或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是大和民族的"特長"之一。但在許多時刻,單純的生搬硬套不僅無法解決日本國內的需求,反而有可能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反噬效果。起初明治政府在制定義務制教育改革方案時就曾忽略了這一點,險些導致這項改革政策無法推行下去。

普魯士曾最早推行義務教育制度

明治政府對教育領域進行改革,重點推行義務教育制度

明治維新運動開始後,明治政府於公元1872年頒行了《學制令》,宣告近代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式開始。河北師範大學的梁雯娟教授在《日本明治時期義務教育的發展及其歷史特點》一文中提到了有關義務教育方面的相關內容:

《學制》規定"此番文部省釋出告定學制、漸改教則,望自今以後一般人民(華族、士族、農、工、商及女子),必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學制"時期的小學分為接收6至9歲兒童的下等小學和接收10至13歲兒童的上等小學由兒童就學的年齡段可知,"學制"時期規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為8年。

明治時代的教育家福澤諭吉

在義務教育制度出臺的初期,明治政府比較重視小學的義務制教育。為了避免一些家庭因財力的不足而無法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明治政府還特地從財政儲備中專門劃出一部分款項,用於支援學校的建設和工作。

與此同時,明治政府還要求地方行政機構要擴大接受義務制教育的人數比例,並將其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

但是問題在於,當時絕大多數的日本家庭的財務狀況都是不樂觀的。這也就意味著,推行義務制教育所造成的財政壓力都集中到了明治政府的身上。同時,明治政府還需要在其他領域投入大量的支出,教育領域的財政預算又無法一壓再壓,導致日本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再加上早期的明治政府不僅無法向日本各地徵收足額的稅賦,甚至連這項教育政策都很難推行至日本各個角落,這也為後來明治政府對義務教育制度進行改革埋下了伏筆。

明治初期的財政一直不容樂觀

對義務教育制度進行二次改革

需要提到的是,明治政府對義務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也不僅僅是因為財政壓力過大;同時義務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師資力量的薄弱,也直接引起了日本國民的普遍不滿,入學率也一直久久不見上升。也正是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抗拒將學生送往學校,這嚴重阻礙了明治維新在教育領域的改革程序。

為了緩解這一矛盾,明治政府開始著手製定符合日本當前國情的新義務教育制度。首先,明治政府宣佈取消對教育領域投入資金的福利政策,要求日本國民自行承擔起義務教育制度所產生的費用,以此來緩解國家財政緊張的局面。;其次,明治政府向日本國民大力宣揚義務教育制度的好處,讓人們意識到"文盲"和"知識分子"之間的差距。

不僅如此,明治政府還將義務教育制度適當放鬆,設立了許多學制較短、費用較低的其他學校。雖然教育水平和教育成果不及過去,但至少緩解了大部分家庭的經濟壓力,反而得到了日本國民的普遍歡迎。

經過第二階段的改革,明治政府不僅減少了對教育領域的投入,還可以將有限的資金優先投入到更新教師隊伍和提高師資力量的活動中去。如此就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學校的教育水平逐漸上升,家長也願意讓孩子前往學校就讀,日本社會中的文盲的數量也隨之降低,為後續培養精英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完成義務制度教育的普及後,日本才具備擴大大學招生規模的能力

在推行義務制教育的同時,明治政府也在嘗試著開設許多涉及自然科學的學科,為日本進行近代化改革鋪平道路。但同時,明治政府也並未放棄向日本國民灌輸封建忠君思想,即天皇至上。

基於這個角度來看,明治政府推動義務教育制度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掃除文盲。在文盲率居高不下的時代,培養精英人才的困難度要遠遠高於文盲率低的情況。在培養精英人才的同時,明治政府也在小心提防學生接觸到革命思想。一旦明治政府的擔憂成為現實,那麼這些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人才,就會成為推翻天皇實行專制統治的急先鋒。

但不管怎麼說,明治政府推行義務教育制度還是利大於弊的。如果沒有完善且成熟的教育體系,日本就不具備完成近代化改革的能力,更不具備崛起的資本和基礎。真正能夠讓日本走向富強的因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只有教育而已。


參考文獻:

【1】《日本明治時期義務教育的發展及其歷史特點》,梁雯娟著

【2】《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義務教育普及與保障過程》,張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