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會受用終生,因為這些習慣關乎到孩子今後的發展。好習慣讓孩子一輩子都享受不盡它的“利息”;壞習慣讓一輩子都償還不盡它的債務……
請爸爸媽媽以身作則,教會孩子養成這五個好習慣,等孩子長大了再改,那就太遲了。
1.做事要有計劃
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的習慣,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很重要。做事有計劃的人,做事情一般井井有條,即使遇到突發狀況也可以快速解決處理,而臨時抱佛腳,只會顯得你非常糟糕。所以,父母要有計劃地對孩子進行教育。
計劃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制訂出來的,要講究一定的方法。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科學制訂計劃就要讓計劃與實際情況相符合,如果計劃脫離實際情況,那麼計劃在實施時便會出現問題,因而也難以養成周密計劃的習慣。
父母可以指導孩子先對自己的各項情況進行分析,然後再結合自己的能力制訂科學、具體的計劃。
比較簡單的一種做法,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在睡前把第二天需要的東西都整理好,容易遺忘的東西寫在便籤上,讓孩子一醒來就養成看便籤的習慣,讓一天從計劃開始執行。養成這個好習慣,孩子以後到工作上,一定會感謝你!
2.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早上要送孩子去幼兒園,家長已經忙得火燒眉毛了,孩子卻還是不緊不慢的,從穿衣、洗漱到吃早餐,沒有一樣是主動迅速的。
陪孩子在外面玩,說好的七點鐘回家,但是到了時間孩子還是拖拖拉拉地不肯走。
實際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遲到誤事的狀況時有發生。雖然後果不會太嚴重,但也是職場和人際交往的大忌。誰會放心把事情交給一個連自己的時間都掌握不了的人手裡呢?
沒有時間觀念,還可能會給人留下不負責、不靠譜的印象,錯失人生中許多重要機會。
因此,在幼年時期,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時間觀念尤其重要。
合理的生活安排、規律的作息可以增強孩子的秩序感,樹立時間觀念,提高做事效率。
另外,讓孩子有時間觀念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還需要父母的以身作則。早上鬧鐘響起的時候,父母要與孩子一起進行起床洗漱,這樣才會逐漸的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有了時間的概念。
3.講禮貌,有感恩的心
每個人都願意面對一張微笑的臉。微笑待人的人,總是真誠友善、寬容大度,他們走到哪裡都會是受歡迎的人。
爸爸媽媽應當教會孩子講禮貌,比如日常生活裡常說“你好”、“謝謝”、“對不起”,在請求他人幫忙時多用“麻煩你幫我……好嗎?”的句式,平時多關心他人……長久以往,孩子會收穫到比禮貌更有意義的人生財富。
父母不要無節制地寵溺嬌慣孩子,要讓孩子清楚的知道,別人對他的好並不是理所應當的,要讓孩子知道感恩,並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4.在錯誤中學會反思
當孩子做錯事後,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批評、責怪,但是大樹建議父母們不妨嘗試一下反問:“你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嗎?”
等孩子回答後,幫他梳理這件事的對與錯,要讓孩子信服,而不是讓孩子不服氣的認錯。
父母教會孩子各種能力的同時,一定不要忘了讓孩子學會自我反思。
反思是對自己過失的正確認識,只有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才能改正,只有端正了自己的姿態才能成為更優秀的人。
具有反思能力的孩子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行為,這對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精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5.獨立自主,自己的事自己做
很多家長怕把事情交給孩子做的話,孩子會搞砸,所以孩子的日常生活幾乎被家長“一手包辦”。
家長一定要學會放手,多給孩子自己探索世界的機會,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
特別在孩子進入小學後,起床問題,疊被子,整理房間,收拾書包等這些事情就不要再為孩子包辦了。爸爸媽媽可以為孩子舉辦“小儀式”慶祝孩子的長大,然後提醒孩子:“你現在走進小學,已經是小大人,以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爸媽媽相信你能做好。”
請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習慣。在孩子學會自理之前,父母要做的是放手。
孩子的好習慣是由父母在教育過程中一點一滴的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習慣好的父母定會教出習慣好的孩子,習慣差的父母,孩子的習慣一定不會好到哪裡去。
習慣決定著一個人的社會活動空間的大小,也決定著他的成敗。所以,從小好習慣的養成對於一個人的成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