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小培養好習慣,是孩子將來自律的關鍵

由 湯生 釋出於 經典

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未來的工作,好的習慣都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鹿媽

◆◆ ◆

作者 | 錢志亮

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每當談起孩子自律的問題,很多家長都非常苦惱。

不論是小學、初中、高中,都有相當一部分孩子,管不住自己,迷戀網路和手機遊戲,學習上很被動。

家長們埋怨孩子不自覺,苦口婆心給孩子講道理、施壓,要不就是哄著孩子好好學習,給他買這買那,然而收效甚微。

大多數家長覺得是孩子的問題,就是他不想學習。

其實,真相可能是孩子缺少“自律的能力”: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沒有體會到自律帶來的愉悅感,時間長了,就習慣了懶散、拖延。

許多家庭裡,孩子從小就是無拘無束地長大,隨心所欲,父母不怎麼管教,覺得小孩子皮一點、懶一點、沒規矩一點,沒問題,長大了就懂事了。

可是等孩子大了,發現很多壞習慣已經很頑固,這時再想糾正他,給他講規矩,就得花費更大的精力,甚至難以改變。

不要指望孩子隨著成長自然就懂得自律。

一個孩子將來的行為自律,依賴於家長最開始對他的管教和監督,也就是他律。

從小培養好習慣,才是孩子將來自律優秀的關鍵。

正如一位名校媽媽所說:

“孩子需要首先養成的是機械習慣,因為機械習慣帶來的好結果,讓孩子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再和孩子談自律的重要性,也許才聽得懂。

一旦正向迴圈開始,孩子感受到自律帶來的獲得和讚賞,會激勵TA繼續自律。

相反,如果因為付出不夠導致長期沒有正向反饋,孩子會習慣自己“落後”的局面,甚至自暴自棄。”

3-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性格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從以下三個方面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對將來他自律的形成幫助很大。

1. 做事保持專注

專注力對一個人學習、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多學習不好的孩子,表現最明顯的共同點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過程中總是開小差、東玩玩、西摸摸。

小孩子好奇心強,注意力時間短,做事容易三分鐘熱度,玩個玩具,玩一會就跑去做別的事情了。

因此,從小訓練孩子專注的能力很關鍵。

首先,家長應該注意保護孩子的專注力,在孩子做事的時候,不要隨便干擾和打斷他,讓他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其次,保持環境的簡單、安靜、有序,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經常是嘈雜紛亂的,必然不利於孩子專注;

再次,不要一次給孩子準備過多的玩具和書本,這樣孩子會眼花繚亂,讓孩子可以在較長時間內集中在一兩項玩具或活動中,玩了一段時間再換新的;

最後,家長陪伴孩子玩耍、互動的過程中要專心,不要三心二意、邊玩手機邊帶孩子。家長的專注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專注力發展。

2. 良好的閱讀習慣

加拿大作家阿爾維託·曼古埃爾在他的名著《閱讀史》中寫道:

“我們每個人都閱讀自身及周遭的世界,俾以稍得了解自身與所處。我們閱讀以求瞭解或是開竅。

我們不得不閱讀。閱讀,幾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們的基本功能。”

閱讀,是一個人一生中都應該堅持的習慣。透過閱讀,我們能夠更好地見識天地、認識自己、體會人生。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越早越好。

它能夠幫助孩子從小學會獨立思考,建立良好的語言理解能力、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學會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諧相處。

因此,家長在孩子小時候應當儘量少讓他接觸電子產品,多引導孩子聽故事、講故事、閱讀書籍。

從1歲開始,就可以每天睡前給孩子講故事,買一些不易撕壞的布書,畫面豐富精美,給孩子看;

稍大一點,每天有一段固定的親子共讀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繪本;

等孩子上了小學,認識一定量的字,就可以逐漸過渡到自主閱讀、純文字閱讀。

閱讀會讓孩子思想更豐富、認知範圍更廣闊、性格多幾分沉靜,這些積極影響將讓孩子受益一生,也有利於他將來自律的形成。

3. 有規律的日常生活

我有一個學生,從小的時候開始,就一直被媽媽要求早睡早起,晚上一般不超過9點半,早上8點前一定會要求她起床吃早飯。

同樣,媽媽自己數十年也都保持著這樣的生活習慣,不管天氣多冷,都會早早起床,給孩子做早飯。

媽媽說:“早上好好吃一頓熱乎乎的早飯,上午上課才不會感到疲乏,一天都會精力充沛。”

以前,她一直覺得媽媽很煩,晚上想多看一會電視劇都不行,總會被媽媽催去睡覺,早上想賴在床上睡懶覺也不可能,一定會被媽媽喊起來吃早飯。

但當她上了大學,看到周圍許多同學晝夜顛倒、作息混亂、放縱自己,自己卻依然能保持著早睡早起,有條理有計劃地去學習和生活時,她忽然明白了媽媽的深意。

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是會跟隨人的一生的。

有規律的日常生活,會讓人頭腦保持清醒、身體舒適健康、有良好的時間觀念。

這種生活上的習慣也會遷移到一個人做事、學習、工作上,讓人有一個良好的狀態和精神面貌。

因此,從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並帶著孩子過一種有規律、有節制的生活,作息規律、按時吃三餐、東西用完放回原處、保持自身和房間的整齊、乾淨······

不要什麼都幫孩子做好,教孩子學會自己做事,逐漸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

小學階段7-12歲,更是孩子學習習慣養成的黃金期。

在上述3點的基礎上,家長要捨得投入時間和精力,幫助孩子養成學習上的好習慣。

這個階段抓住了,孩子的初中和高中學習會輕鬆高效很多。

近些年,我們總是強調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其實重點不是檢查作業的對錯,而是引導他養成好的習慣。

關鍵有以下幾點:

一般情況下,先做完作業,再玩。根據孩子的作業量,和孩子商量著規定好限制時間,讓孩子集中一段時間完成作業,不能邊玩邊寫,拖拖拉拉。

做作業前,先複習一下今天的學習內容,把生疏的知識點加強理解,確保完全掌握,做完作業後,預習第二天的學習內容。

保持複習和預習的習慣,對孩子初高中的學習非常重要。

鼓勵孩子自己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在難題上多動腦思考,家長不要過多插手幫助,否則孩子容易形成依賴心理。

就這樣,在一定規矩、原則的約束下,讓孩子體會到自律行為帶來的成就感、愉悅感,從而形成正向反饋。

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給孩子自主管理的空間,不要限制、控制過多。

合理範圍內的自由空間,會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自律。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