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晚年逐漸怠政,尤其是楊貴妃進宮之後,更是沉溺於享樂。白居易《長恨歌》有詩云:“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在封建社會,臣子到朝廷覲見君王,奏事議政,被稱為上朝。而早朝,更是一個很重要的處理國事的群臣集體性活動,尤其是想要勵精圖治的皇帝,都會特別重視。那麼,都會有哪些官員可以參加早朝呢?
《唐六典》記載:“凡京司文武職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參;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參。”意思是凡是在京的官員,每月初一、十五都要來參加早朝。五品以上的官員以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等官,每天都要參加早朝。
唐朝地方官,要想參加早朝,至少要五品以上,還要等到皇帝召見或者入京述職時才有資格。五品以下,是沒有機會參加早朝的。上朝的時間,大概是每天早上五點到七點。唐朝是十旬休假,節假日不需要參加早朝。
宋朝神宗元豐改制後,早朝改為日參、六參、朔參和望參共四種方式。門下省起居郎、中書省起居舍人及尚書省侍郎、御交中丞以上,即侍從官以上,為“日參官”,也即每天都要參加早朝。三省和御史臺官、寺監正副長官以上,即京師百司以上,為“六參官”,也即逢一日、五日參加早朝;寺監丞、大理評事以上,包括暫無差遣者,為“兩參官”,即朔參官和望參官,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參加早朝。
後來,宋朝社會安定,邊境安寧,皇帝慢慢懈怠,有些皇帝隔一天上一次早朝,甚至一個月只上朝三次,分別是在初五、十五、二十五這三天。
唐宋時期,如果朝廷處罰官員,一般就是貶到外地,因為以後參加不了早朝,便獲得不了朝廷相關的資訊,仕途上很難進步。
到了明朝,因為朱元璋比較勤政,下令只要是京官,都可以參加朝會,這樣,上朝人數一下子增多。明代的朝會分為三種:大朝,朔望朝,常朝。
明朝參加上朝的官員,官職有大有小。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都是一品和二品,六部侍郎是三品,這些官階都比較高。也有一些官階低的小官,也可以上朝,像六部給事中是七品,都察院御史也只是六七品而已。而地方官,只有四品以上才有資格上朝。
清朝官員上朝時,官居一品可以站在殿內,朝見皇帝,官居二品則需要在殿門外恭候,官居三品則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沒有資格,參加朝會。清朝十天舉行一次早朝,但是清朝皇帝大多勤政,實際早朝次數要多遠遠於規定。
中國古代社會,是禮法社會,等級比較森嚴。因此,關於早朝,也有一整套流程和詳細規定。以明朝為例,參與早朝的人數最多,最多時可以達一千多人。
明朝官員上朝,需要佩帶出入宮廷的牙牌。參加早朝的大臣,必須起的很早。大約凌晨三點,就要到達午門外等候。為了方便上朝,大臣們大多選擇在皇宮城南居住,“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
午門為紫禁城正門,大門為皇帝御用,平時不開。午門左右兩邊,各有小門,被稱為左、右掖門,文武百官由此入朝。
起初上朝時,群臣爭先恐後,擁擠不堪。後來便制定了入朝順序:“將軍先入,次近侍官員,次公侯駙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
午門上設立有鐘鼓,由鐘鼓司宦官掌管。第三通鼓響過後,也就是卯時(大概5點左右),百官則按照次序排隊,等到鳴鐘之後,再由掖門依次入內。文官由左掖門進入,武官由右掖門進入。
皇帝坐上寶座之後,鴻臚寺官員“唱”入班,文武大臣則分兩班,齊頭並進步入御道,行一拜三叩之禮,禮畢,才昭示著早朝的開始。
首先,鴻臚寺官員先出列,上報入京謝恩、離京辭官的人數。這些官員,都需要提前報備給鴻臚寺。如果這些大臣有位高權重或者有功勞者,皇帝如果召見,那麼他們便會入殿覲見。否則,則只能在外面行五拜三叩之禮。
如果當時邊關有軍事活動,接著便是上奏邊關戰報。《明孝宗實錄》:“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於早朝未奏事之先宣佈,所以張國威而昭武功也”。
接下來,便進入主題,上奏政事。並不是每個官員都要奏事的,要不然,早朝時間不夠。有事啟奏的官員,需要提前寫好奏本。上奏時,先邁步出班,然後到御前跪下,這時才可奏事。奏事時,還要用官話,大聲朗讀奏章,讀完之後,才可回到班列。
整個早朝期間,會有專門的糾察御史在一旁監督,只要是有人咳嗽、吐痰、衣冠不整、儀態不雅都會被記錄下來,上報處理。
等各官員奏事完畢之後,鴻臚寺官員“唱”奏事畢,然後皇上退朝,其次百官才可陸續退朝,回各部門衙門處理政事。
可以看出,整個早朝還是很威嚴,規矩很多的。而早朝,也通常被看做皇帝是否勤政的風向標。勤政的皇帝,自然堅持早朝,像朱元璋時期,即便遇到惡劣天氣,也很少罷朝。而清朝的康熙、雍正,除了早朝,還專門開設了午朝。
但是,也正是因為早朝比較正式,規矩較多,有些皇帝不願意參加。像明朝嘉靖和萬曆皇帝,竟然二十多年不上朝。因此,被很多人批評。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參加早朝與否,並不是好皇帝的必要條件。
嘉靖皇帝雖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是經常批閱奏章到五點多。而明朝末年的崇禎皇帝,繼位時就想做中興之主。經常披奏章到1點多,早朝也從未中斷,但是明朝最後還是在他手上滅亡了。
文:墨羽翩翩
參考資料:
【1】《明孝宗實錄》 明官修
【2】《唐六典》唐官修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