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公佈,與往年一樣,很多人將目光投向高分考生,尤其是所謂“狀元”身上。對此,一些地方對於處於金字塔尖端的考生分數採取了“遮蔽”手段,考生只知道自己考得極好以及大致排名區間,卻看不到具體的分數與名次。
作為推行此類措施的代表,北京市教委表示:“今年繼續採取暫不公佈排名前20名考生成績的做法,不影響其志願填報和錄取,相關考生進行成績查詢時,將提示‘祝賀你高考取得全市前20名的優異成績’。”雲南等地也採用了“高分遮蔽”的做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饋。
雖然看不到具體分數,但這些高分考生並不用擔心利益受損,因為他們的名次基本上可以考入任何名校。地方之所以採取此類措施,主要是為了預防有人炒作高考狀元等概念,呼應教育部門的相關要求。
輿論聚焦高考“狀元”,是多年來的社會傳統。從積極的一面看,“狀元”可以發揮榜樣作用,激發更多學子的上進心,但在現實中,對“狀元”的過度追捧,也製造了不可忽視教育焦慮,甚至給個別人賺“焦慮錢”製造了不小的空間。日益變味的“狀元熱”,不僅給一些高分考生引來了麻煩,也不利於廣大考生養成健康備考心態,還可能加劇校際競爭,破壞教育公平。從這個角度上看,為“狀元熱”降溫很有必要。
每個地方只有一個“狀元”,絕大多數考生都是高考之路上的艱辛跋涉者,並不存在可以讓人一步登天的“狀元秘笈”,也不是說學生進了哪所高中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績。考慮到以上情況,教育部在近年的關於做好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反覆強調“嚴禁透過任何形式公佈、宣傳、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高分考生等”。在嚴格的禁令之下,炒作高考高分生的風氣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能以平和、理智的心態看待這些考場上的優勝者。
從本質上看,“高分遮蔽”這種技術手段只能治標,改變社會心態才能治本。在個別考生及其老師、家長的心中,高考狀元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對於分數的極端崇拜很難在短期內消失。只要這種心態仍然存在,炒作“狀元”的行為就仍有市場。
平心而論,高考分數雖然重要,但絕非人生成敗的唯一判斷標準,高考狀元的身份並不是保障人生無阻的“金牌”,高考失利者也能透過之後的奮鬥“逆襲”成功。如果不能糾正“唯分數論”和“高考狀元就等於人生成功者”之類的偏執觀念,就算採取“高分遮蔽”等技術手段,也難保沒有人打炒作的“擦邊球”。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但並不必然意味著極端功利的應試教育,更不等同於“成王敗寇”。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高考,對年輕學子的價值觀發揮著重要作用。教育部門和社會輿論不過度吹捧高考狀元,也有利於培養年輕人的健康心態。
過度強調高考優勝者的優勢,對高考學子與其他奮鬥中的年輕人都可能產生反效果。高考的成功者值得收穫掌聲和鼓勵,但相比他們頭上的“光環”,我們更應該看到優秀人才的艱辛付出。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那些心懷夢想卻暫時失意的年輕人,不要忽略他們的奮鬥,不要否定他們的價值。每個學子的成敗得失,都應得到社會的“平視”與同等關照。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