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海口10月4日電(記者趙葉蘋)在我國,作文向來是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習作可全方位考驗一個學生的母語學習情況,然而多年來,孩子們習作壓力一直很大,作文往往是最難逾越的難題。專家認為,問題主要出在習作教學上,過於注重技法而忽視從生活取材的習作教學已異化為考試拿高分的手段,而忘記了寫作的初衷是為了交流溝通和表達自我。
2020年海口市小學語文學業質量監測分析報告顯示,小學生語言積累、運用、閱讀和寫作能力處於較低水平的佔比超20%,處於中間水平的高達50%以上。“很多小學生到五六年級,基本上已經放棄寫作文了,因為痛恨寫作文,甚至連帶著痛恨語文和學校。”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訓員小學語文教研員、海南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冉茂娟說。
為什麼小時候口齒伶俐的孩子,學了五六年反而不會或不願表達了?冉茂娟認為,這主要是“習作教學沒有作為,教學太沒有力量,方向錯了。”海口市二十五小副校長朱巧也談到,近年來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學校已越來越意識到,過於注重技法教學,注重讓孩子記名家名句便於考高分的做法,其弊端越來越明顯。
“雙減控制作業量,目的就是要倒逼老師改變課堂教學方法。”冉茂娟說,體現在習作教學上,就是要從過於注重技法教學,轉變到注重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和敏感力上,從注重技法教學轉變為注重從生活中取材,“讓孩子喜歡寫、有東西寫”。
在海南省卓越教師冉茂娟工作室主持下,全省40多名省級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省級骨幹教師、海口市優秀教師,共同完成省級課題“小學生全息作文序列訓練研究”。課題組又以科研成果為基礎,歷時3年,編寫《小學生全息作文》經海南出版社出版,9月底在全省新華書店上架銷售。
《小學生全息作文》認為,生活是寫作的素材和源泉,在學生缺乏直接的生活經驗的情況下,不能硬灌書本上的間接經驗,家長和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地投身生活,在生活中觀察、體驗和思考,提高從生活中提取素材的能力。
《小學生全息作文》根據一至六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創設一些觀察的任務,把孩子摁到生活中去,引導他們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重視資訊的採納、收集;寫作訓練上,不求技法和字數,只求“真實真誠”地表達,讓孩子變得通透。
據悉,《小學生全息作文》目前已在海口市二十五小、三十三小,以及萬寧、陵水、五指山等市縣的部分小學進行了課堂運用。朱巧說,習作教學就應該引導孩子“我手寫我心”,透過觀察生活、閱讀名著,轉化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自我表達,該校一名語文老師根據《小學生全息作文》所授方法進行的課堂教學“我的心兒怦怦跳”獲得全省語文課堂教學比賽第一名。
朱巧等一線校長、老師認為,《小學生全息作文》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常態的教學力,具有很強的實踐價值,它既可以是學生學習寫作的好夥伴,也可以成為教師提升寫作教學能力的得力助手,還可以成為家長對孩子進行作文輔導的好助教。他們建議,當前急需將更多專業性的科研成果推廣運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以儘快使雙減所要求的“課堂提質增效”落到實處。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