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在學習問題是能夠早日實現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為此不少家長諮詢該如何“教”會孩子自覺學習。
我個人覺得像自覺性、自主性這種能力想依靠“教”的方式能夠讓孩子具備,我認為對於絕大多數父母而言只會把“教”變成了“嘮叨”,而最終除了會讓孩子煩,幾乎不會有什麼積極的作用。
所以在我看來,想要培養好孩子的學習自覺性不能靠“教”這種過於單向輸出、過於側重“要求”的方式,而最好的方式則是應該靠“引導”和“陪伴”。
不過在談如何培養孩子學習自覺性的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跟父母們聊聊如果孩子沒有早點具備學習自覺性的情況未必一定是壞事。
這點可能會讓一部分家長感到奇怪,難道自覺性不是越早具備就越好嗎?
事實上真是因為小編家的孩子早早就具備了學習上的自覺性之後,並且結合了好幾個案例分析過後發現在這些早早就具備學習自覺性的孩子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的心理上是容易出現一些問題的,而且越是男孩這個問題表現的會越是突出一些。
女人看著女兒,面帶微笑
男孩小時候就是應該淘氣、就是應該動輒就去破壞所謂的“規矩”,這才是男孩該有的氣質,但是現在卻不是這樣的了。很長時間以來我們會發現尤其是在低年齡階段,很多孩子表現出來的性格差異竟然是女生更加“漢子”一些,而男生往往早早就開始“紳士”起來。
一個早早就懂得約束自己,就明白學習道理的孩子,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是作為過來人尤其是作為觀察過很多案例的過來人,我想提醒這樣孩子的父母們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建設——因為這樣的孩子往往對自我的要求會比較高,一方面是外部的環境和容易給他們各種的褒獎使得他們上去之後心態就下不來了,另一方面則是他們往往會因為自己沒有做到別人期待的樣子而感到內疚……
這類孩子很容易做到我們常說的“共情”,共情是不是好事兒?
當然是了,這樣的孩子如果是男孩自然就是個暖男,如果是女孩就是貼心的小棉襖。但是這樣的孩子卻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氛圍的影響而影響到自己。他們的精神、心情、情緒會因為有較強的共情能力而額外增加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比如同樣是失敗,不太懂的孩子可能很快就無所謂了,甚至乾脆從一開始就覺得沒關係,但是懂得共情的孩子會把這件事情的失敗想得很複雜,例如他們會考慮父母怎麼看他、老師怎麼看他、親朋好友以及同學怎麼看他……
我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包括我孩子在內我已經在很多早早就能夠做到自覺學習的孩子身上看到了這個問題。當然,發現及時、引導得當問題是可以解決的這點大家放心。
回到如何引導孩子在學習上實現自覺性的問題上來,這個時候我們在來看這件事情的時候,我想很多家長可能就不會想最開始的時候那麼的迫切了吧?
我個人有如下7點建議供諸位參考,需要說明的是以下這幾點中不是說每一點都要做到非常好才行,又或者是認為必須按部就班像上課一樣去讓孩子接受、認同。不是這樣的,以下內容我更希望父母們清楚了之後能夠在日常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影響孩子,而不是像上課、說教那樣讓孩子必須去這樣的做、必須接受我們的觀點。一、二年級的孩子還可以,但是三年級之後的孩子就開始有不少孩子是不可能聽得進去的。
十幾歲的女兒和媽媽
這裡我還想額外再說一點:很多父母之所以跟孩子溝通不暢,例如明明自己告訴孩子的內容都是真的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就是不聽,這真的不能都怪孩子,絕大多數時候問題是出在了我們的表達方式、溝通時間以及場合等等方面。
所以方法都是“死”的,怎麼用才是“活”的。
這裡的“態度”不單純是對待學習的態度,我個人認為應該上升到孩子的“三觀”即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高度去引導。
因為僅僅只是單純去講學習多重要,對孩子影響多大,其實對於大多數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並不是很直觀的,他們會覺得我們說的是對的,但是到底怎麼對法,如果不這麼做又到底是不是一定會變差等等是一定存有疑慮的。
老師幫助她的學生寫
所以縱然是他們認可我們說的,也未必能夠就去認真學習了。
這就好比一個並沒有什麼明確的興趣愛好的人去看那些有明確興趣愛好的人們,他可能會覺得“有個興趣真不錯”,但是他卻並不一定會讓自己也必須去有一個興趣愛好一樣——好好學習是對的,但是我為什麼一定非要好好學呢?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要從根源上去引導,而我個人分析就是從“三觀”引導是最佳的選擇。
而這個培養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了,甚至我下面要說的一些具體的內容其實也含在內。而且很多事情是沒法透過“言傳”來影響孩子的,而是需要結合大量“身教”來為孩子做榜樣才行。
比如對於“善”與“惡”、“醜”與“美”、“富”與“貧”等等認識我們不能簡單的歸為都是“二元問題”,不能讓孩子對事物、人物很簡單的就冠以這樣的定義。要分析,要系統,要辯證。
媽媽和她的孩子一起玩,鼓勵他
比如我們為什麼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但是善良的人有時候會吃虧、會被騙我們為什麼還要做呢?這是因為做一個善良的人會讓我們內心更加安寧,讓我們身邊會更容易聚集善良的人,讓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充滿陽光……
要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富有什麼又是真正的貧窮,而不是單純的物質上的認識。如此可以避免孩子早早陷入“攀比”的苦惱。
再比如還有對於美和醜的定義也不是單純的從外貌評價,要學會從“美學”的角度去欣賞、去發現。
引導的過程需要堅持的是積極、正面、樂觀!
如此便能夠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面對問題不退縮的能力等等。
快樂的小女孩,在學校和她的朋友在背景中
而當孩子的三觀是積極的時候,“該不該好好學”就已經不再是一個需要多麼費勁灌輸思想的問題了,孩子會很容易就得出應該好好學的結論,而接下來的問題則變成了“如何去學”這樣的實踐性很強的問題了。
注意過學生教材的家長,尤其是小學生教材的家長應該非常清楚的看到現在的教材和我們過去的教材是完全不同的呈現模式。
遇見雅昌藝術中心
我們常說要培養孩子的興趣,可是現實中我卻會發現有很多人有點“緣木求魚”“捨近求遠”了——無視孩子正在接觸的東西,非要另起爐灶給孩子額外再搞一套!
比如我舉一個例子:
有很多給孩子報班的家長,尤其是孩子成績不夠理想的情況下給孩子報班,這部分家長當中有不少家長對於校外輔導班哪個更好、哪位老師更牛什麼的如數家珍,甚至對於課外班的課程內容都有很清楚的瞭解。但是,他們卻對孩子的教材一點都不熟悉……對孩子老師是怎麼講課的,是怎麼要求的以及要求的背後的目的是什麼等等都不重視,甚至個別家長還會覺得孩子的老師很不專業、學校的學習就是浪費時間……
大錯特錯了!
培養孩子的興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孩子的校內入手!
東方女孩男孩教室裡上課寫作業
孩子的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取決於他們在學校裡的表現和對應得到的感受,比如他們在學校裡跟同學們其實一直都處於一個“比較”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有足夠的多的機會去展示自己。如果他們能夠做得更好,就會更大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就會更加享受上學的時光。
而最大的優勢在於在學校我們的孩子幾乎每天都可以去跟別的孩子進行“比較”,而在機構則不然,通常也就是一週只有一次的機會。
那麼我們把精力放在校外和放在校內的差異就非常明顯了。
教育線上
同樣都是充分準備,一個周只能感受一次,而另一個卻可以做到每天都比昨天更進一步。
所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一定要從校內學習入手,切不可因小失大。
那麼具體怎麼做呢?
堅持做好預習,如此可以讓孩子在後面的課堂學習有足夠的能力去參與課堂的活動,進而提高其享受課堂的能力。
多陪孩子聊聊課本里的知識以及延伸出去的內容,多感慨“哇,你們現在就能學這麼多知識了,我們當時可不如你們……”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是“機遇難得”的,同時有讓他們相信父母是知道自己要面對什麼,所以更有信心。
最後則是父母對待學習態度是積極的,這種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態度以及興趣。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態度還是興趣引導,這兩者都不能依賴與“說教”,即便道理再對也是沒用的!最有效的就是讓孩子們能夠從中有所收穫,而且是讓他們很享受的收穫才行。
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沒有目標的日子其實是沒有效率可言的。
孩子太小,太遠大的目標可能無從談起,甚至還會隔幾天就改變一下,這都沒關係。
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去梳理這樣的長期目標,然後順著長期目標引出我們的短期目標即如何實現一個個的短期目標然後就更接近我們的長期目標。
這種事情的本身就是對孩子分析能力、規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一次次非常好的訓練。
“學習成績”從來都不應該成為我們的目標,它重啟了應該是支撐我們實現目標的一個條件而已,所以樹立目標的時候不要把考多少分當成目標,我建議最好是把達成怎樣的能力當成目標更好。
有了長、短期的目標,孩子們的學習就會進入一個躍躍欲試的階段,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去分解即如何去實現這些目標了。
例如我們把能夠寫出一篇優秀的作文作為一個短期的目標,那麼分解開之後我們會發現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可能需要我們去做:
1、堅持閱讀和積累;
2、堅持練筆;
3、反覆修改;
4、範文賞析、學習;
5、可能需要上個作文課;
……
分析完之後我們接下來就是要去規劃這些專案該如何有序進行,該如何安排時間去做,那麼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制定計劃。
只有目標而沒有計劃,那麼目標終究只能變成空想。
這個思想我們一定要慢慢灌輸給孩子——想要達到我們期待的目標,那就一定要盡力去實現,而如何能夠確保高效率的達成目標,那就一定是得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並且要認真堅持完成才行。
關於如何制定學習計劃是一個非常非常嚴謹而且複雜的事情,我曾經寫過連篇如何做好計劃以及如何堅持讓孩子完成計劃的文章,這裡就不再囉嗦了。總之需要注意的是計劃不是為了看的,而是為了執行,所以一定要制定合理,能夠確保孩子可以完的成,這點很重要。
一份重視完不成的學習計劃是一份非常失敗的計劃。
注意,習慣這個東西是一定是靠去做而達成的,絕對不是靠說就能夠說出來的。
父母只是一味去跟孩子講、要求,而且還是沒有什麼章法,即看到了就說且每次說的還不太一樣,這種情況在生活中還是非常普遍的。
所以父母在孩子習慣的養成方面一定要系統的思考一下,然後按照一個基本上是比較穩定的要求去引導孩子。
篇幅的問題,我這裡只講幾點認為日常中很重要的而且也是幾乎絕大多數父母都能夠做得到的幾點習慣養成注意事項。
1、聽老師、尊重老師的習慣
父母要以身作則,即便是孩子老師有不足之處也不要當著孩子面去說,私下去解決。“親其師”方能“信其道”。
孩子這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老師,遇到一兩個不太好的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從下就對老師養成了不尊重的習慣,未來影響的可是孩子的一生學習質量的問題。
2、老師要求的做的事情父母儘量去做好
除非是非常無理的要求,只要是對自己孩子有好處的,儘量都去認真完成,這個過程的本事其實就是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3、重視孩子的基礎學習方法訓練
例如學習的四步——預習、聽課、作業和複習。
每一個環節初期父母儘量去督促孩子認真完成。
其實這四步就是想要學好的最終極的學習方法,任何的好方法都繞不開這四個基本步驟的。
4、做好孩子的“小助手”
有些作業和學習環節是需要父母參與的,比如聽寫、檢查背誦、檢查默寫甚至是批改孩子的作業。
少點抱怨,多點理解,認真幫孩子鞏固好這些學習內容,對孩子來說一定是受益的。
5、每天跟孩子聊聊當天的收穫
讓孩子習慣分享,習慣把自己的問題說出來,這樣會更有利於我們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有表現好的地方多表揚,有不足之處也不需要埋怨,而是多跟孩子聊聊,幫助、引導孩子去主動解決問題。
即便是父母無能為力的事情也要讓孩子看到我們盡力的過程。
6、每天拿出點時間來陪孩子讀讀書
7、有不懂的、不會的、不理解的不要積攢
讓孩子慢慢開始建立自己的錯題本,低年級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忙抄寫一些題目之類的,中高年級開始讓孩子自己去整理。
我不太贊成那種父母要跟孩子做朋友的觀點。
我認為父母模糊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是一件挺危險的事情,這會讓孩子失去了規矩意識,容易把一些關係搞錯位。即便是在家父母、親人可以不在乎,但是在外面這種習慣卻會讓孩子遇到一些困擾的。
跟孩子溝通是有必要的,但是沒必要非得當成“朋友”這樣的角色,事實上也幾乎不可能做得到。
與其搞得不倫不類,不如明確關係。
而影響溝通最大問題在於“信任”——孩子信任我們才能夠跟我們溝通,不信任則一定不會跟我們說太多。
所以對待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誠信、要麼不說,說了那就一定要做到。
不要總是去批評孩子、否定孩子,不要總是試圖讓孩子“先從自身找問題”,這樣找問題的方式可以有,但是我認為不應該太早就教會孩子這樣去做。因為孩子太小的時候我們總是從他身上找問題的時候會高機率影響孩子的自信,嚴重的時候會導致孩子自卑——自己全身都是問題,怎麼可能不自卑呢?
我們可以儘量客觀,但是沒必要總是去打擊孩子。
常態化的溝通最重要的就是要融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過於形式、過於一本正經,日常我們就應該隨時有交流的機會,父母要學會聆聽,思考,而不要過早打斷孩子的表述,更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我們可以引導,但是切記不能逼迫。
不然孩子大了之後尤其是青春期之後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那條鴻溝就真的無法連線了。
要理解孩子,信任自己的孩子,這點對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
合成影象的心
尤其是對現在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朋友其實真的並不是很多……
以上這六點內容看似內容很多,但實際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事情我們都或多或少接觸過了,所以對於大多數父母而言應該是不難做得到的。即便是不能夠一時間全部做好,我相信也可以先從一部分入手慢慢體會。
總而言之,孩子的學習自覺性首先我們一定要相信是可以培養,然後就是去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就好了。
希望我今天的這篇分享能夠幫助到您,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