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期對今國土的奠定(二)——清俄再較量

上期內容回顧:清初期對今國土的奠定(一)——初遇北極熊
之前的文章裡,筆者介紹了17世紀,俄國對黑龍江流域的滲透與侵略,並講述了雙方的第一次戰鬥——烏扎拉村之戰,這次戰鬥清軍雖然因想活捉俄軍而慘敗,但也讓俄國人明白了自己的對手——博格達人(早期俄國對清朝的瞭解也很缺乏,認為是蒙古人建立的國家,就用了黑龍江流域當地人的說法,博格達意為天),不是眾多落後的西伯利亞汗國。雙方都為下一次戰鬥做準備。
俄方獲得了勝利,助長了其侵略野心,不斷地派遣人力、財力進一步入侵黑龍江流域,沙皇俄國政府甚至還決定準備組建一支3000人的隊伍作為殖民者。
清方由於主要精力對付明朝殘餘勢力,便將一部分無力抵抗俄國軍隊的百姓遷徙,以免俄軍屠戮。何秋濤(清代歷史地理學家)的《朔方備乘》(中國近代第一部論述中俄之間外交的書)稱:“順治初年,俄羅斯所屬之羅剎始吞併尼布楚地,又東竊據雅克薩,築城以居。索倫、達呼爾諸部皆被其侵掠。由是,索倫、達呼爾南徙於嫩江之濱。當是時,尚未分設黑龍江省,所部軍務皆屬寧古塔章京統轄。”
這一招首先可以起到堅壁清野的作用,《哥薩克在黑龍江上》曾有一份俄國人的報告,“繁榮的阿穆爾沿岸經過最近幾年的襲擾之後,已被洗劫一空,居民四散。田地荒蕪,無人耕種。那些倖免於浩劫的達斡爾人和吉切爾人根據中國皇帝的命令從阿穆爾左岸遷到了右岸,遷入了中國境內;中國政府當局發動的這次居民遷移使俄國人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沒有地方能夠弄到糧食。”另一方面,這些遷徙政策防止了俄國人的侵擾,更方便了清政府對這一地區百姓的統一治理。
清初期對今國土的奠定(二)——清俄再較量

俄羅斯向東擴張
為了加強對黑龍江流域的管理,清朝政府還設立了寧古塔昂邦章京,將以前盛京昂邦章京管轄的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地區劃為單獨的行政單位,進行管理。寧古塔昂邦章京下設梅勒章京,統理黑龍江領域事務,是該地區的軍事、政治長官。
為解決因入關而造成的力量不足,清朝還向其藩屬國朝鮮徵調了火槍兵參戰。朝鮮曾受明朝大恩,心向大明。女真崛起後,朝鮮成為其東方的隱患,所以,早在後金時期,皇太極便兩次征討朝鮮,第一次征服,朝鮮稱“丁卯胡亂”,逼迫朝鮮與後金結為“兄弟之國”,並向後金輸歲幣。第二次征服稱“丙子胡亂”(此時,後金已經改國號為“大清”),清軍長驅直入,直逼朝鮮都城,令朝鮮屈服,徹底確立了兩國的宗藩關係,之後,清朝多次徵調朝鮮計程車兵、糧食,朝鮮也只得應允,甚至朝鮮的火槍手、火炮手,也在松錦大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清朝這次一共徵調了精銳朝鮮火槍手100人,輔助士兵50人左右,朝鮮史料《通文館志》中記載:“通官韓巨源捧到禮部諮:奉旨朝鮮人善使鳥銃選一百名,由會寧(1654年)三月初十日至寧古塔。聽昂邦章京沙爾虎達率領往徵羅禪。即將調發一百名、差虞候邊畏率領哨官一員、小通詞二名、軍官、旗鼓手、火丁並四十八名,前去境上。而近緣北路兇歉,道途窵遠,廑辦十日糧以送。”朝鮮人稱此戰為第一次“羅禪(即中國所謂的羅剎)征伐”,並進行了詳細的記述,而中國史書,自孔子所作《春秋》以來,常常對戰爭記載不詳,有了朝鮮、俄國方面的史料支援,使得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還原這場戰爭。
清初期對今國土的奠定(二)——清俄再較量

順治帝
公元1653年秋天,俄國人在斯捷潘諾夫的帶領下,進入松花江地區劫掠,對當地居民徵收糧食、毛皮。第二年,即公元1654年,這支侵略軍遇上了清朝軍隊(包括上文提到的朝鮮精銳火槍兵),爆發了繼烏扎拉村之戰的又一次戰鬥——松花江之戰。
當時,斯捷潘諾夫一夥人竄入了松花江之中下游地區, 之後甚至逼近了鎮守寧古塔昂邦章京附近,根據後來朝鮮史料的記載大約400人,還有一些被擄走的婦女(賊船十三隻,可載三百石,小船二十六隻 , 賊船男女不滿四百,所持惟火器,其貌皆類蠻賊,衣皆黃錦)。於是,清廷毅然出兵抗擊,這支部隊計700餘人(300八旗兵,300虎爾喀族兵,其餘為朝鮮人,朝鮮史料稱:“清將然之,遂命曰哈三百及清兵三百”)。
至於戰鬥的過程,基本為火器對決。《俄國文古獻委員會》(中譯本)記載:“6月6日(指俄歷)與博格達大軍遭遇,博格達軍帶有各種火器——大炮和火繩槍。我們與該軍交了火,博格達軍的騎兵騎馬、步槍架船與我們交戰。他們用大型武器——大炮和火繩槍作戰,他們向我船開炮轟擊……我們將博格達士兵從平底船趕到岸上。博格達人在岸上佔了一處堅固的陣地,他們從土牆後面向我們開火。在此次進攻戰鬥中,許多軍役人員受了傷。”
由此可見,這場戰鬥中,中國與朝鮮軍隊先炮轟俄軍的船隻,俄軍激烈反擊。中國與朝鮮軍隊被趕到了岸上,但此時他們已經佔據有利地形,打敗了俄軍。
斯捷潘諾夫一夥逃亡到了一個叫做呼瑪爾寨的據點,清軍隨後發動攻擊,但最終糧草耗盡,只得退兵,這次戰爭中,清軍大獲全勝,打擊了沙皇俄國的侵略野心。但是俄國人並沒有善罷甘休,而且他們透過戰爭也更加了解清軍,俄國人稱清軍“紀律嚴明,裝備有素”;戰法嫻熟,軍隊在紅、黃、白、黑(應為八旗,俄國人將藍色誤認為黑色)四種顏色的旗幟下,並分連隊(可能是八旗軍制中的“牛錄”)進行作戰,並在呼瑪爾寨之戰後,認識到了依靠據點的重要性。
清初期對今國土的奠定(二)——清俄再較量

朝鮮火槍兵的影視劇形象
1658年春,清朝繼續打擊俄軍,再次向朝鮮國徵調軍隊,朝鮮史料《行中記事》的記載:“歲甲午始請我國來救(也就是前文提及的1654年黑龍江之戰,清朝對朝鮮的 徵調) ,而今者又為請援, 朝廷不得已 特別北虞候領兵往赴事,有旨下來故,精抄道內炮手二百名、火兵二十名、哨官二、軍官二、 通事二、隨卒三十八、卜刷馬驅人三十九名, 整齊以得。”可見這次徵調了近300餘人的隊伍,比上次規模還要大。而參加戰鬥的清軍也多達1400人。斯傑潘諾夫帶著俄軍本來有500餘人,但其中的180餘人在戰鬥開始以前就並不在他身邊,在他身邊僅僅300餘人。所以這次戰鬥中,清軍加上朝鮮援軍,在兵力上佔了絕對優勢。
雙方在黑龍江地區相遇,並展開激戰(此戰具體地點有所爭議,一般認為在今天的同江市東北),清軍與朝鮮軍乘船入水,遇到俄軍後,開炮轟擊俄軍戰船,然後躍上俄艦,與俄軍短兵相接。戰鬥持續了三天,俄軍大敗,大部分被殲滅,少部分順江逃至大海。
而關於各方具體傷亡數字,中國史料記錄比較簡單:“順治十五年秋七月庚戌,鎮守寧古塔昂邦章京沙虎達等疏報,‘擊敗羅剎兵,獲其人口,甲仗等物。命兵部察敘,以所俘獲,分賜有功將士’”。這導致我們對清朝軍隊的傷亡不得而知。
所幸,我們可以從朝鮮史料中得到答案,《行中記事》記載:“而彼(指中國軍隊)甲軍與沙工死傷亦一體為之。甲軍死者九十餘名, 沙工死者三十餘名,中丸而不死者二百餘名云云。”這說明清軍陣亡120人左右,受傷200餘人。朝鮮軍隊的損失較小,據朝鮮《通文館志》記載:“據申瀏馳報:隨大國兵,六月初五日發船,初十日到黑龍江遇賊,終日交戰,燒賊十船,一船乘夜而逃。我兵中丸死者八名,傷者二十五名,十三日回船到宋加羅江。”從中,我們得知朝鮮軍隊僅僅陣亡8人。傷25人。
俄軍的傷亡數字,在《俄國人在黑龍江上》(英國人拉文斯坦著)一書有所記述,該書寫道:“斯傑潘諾夫隨即發覺他已被敵人包圍,他的英勇的抵抗已經完全無用了。他本人和跟隨他的二百七十人,不是被殺便是做了俘虜,只有四十七人逃脫。五十張索羅克的貂皮也落入戰勝者的手裡。”可見俄軍被擊斃、俘虜達270人左右,47人逃竄。
值得一提的是,清軍繳獲了大量的俄軍武器裝備,其中就有四門沙皇俄國製造大炮。從此,清朝開始關注沙皇俄國的軍事製造技術以及銅和鐵等礦產的冶煉技術。
清初期對今國土的奠定(二)——清俄再較量

與順治帝同時期的俄國沙皇阿列克謝一世
總的來說,這兩次作戰,清軍都取得了勝利,但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說明從明末開始,中國的火器裝備便開始遜色於西方。但另一方面,清朝通過幾次勝利,打擊了俄軍的侵略勢力,與朝鮮的聯合,增進了兩國之間的友誼,清朝以暴力征服朝鮮,朝鮮也其實一直想著“反清復明”,而這兩次聯合軍事行動後,朝鮮對清朝的牴觸心理己經開始有了變化,對清朝的仇視態度逐漸消減,開始逐漸向親善友好的方向轉變。
但是,真正使得雙方能坐下來談判的戰爭,是下期的雅克薩之戰。
撰稿人:無知有畏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80 字。

轉載請註明: 清初期對今國土的奠定(二)——清俄再較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