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上週六,申城迎來久違的陽光,在光明中學校園,85後思政教師、團委書記趙程斌面對攝像機,帶領學生重返崢嶸歲月。和他一樣走上“主播臺”的,還有嚮明中學、光明中學、敬業中學、市八初級中學、上海市實驗小學、梅溪小學和中華職校等共7所學校的老師,由他們創作的一系列校園“四史”網路微課陸續完成指令碼製作,並進入拍攝階段。
德育課該怎麼上?這群老師們的身影,是申城中小學德育課堂的一個縮影。能讓00後“燃”起來的課堂,一定不是照本宣科。
拍影片 挖掘老校園的歷史風雲
在黃浦區70所中小學中,有滬上歷史最悠久的中學、第一所現代學制的小學、最早中外合作傳授現代科學知識的中學、近代第一所職校……儘管草木無言,建築無聲,但歷史不該被遺忘。如何用青少年喜歡的形式,讓他們瞭解身邊的歷史?黃浦區教育局想到了一個好點子——拍影片,講故事。
圖說:趙程斌老師在錄製微課 採訪物件供圖(下同)
趙程斌說,學校130週年校慶時,上海檔案館曾經贈予學校一大批珍貴的校史資料影印本,在老校友、同濟大學退休教授曹熾康的協助下,他又從校友中挖掘到不少校史故事。“作為被法租界公董局和教會嚴格控制的學校,中法學堂禁止學生閱讀報紙和參加校內外各類政治性活動,但是青年學生的愛國之心無法被禁錮。‘九一八’事變後,學生們參加了反對日本侵略者佔領東三省的示威遊行;謝晉元將軍遇害,學生們不顧法國教士的反對,起立低頭遙向謝將軍亡靈致哀,曹順標、沈振黃、徐博等校友為了革命事業,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趙程斌說,光明中學的法語教學歷史悠久,每年都有很多畢業生赴法深造,我們希望同學們和先輩一樣,無論說著哪一種語言,身處何地,都始終有一顆中國心。這樣的“回望”,對如今的00後少年是有觸動的。光明中學是上海首批五所設立“周恩來班”的學校之一,周恩來班的同學們透過實地走訪考察,仔細考證後判斷,周恩來當年離滬赴法登船點就在黃浦,並將研究成果刊登在2020年第6期《世紀》雜誌上。
與此同時,在位於漁陽裡2號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搖椅在吱吱嘎嘎作響,客堂間最顯眼的位置,掛著一塊小黑板……黑板上為什麼要寫上“會客談話以十五分鐘為限”呢?盧灣一中心小學陳長老師順勢提出了問題。這是區教育系統理論宣講團正在拍攝《初燃星火照童心》,4名不同學科老師攜手,透過“特殊的地圖”“緊握的雙手”“信仰的味道”和“有趣的黑板”,將中國共產黨發起成立的故事,向孩子們娓娓道來。
圖說:烏魯木齊南路幼兒園的孩子們製作的冰糖葫蘆
齊動手 自己創造勞動果實
盼著盼著,校園裡的山楂紅了,用竹竿挑下果子,再去小廚房跟著老師動手做一串亮晶晶的冰糖葫蘆,嗯,特別甜!對烏魯木齊南路幼兒園的孩子們來說,秋天是收穫,是勞動,更是勞動過後,心頭的那一絲甜蜜。山楂榨成汁,染紅了麵糰,也吃飽了小肚皮,孩子們紅紅火火迎接即將到來的冬天。在老師帶領下,孩子們還把山楂送給了曾經教過自己安全知識的消防員叔叔、警察叔叔。山楂樹下,則擺放著孩子們自己動手繪製勞模故事展板,在他們心裡,這些都是大“明星”。
勞動,是塑造和培養人的重要一環,如何上好這門學生成長的“必修課”?在徐匯中小學校園,老師們巧妙最佳化學校課程設定,設計符合不同年齡段的活動,鼓勵同學們走出書本,走向田間、廚房、工作臺。
在長橋中學,每週五中午全校大掃除雷打不動。掃地、拖地、倒垃圾、擦玻璃、擦桌椅、擦黑板、擦門窗、擦走廊瓷磚……各班確定“一人一崗”,引導每個人都參與其中,在勞動中培養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意識,也引導學生學會守紀、守信、守禮,形成良好的勞動品德和熱愛勞動的習慣;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邀請專業規劃整理諮詢師為一年級新生家長作指導,從家庭收納方式的學習和收納習慣的培養等角度入手,傳授家長關於空間管理的知識和技巧,進而引導孩子從整理自己的衣物、床鋪入手,到整理書包、學習用品等,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圍繞“給予每一顆種子破土及成長的力量”的課程理念,盛華幼兒園將勞動教育融入幼兒園生活及德育課程。孩子們從百米以外的井亭打水,結伴到梯田澆灌,全園孩子每週都會去自家“責任田”勞動。孩子們在春種秋收,寒來暑往中,感受四季更迭,發現自然奧妙,也一點點懂得,學會對生命負責,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