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齊暴揍韓趙楚魏燕,並稱東西二帝 經典中國通史81

秦齊暴揍韓趙楚魏燕,並稱東西二帝  經典中國通史81
精讀中國史,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戰國史話》連載06,歡迎收看。
戰國時,當時的人常分析魏、韓的戰略意義: “韓,天下之咽喉;魏, 天下之胸腹。" (《戰國策·秦策》)
秦國人士常分析韓國,說韓國對秦國像是木頭裡的蠹蟲、人心腹病一樣,秦國一定要除掉。
秦國征伐山東各國,不斷佔領山東各國的土地,前人把這種進佔比為蠶食桑葉,如“蠶食六國”(劉向《戰國策· 敘錄》),”則諸侯可蠶食而盡" (《韓非子· 存韓》), "蠶食魏氏(即魏國)” (《戰國縱橫家書》),都用很形象的語言說明了戰國中後期形勢發展的特點。
01、秦國蠶食韓趙魏
秦國積極向外發展,擴大土地,三晉(趙、魏、韓)首當其衝。
公元前361年,由於秦國勢力東至黃河,魏國都安邑受到威脅,魏遷都大梁(今開封)。
商鞅對秦王說:“魏國佔有安邑一帶山嶺險要的地區,據有黃河天險而獨攬山東之利。魏國有利時向西攻秦,不利時則向東發展。秦與魏,不是秦並掉魏,就是魏並掉秦。魏接連大敗於齊,可乘有利時機伐魏,勝魏,'秦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服諸侯'。“
秦王認為商鞅說得對,派他伐魏。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派公子印領兵抵抗。商鞅寫信給公子印,說感謝當年在魏國對自己的照顧,請公子印赴宴,商談退兵事宜。
宴會上,商鞅埋伏甲兵俘虜了公子印。繼而又馬上派軍隊進攻魏軍,大破魏軍。
公元前330年,秦軍再次大敗魏軍,俘虜了魏將龍賈,迫使魏國把河西之地割給秦國。
公元前329年,秦又接連向魏猛攻,攻取了河東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 皮氏(今山西河津縣西)、曲沃(今山西曲沃縣)等地。
公元前328年,秦又攻取魏的蒲陽(今山西省永濟縣北),魏被迫把上郡15縣(今山西東南一帶)獻給秦國。至此,今陝西、山西黃河兩岸地區歸秦佔有,黃河天險被秦國掌握,秦國的聲威震動山東各國。
公元前314年,秦國又趁齊國因燕國內亂進攻燕國的時候進攻三晉,再次攻取魏的焦和曲沃(原為秦所攻佔,後又歸還魏),又在岸門大敗韓軍,迫使韓國派太子倉作為人質押在秦國求和。
公元 前313年,魏國被迫按照秦國的意志立公子政為太子。這一年,秦國還攻取了趙的酒(今山西離石縣西),俘虜了趙將趙莊。

秦齊暴揍韓趙楚魏燕,並稱東西二帝  經典中國通史81
02、甘茂伐韓
秦王對甘茂說:“秦國想東通三川(韓的三川郡),進而窺周室。此願能償,我死也不朽了。”
這必須攻下韓國重地宜陽,宜陽是通三川、窺周室的必經之地。秦王派甘茂攻宜陽。
甘茂說:"宜陽是大縣,上黨南陽兩地久存物資於此,名為縣,其實是郡。今天行千里而攻,很難。臣在秦算是一過客(甘茂齊人),樗裡疾、公孫衍與臣不和,必定非議,王一定聽信他們。臣恐怕不得信任,不要派臣吧!“
秦王說:"一定相信你,訂下盟約吧!”於是甘茂領兵攻宜陽。宜陽有30萬軍隊守衛,5個月沒攻下,又有楚軍前來相助,秦軍死傷很重,秦王很著急。馮章說:“不拔宜陽,韓楚乘吾弊,國必危矣!"
甘茂動搖,左成勸他:“不攻下宜陽,內有樗裡疾、公孫衍攻擊,外有韓的積怨,就危險了;攻下宜陽,功就多了。"
甘茂說,宜陽城是他的墳墓,要決一死戰。秦派來援軍,終於攻下宜陽,打開了通向中原的門戶。

秦齊暴揍韓趙楚魏燕,並稱東西二帝  經典中國通史81
03、戰神白起以少勝多
公元前294年,秦又攻韓,取武始(今河北武安縣南)、新城 (今河南伊川西南)。第二年韓、魏聯軍抗秦,在伊闕(今河南洛陽市南)交戰。這次大戰,秦軍是左更白起指揮,秦軍大勝,殲滅韓、 魏軍24萬多人,俘魏將公孫喜,韓、魏聯軍遭到慘重失敗。白起升為國尉。
秦軍比韓、魏軍少得多,秦軍大勝。白起分析這次戰爭勝利的原因,是因為韓、魏互相推諉,都想自己退在後面,把別人推到前面。秦軍利用了韓、魏軍的弱點,能夠設疑兵麻痺韓軍,出其不意以精銳攻魏軍,魏軍既敗,韓軍也就自潰了。
伊闕之戰以後,秦國繼續攻佔三晉的地方。公元前292年,秦攻佔魏的垣(今山西垣曲縣),和韓的宛(今河南南陽)。公元前290年,秦又佔魏的軹(今河南濟源縣東南)和韓的鄧(今 河南孟縣西)。宛和鄧原是韓國兩個冶鐵手工業地區,秦取得以 後,更增強了秦的力量。
公元前290年,魏被迫割河東400裡(今山西西南部一帶)給秦,韓被迫割武遂200裡(今山西垣曲附近) 給秦。
公元前289年,秦擊魏取61城。
公元前288年,秦取趙梗陽(今山西太原南)。
公元前287年,秦拔魏新垣、曲陽。
公元前 286年,魏獻安邑及河內給秦。
“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 (《史記·六國年表序》)秦國對三晉,尤其是魏、韓,一次一次地打擊,一步一步攻佔了三晉的大片領土。
蘇代對這段歷史說:“龍賈之戰(前330)、岸門之戰 (前314)、 封陵之戰(前303)、高商之戰(無考)、趙莊之戰(前 313),秦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現在生存的,都是死於秦軍的遺孤。西河、上雒、三川之地,紛紛落入秦國手中,秦國幾乎佔有三晉的一半土地。”(見《戰國策·燕策》)魏、韓被秦國大大削弱了。

秦齊暴揍韓趙楚魏燕,並稱東西二帝  經典中國通史81
04、秦昭襄王稱帝
秦國對三晉取得的勝利,是很有意義的。秦自認為很強大了,發動稱帝。但又怕獨自稱帝引發諸國反對,便相約與齊王一起稱帝,減小壓力。
齊國經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挫敗了戰國前期最強大的魏國,魏國從霸主的地位上跌落下來,齊國躍升為強國。“齊威王、 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 (《史記·孟子荀卿列 傳》)
“秦與齊爭長" (《史記·楚世家》),這兩大國都極力拉攏五國相對抗。岸門之戰(前314)以後,秦國拉攏韓、魏,齊國則和楚國聯盟。
公元前314年,燕國由於燕王噲讓位子之引起國內大亂,齊軍佔領了燕國廣大國土,大肆掠奪燕國的珍寶財物。
公元前312年,楚攻韓的雍氏(今河南禹縣境內),秦國救韓攻楚;齊則和楚聯合攻秦、韓、魏。這時,以秦齊為首的五國分成為兩個陣營的攻戰。
公元前301年,齊國組織起韓、魏三國共同攻楚,齊將匡章、 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三國軍隊攻楚方城(楚的長城),千垂沙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昧。楚國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楚屈服於齊,派太子橫為質,向齊國求和。秦國為了和齊國修好,也派涇陽君去齊國為人質。
《孫臏兵法·強兵》說“齊大敗燕"(指公元前314年伐燕), “齊大敗趙"(指公元前325年齊敗趙於平邑,俘趙將韓舉),“齊大敗楚"(指公元前301年敗唐昧之戰),這時期齊國的國力是強盛的。所謂“威王、宣王以勝諸侯" (《孫臏兵法·強兵》)。
公元前298年,齊國發動齊、韓、魏三國攻秦,三國聯軍攻到函谷關。秦國君臣焦急地商議是否割地求和,如果割地求和,秦王感到可惜;不割地,"咸陽必危"。秦國害怕三國聯軍繼續前進,秦王說:“寧可割讓三城感到後悔,不能使咸陽危急感到後悔。“秦國不惜割武遂(今山西臨汾境內)與韓,割封陵與魏,割齊城(此城無考)與齊講和。
齊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發展,到了公元前288年,秦國約齊國稱帝。
秦為什麼要約齊國稱帝,這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各國力量的對比。樂毅說到秦齊去帝號以後“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史記·樂毅列傳》)可見齊國有很大的實力。

秦齊暴揍韓趙楚魏燕,並稱東西二帝  經典中國通史81
05、齊秦稱帝僅兩個月
宋國地處中原,"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對於這樣一塊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地方,齊國垂涎三尺,先後發動了三次對宋的進攻。公元前286年,齊國第三次伐宋,吞併了宋國。“夫以宋加之淮北,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兼之, 是益一齊也”。(《戰國縱橫家書》)
齊國兼併了宋國和淮北地方,等於增加了又一個齊國的力量。這是齊國勢力向上發展的頂點。
“齊湣王滅宋而驕",秦昭王派魏冉來到齊國,勸說齊湣王稱東帝, 秦為西帝。齊王答應了,於是秦齊稱帝。
《戰國縱橫家書》對秦、齊稱帝的意圖說得很清楚,意思是說,齊取宋,秦取魏的上黨,韓魏從。進而攻趙,秦取趙的上地 (趙的上黨),齊取趙河東,趙從。秦取韓的上地(韓的上黨),齊取燕的陽地。 “三晉大破,而攻楚",秦取郗,齊取東國下蔡。
“齊、秦雖立百帝,天下孰能禁之。”這就是秦、齊稱帝的如意算盤。
蘇秦聽說齊王要稱帝后,從燕去齊,遊說齊王。齊王說:“好,你來了,秦國使魏冉約齊稱帝,你以為如何?“
蘇說:“王問臣倉促,此事的憂患還隱微,願王接受以後不忙於稱帝。秦稱帝,天下聽從,王也稱,不算晚,先稱後稱也不會有什麼損傷;秦稱帝,天下反對,王不要稱, 以收天下的心,是一很好機會。“
蘇進一步追問說:“齊、秦稱帝,王以為天下尊齊,還是尊秦呢?“
齊王說:“尊秦。“
蘇說:“去帝,天下是愛齊, 還是愛秦呢?“
齊王說:“愛齊而惡秦。“
蘇說:“立兩帝伐趙有利, 還是齊伐宋有利?“
齊王說:"伐宋有利。“
蘇說:“比較起來,與秦稱帝天下尊秦而輕齊,去帝則天下愛齊而惡秦,伐趙不如伐宋有利, 願王宣佈去帝號,收天下之心。摒去稱帝之約,摒棄秦國,讓秦國處於被動境地而不能與齊爭勝。王乘機伐宋,有了宋國則衛的陽地危,有淮北則楚的東國危,有濟西則趙的河東危,有陶、平陸,魏國的城門不敢開了。齊去帝號加之伐宋,則國重名尊。名義上尊重秦國,結果讓天下恨他,這叫做以卑賤換尊貴,願王仔細考慮!“
齊王接受了蘇秦的遊說,去帝號仍稱王。蘇秦很合時宜的話,切中齊王的心理,說服齊王去帝是蘇代的一大業績。可見戰國的“遊說之士”在當時的政治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戰國縱橫家書》記載了這樣一段史實:“齊、趙遇於阿(今山東陽穀縣東北)……臣與於遇,約攻秦去帝。”
這是蘇秦寫給燕王的書信裡說的,"遇”是臨時約見的意思,可見事急。蘇秦參加了這次會見,齊王和趙王達成去帝攻秦的協議。
齊國去帝后,秦國也被迫去帝。秦、齊稱帝在公元前288年10月到12月,僅兩個月的時間。這事時間雖短,但影響很大。多年以後,魯仲連還說: "且秦無己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這是說秦稱帝的慾望無窮,要去掉各國不合秦國心意的大臣,換為秦國謀利益的大臣,秦要稱霸天下。
歷史學家錢穆說戰國形勢有三變,第一變是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第二變是齊秦分帝;最後一變是秦統六國。因此,秦齊稱帝是戰國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戰國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273 字。

轉載請註明: 秦齊暴揍韓趙楚魏燕,並稱東西二帝 經典中國通史81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