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孫雪 濰坊報道
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去做。”我們以幼兒自主取餐為育人原點,從“我想做”“我能做”“我會做”“我能行”“我堅持”“我熱愛”六步出發,充分關注幼兒興趣和需求,讓幼兒嘗試自主表達、自主取餐、自主就餐、自主整理等逐步培養幼兒自理、自立的良好品質,促進幼兒就餐習慣的養成。
我想做:自主餐點小主人
從小班開始,“我想做”就是“自主餐點”的關鍵詞,其表達的是幼兒對於“自己做事”的積極態度,也是對“自我能力”的主動認知。透過繪本發起、小組討論、繪畫表徵、自主表達,引發幼兒思考:吃飯的時候,哪些事情是自己想做的、能做的?孩子們自由表達意願,其實,她們“想做”的事情,就是她們學會學習的過程。
問題的解決過程,也會引發有關經驗、技能、交往、規則等討論,也是幼兒獲得自我肯定的過程,更是幼兒自主性獲得發展的過程。當我們尊重了孩子們的意願,驚奇的發現孩子吃飯比以往吃得更舒心,而且能夠把餐盤裡的飯菜都能吃得乾乾淨淨。“我做餐點小主人”從內心改變了孩子從“要我吃”到“我要吃”,激發了孩子的內驅力!
我能做:自主取餐小達人
自主取餐,“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是基礎,採用小步遞進的方式,從半自主到自主,允許幼兒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成長, 不斷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建構自己的經驗。
例如:取餐等待時間長。取粥存在安全隱患等,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教師慢下來傾聽孩子們的解決辦法、細下來為幼兒搭建學習支架,最終,在自主取餐中能發展孩子16個方面的能力。
輕柔舒緩的背景音樂,輕聲細語的愉悅交流,溫馨和諧的進餐氛圍,“自主取餐小能手”在自己做事的過程中體驗到自我服務的自豪感和自我悅納的幸福感。
我會做:餐前播報小能手
針對每個班級幼兒挑食的現象,透過餐前播報讓每一個孩子都知道“今天吃什麼?”有什麼營養。
在實施過程中,餐前播報不斷變化升級。現在孩子們透過自己預約的方式,進行播報。同時,播報形式在每個班級中創新出了新的形式“唱菜譜”。還制定了“美食播報預約計劃”,讓孩子們透過自己預約的方式進行。當美食播報成為一種習慣,家長和孩子們的積極性被不斷地調動起來。回到家裡還有模有樣地當起了“美食播報員”。
“餐前播報”讓孩子潛移默化的體驗到飯菜的名字和營養, 同時在分享、交流中也獲得了成功感和自信心。
我能行:餐後整理小幫手
整理這個看似很簡單的行為,其實包含的是孩子好的行為習慣的素養。幼兒將餐盤、勺子、餐碗分類擺放,在分類整理餐具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分類的認知和學習,增強自我服務的意識,並用自己的小抹布清理桌面、歸位椅子,將使用後的毛巾清洗乾淨並夾在毛巾架上,最後到盥洗區洗手、漱口。
就餐後這一系列的動作,不僅培養了孩子們整理的能力也在培養著孩子們就餐中保持桌面乾淨的習慣。愛整潔、講秩序、物歸原處的做事習慣,就在這樣的餐後整理活動中逐漸養成,同時也使幼兒提高了動手能力,促進了動作的發展,在不斷做事情的過程中體驗到生活的幸福感。
過程中與幼兒梳理了餐後整理的6個流程,38個步驟, 培養的是分類、觀察以及邏輯思考和決斷的能力,逐步養成從自我服務到服務他人的品德。
我堅持:習慣養成小管家
“我堅持”,意味著幼兒在園自主餐點活動的各項活動內容及行為習慣培養向家庭的延伸。
透過“預約式自主就餐觀摩”,讓家長走進班級,看孩子們在自主取餐中的表現。從而相信孩子是了不起的學習者。最終與家長達成理念共識。透過“我幫家人擺碗筷”“居家就餐我獨立”讓孩子們在家庭中運用自己在幼兒園就餐的經驗,在家庭生活中做習慣養成的小管家。獲得健康生活、責任擔當、自主學習等核心素養的發展。
我熱愛:幸福餐點小廚師
大班的孩子們在自主取餐活動中,基於對“幸福的大桌子” 的不斷討論與嘗試,已經不再滿足於自主擇伴進餐、自主調整位置、自主佈置環境和自主收穫“食物”了。
幼兒個人表徵圖
班級集體討論圖
孩子們評選出班級的“幸福菜譜”,開展了“幸福小廚房” 的體驗活動,孩子們紛紛化身小廚師,她們洗菜、切菜有條不紊,炒菜、裝盤勇敢嘗試,一個個儼然是愛生活、會生活的小能手。
孩子們還將“幸福的大桌子——做一道美食給家人”的感恩行動帶回家,與家人一起分享幸福的體驗。小小的行動,在孩子們心靈撒下愛的種子,在不斷做的過程中他們習得了各種動作技能,以及感恩家人、與人分享、自我服務、珍惜食物等優良品質。
“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個火種,它點亮的是孩子們多方面能力的發展。”讓每一個孩子好好吃飯,就是讓孩子們有一個良好的就餐習慣;讓孩子們學會自我服務;讓孩子們養成自理自立的品質;我們堅信“做好一件事,影響孩子們的一生”為出發點,爭取把一件事做深、做透,真正地影響孩子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