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元年, 報名火爆何以校內補錄收尾

強基計劃元年, 報名火爆何以校內補錄收尾

八月十日,北京大學來漢給四名北大基礎醫學強基計劃錄取的湖北考生頒發錄取通知書。記者彭年 攝

9月18日、19日,武漢大學啟動強基計劃二次選拔,補錄87名新生進入強基計劃。一週後,華中科技大學也啟動強基計劃二次選拔。同期,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開大學、蘭州大學在內的眾多名校都對強基計劃進行了校內補錄。

非熱門專業、沒有降分錄取優惠、錄取後不能轉專業、對競賽生也沒有敞開大門……強基計劃讓不少想以此為跳板進入名校的考生和家長有些糾結。今年,計有百萬考生蜂擁報名,結果卻並沒有填滿36所重點高校的6100個招生名額,不少重點高校靠補錄才完成招生任務。強基計劃報名熱剛過,便遭遇冷啟動。

記者調查發現,強基計劃在推出的半年間如同走了一趟過山車,在冷熱間對功利的升學觀形成了震盪。面對相關條款和無法以此為跳板進入名校的現實,考生和家長不得不作出理性選擇。

有考生主動放棄首批強基計劃

“如果要讓地球和太陽變近,你會採取什麼措施?”10月2日,在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物理學強基計劃班首次課堂上,18歲的徐方維回想起強基計劃的面試題,依然很興奮。他的回答借鑑了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裡的做法——給地球裝上發動機,藉助發動機的推力讓兩個星球靠近。

徐方維來自河南商城縣,他所在的商城高階中學,70人的班級上,10多人報名強基計劃,他是唯一走到最後併入圍的。高考結束,徐方維考了675分,8月4日面試也取得了93分的好成績,超過華中科技大學在河南669分的強基計劃錄取線。對於自己能被錄取,徐方維相當滿意,大部分同學都因為分數不夠未能入圍。

因為沒弄明白強基計劃和過去自主招生的差別,報考蘭州大學強基計劃的丁睿松未能入圍,最終上了西南交通大學。高中就讀於武漢二中的丁睿松平時成績接近600分,希望透過自主招生能圓上985名校的夢,但剛進入高三便有自主招生取消的訊息傳來。丁母向記者說:隨後教育部公佈了強基計劃,讓一家人又看到了希望,於是讓孩子備考強基計劃。

丁母盤算,強基計劃高考成績佔85%,面試成績佔15%,比照蘭州大學過去在湖北省的錄取線,兒子正常發揮應該夠線了。但蘭州大學強基計劃湖北錄取線公佈後,她傻眼了,都到640分以上了,她這才明白強基計劃並非過去的自主招生。“對我的孩子升學而言,報強基計劃並沒有價值。”

與丁睿松的遺憾不同,武漢十一中高三(1)班的李思童主動放棄了清華大學強基計劃的預錄,進入北京大學醫學部就讀。

今年5月中旬,李思童和班上幾位同學都報名了強基計劃,她選擇了清華大學強基計劃物理學專業。高考成績公佈,李思童考了684分,超過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位次值。她和家人商量後,放棄了清華大學強基計劃的面試機會,填報了北京大學醫學部並被順利錄取。

強基計劃先熱後冷的癥結

強基計劃補錄並非只出現在華科。9月18日、19日,武漢大學啟動強基計劃二次選拔,補錄87名新生進入強基計劃,此舉意味著該校首輪計劃未招滿,二次補錄87人,佔150名招生計劃的58%。

記者梳理發現,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蘭州大學在內的多所名校強基計劃都進行了校內補錄,分別補錄40人、124人、71人、67人、56人,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外,補錄比例都佔到招生計劃的50%上下。 顯然,強基計劃在一些重點高校遭遇了冷啟動。但5個月前,面對全國36所重點高校推出的約6100個錄取名額,全國報名人數突破130萬,佔今年高考總人數的十分之一強,相當熱門。

為什麼先熱後冷?記者走訪武大、華科,相關負責人均婉拒了記者採訪。一位招生負責人告訴記者,此事比較敏感,教育部未公開回應,作為執行強基計劃的高校不好作答。

“今年武大、華科強基計劃的入圍線遠高於錄取線,高於錄取線的話,考生的選擇就很多,沒有必要選擇強基計劃了。”武鋼三中校辦主任劉江華表示,武大、華科在湖北的強基計劃入圍線比普通線高出10多分,自然而然導致錄不滿。“高考分數比武大華科的錄取線高這麼多,考生可以輕鬆選擇其他專業。考生都為升學和就業,自然就會捨棄強基計劃。”

劉江華推測,假若明年不調整強基計劃的招生規則,報考的人可能會大大減少。強基計劃要招到頂尖的學生,不管從哪個層面看都缺乏吸引力,很多人報考只將其作為備胎。劉江華建議,明年強基計劃應該增加一點限制性條件,不能讓考生無所顧忌地報名,導致一邊報名火爆,一邊又陷入招不到學生的窘境。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發展規劃處處長徐紹紅也關注到“強基計劃”招生的複雜變局。他認為主要原因源於家長和考生對基礎學科認知的偏差,簡單地把基礎學科專業歸為“冷門專業”。基於這種認知,基礎學科招生“遇冷”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即便對名校也是如此。

“要遵循基礎科學的發展規律,最佳化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讓他們不擔心沒有出路,沒有用武之地。”徐紹紅表示,解決這個問題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他建議國家實施更多具有基礎性、前瞻性和顯示度的重大科學計劃、重大科學工程,以此拉動對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的需求。應加大投入,支援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基礎科學研究平臺,形成基礎科學領域人才儲備體系。更為重要的是,要最佳化學術評價機制,切實破除“五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有別於應用學科的職稱晉升和待遇保障制度,鼓勵基礎科學領域人才“板凳甘坐十年冷”,真正讓考生和家長體會到學習基礎科學有前途、從事基礎科學創新光榮。

強基計劃重在“擇志”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決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隨後,36所985重點高校相繼推出強基計劃,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專業招生。

教育部發文中明確:強基計劃是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招收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進行專門培養,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後備人才。聚焦高階晶片與軟體、智慧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張志勇教授日前在接受記者書面採訪時表示,強基計劃改革立足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需求,突出基礎學科支撐引領作用,培養未來領軍人才,定位本就與自主招生不同。相比以往的“擇分”,強基計劃的“擇志”色彩更加鮮明。

“既有榮譽感也有使命感。”在北京大學醫學部強基計劃基礎醫學專業就讀的郝文琴來自湖北省潛江中學,她說自己選擇醫學是高一就種下了種子。當時,作為潛江老鄉的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學者劉珏來校講授了自己的從醫經歷,給了她很深的印象,自己的生物成績也不錯,當時她就下決心讀基礎醫學。

今年5月,郝文琴報考了北大強基計劃基礎醫學專業,最終以678分的高考成績實現了夢想。郝文琴告訴記者,有強基計劃這麼好的平臺,一定會有好的科研前景,爭取能為國作出貢獻。

北大強基計劃基礎醫學專業班輔導員楊恩策介紹,北大強基計劃基礎醫學專業不惟分數論,看重志向,單獨編班,選擇強基計劃就是選擇當民族復興的基石,發展沒有上限。

教育生態將發生深刻變革

“一些高分考生在成績釋出後最終放棄強基計劃轉而選擇了其他熱門專業。這種略帶衝突意味的情節,恰也從側面反映出強基計劃的改革氣質和效應。”張志勇認為,作為國家統籌推進高考改革攻堅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基計劃的實施已遠超招生改革範疇,我們對其首年實施情況的關注和分析,也自然不應僅僅侷限在招生這一環節,有必要從更為全面、系統的角度進行審視和思考。其中,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強基計劃的實施,將帶動整個教育生態發生深刻變革。

10月9日,另一位知名學者、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理事、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別敦榮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認為,基礎學科專業吸引力不足,對家長而言是可以理解的,不如就業好、待遇高的專業有吸引力,要了解家長心理和學生需求,有針對性改革。基礎學科成才需要的時間更長,就業面的選擇又窄一點,這是強基計劃人才培養的特點,而不是僅給學校招生計劃、給幾個帽子就可以解決招生的。

別敦榮表示,目前的強基計劃,方向是對的,但方式方法值得探討。現在依然採取政府調控的方式進行,但學生和家長的選擇更多,如各種實驗班、拔尖班、國家交流計劃等,招生的市場影響程度很高,強基計劃作為一種計劃調控手段,在博弈中處於弱勢。明年會如何,有待觀察,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強基計劃要達到目的,手段必須正當,要改變選拔方法。

張志勇也表示,深入推進強基計劃,有必要加強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規劃指導。在中小學教育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科學興趣,加強高校與中學教育的銜接溝通,透過開設高中學生髮展指導課程、開展諮詢活動等方式,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規劃指導,引導學生結合國家發展和自身成長,樹立遠大理想。

首席記者楊佳峰

來源:武漢晚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70 字。

轉載請註明: 強基計劃元年, 報名火爆何以校內補錄收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