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末清初,蒙古人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別為漠南蒙古(內蒙古)、漠北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和漠西蒙古(又稱“衛拉特蒙古”、西蒙古)。
早在後金時代,隨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多次武力打擊和聯姻,漠南蒙古已經逐漸從屬於後金政權。天聰九年(1635年),林丹汗之子額哲徹底歸降皇太極,獻上了傳國玉璽等物,標誌著漠南蒙古正式被併入後金版圖,漠南蒙古的各部落成為後金的臣子和部屬。
小貼士:康熙帝的奶奶——孝莊文皇后,便是漠南蒙古的科爾沁部落出身。
同年,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和漠西的衛拉特蒙古諸部首領也致書與後金通好,建立了聯絡,衛拉特蒙古的盟主固始汗還遣使至盛京貢馬匹、方物等。
崇德三年(1638年),喀爾喀三部——車臣汗部(左翼)、土謝圖汗部(左翼)、札薩克圖汗部(右翼)“遣使來朝”,自此以後每年各貢“白駝一,白馬八,謂之九白之貢”。
順治三年(1646),漠西衛拉特蒙古的盟主——固始汗與衛拉特蒙古各部首領等二十二人聯名奉表朝貢,清廷賜以甲冑弓矢,確定了名義上的主權關係,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正式納入清朝的主權版圖(名義上)。
但是請注意,清朝與漠西衛拉特蒙古和漠北喀爾喀蒙古的聯絡僅限於此,雖然這些地區的蒙古部落對清廷表示臣服,可是清廷對這些蒙古部落所能施加的政治影響很少,無法做到集權,更多的是作為這些蒙古部落名義上的君長,在草原政治版圖中所佔“份額”很少,換句話說就是說話不怎麼好使。
除了靠近清廷的漠南蒙古外,大多數地區的蒙古部落都是關門過自己的小日子,不尊清朝皇帝的號令,有的甚至還挑唆漠南蒙古的蘇尼特部反叛清朝(1646年),但卻被清廷擊敗,之後便老實了許多。而清廷也因為初定中原和路途遙遠、行軍困難的緣故,無法全部佔領喀爾喀蒙古,最後只得班師回朝,自此對自己勢力外圍的蒙古部落持保守政策,不盲目搞集權,儘量不刺激這些蒙古部落,這使得很長一段時間裡,清廷對漠西和漠北蒙古的民事和地理情況都不甚瞭解。
但當時間來到康熙年間,情況發生了改變,在平定三藩、統一臺灣之後,康熙帝開始將目光看向外部,而此時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情況出現了很大的變動,這個變動對清廷既是威脅也是機遇,關乎著清廷對外蒙古的統治。
而說起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情況變動,就不得不提三個人,那就是綽羅斯·噶爾丹(Galdan,源自藏語"甘丹",意為兜率天)、土謝圖汗和札薩克圖汗。
1662年,札薩克圖汗旺舒克被其部下所殺,緊接著其部便發生內亂,為逃避戰亂,大部分札薩克圖部民帶著財物投奔土謝圖汗。
而到1666年時,原札薩克圖汗旺舒克的弟弟承襲了其兄的汗位,結束內亂,他按照草原慣例向土謝圖汗索要那些逃到他那裡的部民和財物,但是土謝圖汗和他弟弟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活佛太過貪婪,拒絕歸還,還不承認其汗位的合法性,雙方產生了衝突。
剛剛結束內亂的新任札薩克圖汗並不想在自己實力虛弱的時候和鄰居產生戰爭,於是便請求達賴喇嘛和準噶爾部首領僧格(漠西衛拉特蒙古)的幫助,還多次上疏康熙皇帝。可是面對清廷、準噶爾部和達賴喇嘛的勸說,貪婪的土謝圖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活佛只是口頭答應,卻沒有任何實際行動,仍然霸佔著屬於札薩克圖汗的部民。
被激怒的札薩克圖汗則將這種屈辱記在心頭,努力尋求盟友和壯大自己實力的機會,時刻等待著報復,但是草原上能給他提供幫助的盟友太少,其中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是最合適的一家,但不巧的是,準噶爾部此時也爆發了內亂,群龍無首之下不能給札薩克圖汗提供幫助。
直到噶爾丹繼任準噶爾部首領之位,並在之後的作戰中頻頻得手不斷髮展壯大,才讓札薩克圖汗看到了報仇的曙光。1678年,噶爾丹獲得達賴喇嘛贈號“丹津博碩克圖汗”,正式宣佈準噶爾汗國建立的那一年,札薩克圖汗親自前往準噶爾汗國參會,雙方達成了秘密盟約,埋下了戰爭的禍根。
在噶爾丹的支援下,札薩克圖汗與土謝圖汗的摩擦日益激烈,並爆發多次衝突。
喀爾喀蒙古內部的這種衝突不是清廷願意看到的,因為隨著準噶爾汗國的崛起,清廷已經認識到一個處於內訌分裂狀態下的喀爾喀蒙古無法再作為自己和準噶爾汗國之間的緩衝地帶了,分裂的喀爾喀蒙古勢必會吸引準噶爾人的擴張,加大清朝的邊防壓力,損害清廷在蒙古草原的利益。因此,清廷開始轉變策略,想維持喀爾喀蒙古的內部和諧,以作為清朝北方藩屬。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1686年康熙帝派出使者會同達賴喇嘛的使臣,一同到喀爾喀蒙古調解兩部紛爭,而噶爾丹也派遣使者以札薩克圖汗保護者和盟友的名義前來參會。在這次大會上,人們按照草原慣例要求土謝圖汗將所附人民歸還給札薩克圖汗,並讓他與札薩克圖汗共同起誓重歸於好。
但這次的調解也沒有什麼作用,貪婪的土謝圖汗背叛了誓言,不願交出屬於札薩克圖部落的民眾和財物。至此,札薩克圖汗再也忍不了了,在噶爾丹的挑唆下,札薩克圖汗決定對土謝圖汗訴諸武力。
但土謝圖汗也不是好相與的,收到噶爾丹與札薩克圖汗相互勾結的訊息,並將這些訊息傳達給清廷以請求支援,卻得到個不許擅動刀兵、不許主動進攻的命令後,土謝圖汗竟然在1687年秋突襲了札薩克圖汗的營地,殺死了札薩克圖汗和大量右翼喀爾喀蒙古貴族,之後不久又殺了噶爾丹的親弟弟,屠戮了準噶爾汗國的使團,雙方矛盾自此徹底爆發了出來,這才引出了噶爾丹揮師東進,征戰喀爾喀蒙古,讓自己實力達到頂峰的後續。
公元1688年春,為報復土謝圖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活佛,噶爾丹發起復仇之戰,率領三萬勁旅越過杭愛山征討喀爾喀蒙古。
面對噶爾丹的突然進攻,土謝圖汗等喀爾喀蒙古的王公貴族們反應非常遲鈍,因為他們已將大部分力量派往色楞格斯克與殖民的沙俄軍隊戰鬥,猝不及防之下,喀爾喀蒙古人被打得大敗,其部眾或遭俘殺、或逃散。
而趁著喀爾喀蒙古人戰敗之機,沙俄向喀爾喀蒙古的上層人物威逼利誘,勸他們投降俄國以尋求保護。一些蒙古王公對沙俄的提議動心了,開始商量著去投奔沙俄,但是在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倡議下,喀爾喀蒙古的王公們最終選擇舉旗投清。
至此,清廷統治外蒙古的機會來了!噶爾丹隨後則發現自己的諸多謀劃、諸多付出,最終好像是為清廷做了嫁衣裳。
面對南下避難的喀爾喀蒙古人,康熙帝雖然擔心他們引來戰爭,但還是接受了他們,因為如果不接收這些喀爾喀蒙古人,那麼這些喀爾喀蒙古人就會轉投到噶爾丹門下,加強準噶爾人的實力,這是清廷絕不願意看到的。同時,“吃下”這些喀爾喀蒙古人,還能極大加強清廷在北方的軍事實力,並且對漠北草原有著天然主權。
於是康熙一邊將南下的喀爾喀蒙古人安排在邊境地帶,一邊遣使噶爾丹,要求雙方罷戰,但卻碰了一個軟釘子,噶爾丹不但不撤兵,反而還要求清廷將喀爾喀蒙古人交給他。
這自然是不可能的,在清廷看來,既然喀爾喀蒙古人已經內附自己,主動當小弟了,那麼自己就有保護他們的責任,同時清廷也對喀爾喀蒙古的土地垂涎不已,怎麼可能放棄嘴邊的肥肉?
見康熙帝扣著自己的“財物”不歸還,噶爾丹便帶兵南下追趕喀爾喀蒙古人,說真的,噶爾丹也不想與清廷起矛盾,但問題是他更不想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被康熙吃下。
對噶爾丹來講,雖然他已經佔據了廣闊的喀爾喀蒙古,但是他卻沒有足夠的人口,而沒有人口,再大的草原也沒有絲毫用處,因此他極想獲得那數以十萬計跟隨土謝圖汗南逃的喀爾喀蒙古人。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噶爾丹在1690年6月末與清軍爆發了烏爾會河之戰,並在此戰中大發神威,圍殲了兩萬餘清軍,這大大加強了噶爾丹的信心,甚至產生了與清廷以長城為界分庭抗禮的心思,可是天不遂人願,噶爾丹才勝利沒幾天呢,就在烏蘭布統之戰(1690年8月初)和隨後的撤退中損失慘重,三萬多士兵只剩下幾千人,慘的一塌糊塗。
而康熙帝這邊則一片大好,趁噶爾丹躲回漠北草原不出之機,將喀爾喀蒙古人這塊大肥肉一口吞下!穿上了噶爾丹“縫製的嫁衣裳”。
烏蘭布統之戰勝利後不久,康熙帝命令福全佈防沿邊,以便噶爾丹入侵時,好及時迎戰。但是清軍的糧草卻很快不濟,難以久留,最後只能撤軍,有鑑於此,康熙帝決定趁機與喀爾喀、內蒙古會盟,正式將喀爾喀蒙古納入到清朝的行政體系中,然後以此組織內、外蒙古兵力,會同清軍一起抵禦噶爾丹南下入侵。
因此,1691年康熙帝與喀爾喀蒙古諸部王公和內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貴族舉行了盟會,在這次會盟中,康熙帝徹底拿下了喀爾喀蒙古。
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月三十日,康熙帝親率官兵到達距北京800裡的多倫諾爾 (Doluγan naγur)選地駐營,並會見等候於此的蒙古各部貴族,親自調解其內部的矛盾與紛爭,史稱多倫會盟,又稱七溪會盟、多倫諾爾會盟、康熙會盟等。
五月初二日,盛大的會盟典禮開始,喀爾喀蒙古三大部、內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貴族的營帳,以康熙帝大營為中心,眾星捧月,四面環繞。
當天清晨,清朝內外王、貝勒、貝子、公、臺吉等俱列坐於會場左面,喀爾喀蒙古的汗王、濟農、諾顏、臺吉等俱列坐於會場右面,分7行,共663人,其餘寨桑、護衛等俱環列而坐,喀爾喀總計近1000人。康熙帝著朝服乘馬至御營升坐,鼓樂齊鳴。參加會盟的喀爾喀人士由理藩院官員和鳴禮官引導,行三跪九叩禮,覲見康熙皇帝。
之後舉行禮儀性的宴會,分進樂、進茶、進酒、演劇奏樂4個程式。喀爾喀蒙古的王公貴族分批朝見、進宴、飲酒,俱奏鑾儀衛細樂,嚴格地按照君臣之禮進行。
禮節性的會面結束後,康熙帝令土謝圖汗具疏請罪,以結束喀爾喀蒙古內部紛爭。
康熙帝指出喀爾喀蒙古的動亂完全是由土謝圖汗違誓興兵導致的,這是他的過錯,但同時康熙帝也肯定了土謝圖汗對清廷一直以來的恭順,稱其“雖窮困已極,尚能憶朕舊恩來歸”,現在又“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過錯,願意改正,因此康熙帝宣佈寬宥土謝圖汗之罪。同時,為了平緩右翼喀爾喀蒙古人的怨痛,又宣佈封扎薩克圖汗的弟弟策妄扎卜為親王作為彌補。
為了不讓這次盟會出岔子,康熙帝不光是帶著“滿蒙一家”的道理去見蒙古各部王公,還帶著強盛的軍隊和質量優勝、殺傷力驚人的武器前去。據法國傳教士張誠在《張誠日記》中的記載,康熙帝在多倫會盟時攜帶了許多門真理,哦不,是許多門火炮:
“炮兵擁有七十門銅炮,其中八門最大的炮鍍有金色並飾以凸起的花紋,由紅漆馬車拉著,其餘的放在小輪車上拉著,步兵裡有五、六門臼炮,有的炮像小跑和鐵火繩槍。”
在會面結束後的第二天,康熙帝便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在儀式中,八旗滿洲、漢軍火器營及綠營官兵列隊排列整齊,依次接受康熙帝和蒙古王公貴族們的檢閱。康熙帝向所有人展現自己的實力,簡單來說就是蒙古貴族違揹他的意志他有能力懲罰,蒙古貴族遭到攻擊他有能力保護!
兵強馬壯的清軍和他們駭人的武器,給觀看的喀爾喀蒙古王公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當時的喀爾喀蒙古還十分落後,武器為弓箭、刀槍等冷兵器,作戰以騎射為主,火器極少,更沒有紅衣大炮這樣的重火器,所以清軍一番操作下來,眾蒙古王公們的眼珠子都要掉下來了,甚至還有人嚇得趴在地上瑟瑟發抖,閱兵的震懾效果非常好。
打一巴掌再給個甜棗的道理恆古不破,閱兵結束後,康熙對眾蒙古王公們好言安撫,又賜給酒食壓驚,最後又賞賜了許多財物,讓這些蒙古貴族害怕清朝實力的同時,又對清朝展現的財力笑得合不攏嘴。
一通操作下來,康熙帝盡顯天朝上國風範,讓那些原先對依附清朝這一決定還搖擺不定的蒙古貴族們都堅定了跟清朝混的信心。而康熙帝則趁機向喀爾喀蒙古王公們釋出敕令,進行了一系列政治體制改革。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規定喀爾喀蒙古此後須遵行清廷法令、宣佈保留喀爾喀三部首領的汗號、廢除喀爾喀三部封建王公舊有的濟農、諾顏等名號,按滿洲貴族的封號,依次授以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爵位,其行政體制從此也和內蒙古一樣,實行札薩克制,依49旗例編族,分左中右三路,設盟,實行盟旗制度。
會盟結束時,康熙帝遣侍郎溫達等往編喀爾喀旗分、佐領,指授遊牧地方,分喀爾喀為34個旗,下設參領、佐領,使行政建制同內蒙古各旗劃一。康熙帝還特意強調,喀爾喀必須恪遵清朝法紀:
“自今以往,爾等體朕愛養之恩,各守法度,力行恭順。如此,則爾等生計漸蕃,福及子孫,世世被澤。若違法妄行,則爾等生計既壞,且國法具在,凡事必依所犯之法治罪”。
會盟一直延續到初七日結束,多倫會盟使清朝與喀爾喀蒙古的隸屬關係制度化,標誌著外蒙古正式併入清王朝,此後只需要消滅噶爾丹奪回喀爾喀蒙古故地了。
誰能想到,噶爾丹奮鬥幾年,連新疆老巢都丟了,最後卻是為康熙做了嫁衣裳,真是慘的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