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小學地理書上,我們就學過,黃河有個好大的幾字彎。
今天我看地圖的時候,發現,韶河也有個幾字灣。
準確地說,是韶山的北源,楊林河,將離楊林,進入如意時,依山就勢,轉了個大彎。
衛星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韶河是很規整的。
雖然它有一些彎甚至有些地方直接就是90度,但角與角之間的河段,卻是很平直的。
原因在於,韶河,其實是條人工河。
古代的韶河,名為雲湖河,現在它進入湘潭的那一段,好像都還叫這個名字。
銀田即是雲湖河邊的重要碼頭。
當年,200多條雲湖駁子,載著韶山鄉里的土特產,自銀田出發,順流而下,達於漣水,又進湘江,去往湘潭。
又從金湘潭運各種商品,或一挑擔子,或一輛獨輪車,送往韶山沖、瓦子坪等處。
儘管雲湖河對韶山經濟而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它九曲十八彎,夏天發大水的時候,卻也極為恐怖,各處集鎮,深受其害。
《韶山志》載:
民國六年(1917),從楊林瓦子坪至銀田寺,雲湖河岸房屋被沖毀,居民,牲畜溺死甚多。
民國十三年(1924),6月,雲湖河洪水氾濫,沖毀沿河房屋,財產被沖走,損失數百萬元,銀田寺集鎮房屋僅存團防局一棟。
民國二十年(1931),3月24-25日,暴雨。瓦子坪、如意亭一帶山洪暴發,沿雲湖河沖毀房屋200多棟,牲畜、木材等被沖走,筒車沖毀殆盡。
為減少水患,1960年代末至整個1970年代,對雲湖河上下游都進行了整修。
裁彎取直,剷平河底,加固堤壩,改造危橋;
又回填老河道,增加了水田畝數,可謂一舉數得。
有些橋壩,雖然還是舊名字,實際上,已有位移。
如紫薇園出口處的陶家壩,以前就更接近楊林橋一些。
《韶山志》載:
整治後的人工河改稱韶河。
在此過程中,也挖掉了一些山。
鄰居伯伯就講,楊林鄉政府斜對面,王家灣前面,原來就有個小山丘,他們小時候常在那裡捉迷藏,耍遊戲,修河時被挖掉了。
回到最初的問題,其他地方韶山都裁彎取直了,那個大彎,為何沒有裁掉?
從地形看,直接從山上挖條河道,更利於洪水的快速通行啊。
細看之下,才知道,當時是有考慮的。
雖是大彎,但幾字的兩邊,還是比較直的,並不妨礙行洪。
更關鍵的是,若開山透過,幾字彎裡的那些良田,便無水可用。這樣,損失肯定會更大。
蔣昌鵬老師的《韶山風物》裡,有一篇提到,北京某教授來韶山採風,遊覽韶河之後大發感慨:
如意鄉和楊林鄉交界的一片山巒中,韶河儲存了最原始的形貌,沒有人工修造的痕跡。這個地方被稱為路邊潭。山雖不高,但山勢奇險,岩石巍峨,山澗狹窄,儼然長江三峽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