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毛主席對於自己的飲食,向來是沒有什麼特殊要求的,簡單樸素就是毛主席飲食習慣的最大特點。唯一的特殊要求,無非是頓頓有辣椒。建國之後,從1956年6月起,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員就開始認真記錄毛主席的每餐菜譜,一直記到了1976年9月8日,基本保持了記錄的連續性。
從菜譜上看,毛主席吃飯具有非常大的隨意性,從來不是按點吃飯,而是什麼時候餓了什麼時候吃,或者是什麼時候有時間了什麼時候吃。而且絕大多數時候,除了參加宴席,毛主席很少正經吃飯,基本上以牛奶沏麥片或是玉米糊,再配上黴豆腐,就算是毛主席的一頓飯。
即使是如此吃飯,毛主席也從來沒有過一日三餐,通常情況下是一日兩餐,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只一日一餐。好不容易有點時間正經吃點飯,毛主席也是一邊讀報一邊吃飯,唯一的區別就是,會正正經經地炒幾個菜。
對於毛主席如此無規律的飲食習慣,負責毛主席身體健康的保健醫生們,對此都十分的擔心,經常勸毛主席要按時吃飯,按時休息。毛主席對這些“諫言”通常有自己的理論,毛主席認為他們的話,不能不聽,也不能全聽,不聽要完蛋,全聽也要完蛋,但按照自己的需求來是必須的。
毛主席偏愛辣椒和黴豆腐等菜品,這些都屬於多食會對身體產生影響的食物,保健醫生們也時刻注意著,勸毛主席要注意營養均衡。
對此毛主席有自己的“平衡理論”,有一次保健醫生勸毛主席時,毛主席說:“吃這些東西我已經習慣了,你們講的平衡是理論的,我的平衡是我自己的,你們的意見,是在搞亂、破壞我的平衡。實踐檢驗真理,你們搞的那一套也許有你們的道理,但你們到了我這個年紀未必會有我這樣的身體。”
毛主席簡單樸素的飲食習慣,在菜譜上頻繁出現的馬齒莧也可以看出來。毛主席不僅自己吃馬齒莧,還會推薦給別人吃,更注重這道菜本身具有的藥食性。
1959年6月,毛主席到武漢視察,在聽取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彙報工作後,正好趕上飯點,毛主席便留王任重一起吃晚餐。從菜譜記載上看,晚飯一共有七道菜:炒鱔片、燒蘿蔔、炒馬齒莧、炒雞蛋、肉片湯、鐵板裡脊、炒海帶。
據當時在場的工作人回憶,在用餐期間,王任重挨著毛主席坐,毛主席特意給王任重夾了一筷子馬齒莧,並告訴王任重說:“不要小看這道菜,它還是一味很好的中藥呢,可以清熱除溼。”
毛主席勸人吃馬齒莧的例子有很多。菜譜記載,有一年春天,毛主席特意囑咐工作人員去採了很多各種野菜,開了一個“山珍會”,叫來子女和工作人員一同用餐。“山珍”當中就有馬齒莧,而且還是一道主菜。
在最初,保健醫生們並不瞭解馬齒莧的功效,對於毛主席食用這種野菜的習慣頗感不安,特意採集了馬齒莧送到有關部門去化驗,同時查閱了大量藥典。結果當然是如毛主席所言,這種野菜,不僅沒有壞處,反而還是一味良藥。
馬齒莧在藥理上具有清淤解毒、祛除燥溼的功效,對於毛主席的便秘、哮喘咳嗽,都有很好的療效。馬齒莧也因此成為了工作人員作為放心的一種食材,不僅不會攔著毛主席吃,還會時不時地主動給毛主席炒上一盤。
查閱1967年5月13日中南海的《對農場種植計劃的要求》可以看出,農場將馬齒莧列為了 “重點保證供應的蔬菜”一欄的首位,要求“常年供應,平均日產一斤,肥嫩,沒有子”。這些要求為得就是可以保障毛主席隨時吃上馬齒莧。
毛主席的飲食習慣一直以中餐為主,但毛主席並不否定西方的飲食,所以毛主席也會時不時地“開開洋葷”。60年代初,工作人員開始為毛主席定製西餐菜譜,從儲存下來的菜譜看,所列內容還是儘量根據毛主席的飲食愛好來設定,並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西餐。
菜譜中一共包括七大菜系,分為魚蝦類、雞類、鴨類、豬肉類、羊肉類、牛肉類和湯類。其中毛主席對魚蝦類和雞類的菜品比較感興趣,在吃一段時間的中式魚蝦後,就會試試西式魚蝦,以此來換換口味。
毛主席對於西菜中雞的做法,則有著更大的興趣。工作人員也因此制定了非常多的菜品,其中基本都是根據中餐改良的做法,以至於出現了很多創新西菜名,諸如黃油雞卷、軟煎雞排、罐燜雞、紅燜雞、蔥頭燜雞、青菜燜雞、紙包雞、椰子雞、奶油雞等等。
毛主席吃西餐,並不是單純的只吃西餐,而是把這些菜品和傳統的中餐擺放在桌子上一起食用,這也是為何毛主席桌上的西餐如此的中國化。但即便是如此中國化的西餐,毛主席也只是時不時吃一次,並沒有將其視為主餐。
本文章為狼君歷史原創,表達僅為作者自己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
關於文章的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評論,支援狼君歡迎留言點贊轉發。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