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帶你進入精彩的軍事歷史世界~
1951年9月中旬,志願軍第64軍受領了在馬良山地區組織防禦的任務後,第64軍軍長曾思玉向朝鮮停戰談判小組成員李克農、喬冠華彙報了部隊的備戰情況,喬冠華告訴曾思玉:
“現在敵人內部矛盾重重,在打還是談的問題上,爭吵不休。因此,停戰談判也很艱難。據瞭解,他們為了扭轉戰局,正在醞釀秋季攻勢,你們要早有準備,狠狠地打,你們打得越狠,我們在談判桌上就越有本錢,談判的本錢就靠你們了。”
其時抗美援朝第5次戰役已經結束,中朝聯軍和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不分勝負,這種僵局使兩方坐到了談判桌前,商討停戰事宜。但談判是以實力作為後盾的,1951年9月底,“聯合國軍”為在朝鮮停戰談判中撈取政治資本,發起了秋季攻勢,妄圖挽回敗局,其中馬良山、高旺山地區是聯合國軍重點攻擊的目標。
馬良山、高旺山地區位於開城東北約40公里。馬良山海拔317米,是高棧下里新村、金尺洞、回山洞一帶的制高點,也是臨津江西岸江灣地帶的主要制高點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守住這一地區,可確保臨津江西岸廣大地區的穩定,同時也可保障志願軍第47軍在臨津江以東防守月夜山、天德山陣地的側翼安全。擔負馬良山地區防禦任務的是志願軍第64軍第191師。
64軍前身是華北軍區第4縱隊。該部曾參加過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平津戰役、太原戰役等。1949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1951年2月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4軍,17日入朝參戰,下轄第190、第191、第192師,軍長曾思玉。
曾思玉原名曾世裕,1911年生於江西信豐。1930年加入紅軍,他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直羅鎮戰役、平型關等戰役。解放戰爭後期,任華北軍區第4縱隊司令員,第64軍軍長等職,率部參加了清風店、石家莊、平津、太原、寧夏等戰役。
曾思玉雖然剛開始不是軍校科班出身,但是長期的革命戰爭使他善打硬仗惡仗,而且在指揮風格上不拘一格,他對孫子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理論非常贊同。當64軍接受防守馬良山、高旺山地區的任務後,深感責任的重大,因為當時我軍的方針是以打促談,如果打得不好,談判就會被動。
馬良山高地的主峰是317高地,堅守317高地的191師571團3連、4連,由於剛開始我軍工事不完善,在敵人優勢火力的打擊下,工事基本被摧毀,我軍被迫撤出317高地,馬良山陣地失守。
馬良山陣地的失守,令曾思玉的壓力倍增,他知道必須把馬良山奪回來,但聯合國軍奪取馬良山陣地後即加固了工事,加上武器裝備優良,給我軍反擊奪回陣地加大了難度,面對這一態勢,曾思玉站在地圖前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最後決定改變戰法:要出其不意進行大規模反擊,才有一舉成功的可能,為此他採取了三個措施:
1.不斷對敵人展開冷槍冷炮行動,但不發動大規模戰鬥,給敵人造成我軍不準備攻佔馬良山陣地的假象,麻痺敵人。
2.不斷積蓄力量,在具體的戰法上,還是先炮火壓制,然後步兵衝鋒。但這次在炮火壓制上打破常規,進行兩輪炮火壓制,因為我軍以前通常都是進行一輪炮火壓制,聯合國軍已經掌握我軍的規律,炮火壓制後,敵軍通常都會爬出戰壕走到陣地上,第二輪炮擊可以大量殺傷敵人。
3.打破常規,把進攻的時間放在下午,而不是在夜間。
轉眼20多天過去了,191師在馬良山地區與英軍對峙,雖槍炮聲不斷,但一直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鬥。緊接著又過去了10天。英軍自攻佔馬良山後,一個多月內未見志願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加之構築了“牢不可破”的防禦工事,便產生了錯覺,誤以為志願軍傷亡嚴重,已無力爭奪馬良山了。
然而,敵人做夢也沒有想到:就在這表面的平靜下,64軍191師正全力為大反擊做準備。572團、573團隱蔽地從峰火山分別向前挖掘了15里長的戰壕、火炮掩體和隱蔽洞,各攻擊分隊在敵前沿200-500米距離的進攻出發地上,利用夜暗秘密構築了5個步兵連的屯兵洞和相應的指揮所。至11月初,戰場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1951年11月4日15時,馬良山陣地上的聯合國軍閒得無事,除一部分在前沿陣地警戒外,有的在睡覺,有的在聊天,對志願軍即將發起的行動一無所知,在敵人的麻痺大意中,馬良山反擊戰鬥打響了。
令“聯合國軍”大吃一驚的是:一向在夜間發動進攻的志願軍居然在明亮的陽光照耀下,氣定神閒的對據守馬良山的英軍發起了攻擊。 志願軍首先進行炮火準備,以山炮、坦克炮進行破壞射擊,只見一發發炮彈從志願軍炮兵陣地上騰空而起,拖著歡快的叫聲,像長了眼睛一樣,撲向英軍陣地上的一個個目標。
40分鐘的炮火急襲後,志願軍以部分炮火進行延伸射擊,同時各種步兵火器向敵前沿猛烈開火。製造步兵發起衝鋒的假象。
聯合國軍上當了,以為志願軍步兵就要發起衝鋒,在長官的督促下,紛紛走上已被炸得面目全非的防守陣地。一陣忙亂後,展開隊形,架好槍,做好迎擊志願軍步兵衝鋒的戰鬥準備。直到這時,聯合國軍官兵們才猛然發現,陣地前面空蕩蕩的沒有一個人!
正當聯合國軍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之時,只聽空中傳來了令人窒息的炮彈撕裂空氣的聲音。對馬良山陣地上的聯合國軍來說,這卻是來自地獄的召喚聲。剎那間,炮彈準確的在敵群中炸開了花。聯合國軍萬萬沒有料到,志願軍炮兵在急襲之後的火力轉移,以及前沿步兵的猛烈射擊,都是事先設計好,用來引誘他們走出掩體的。
整個馬良山反擊戰用時不到3小時,191師全殲英聯邦第1師第28旅蘇格蘭皇家邊防團1個營,500餘名英軍官兵的屍體橫七豎八的佈滿了馬良山主峰,48名英軍舉手投降。戰後,在被坦克擊垮的碉堡裡,發現了英軍營長的屍體。一名被俘的英軍俘虜說:
“在第一次猛烈炮火停頓後,聽到步機槍的射擊,我們以為是步兵衝上來了,不料剛探出頭來,更厲害的炮火又打過來,大出我們預料,我們不少人被炸死。我趕忙逃回坑道,嚇得渾身發抖,直到你們衝進坑道,我連舉手繳槍都來不及了。”
另一名俘虜補充道:“你們協同作戰組織太好了,而且你們“金日成大嗓門”(喀秋莎火箭炮)的爆炸聲太嚇人。”
馬良山反擊戰之所以非常順利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曾思玉戰法運用得當,達到了《孫子兵法》所說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帶你進入精彩的軍事歷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