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妻不如妾”,但唐太宗李世民自始至終最愛的都只是長孫皇后這個原配妻子。
韋貴妃身居高位卻並不得寵。
說到楊妃,李世民的後宮有兩位楊妃:趙王李福之母楊妃、吳王李恪和蜀王李愔之母楊妃。還有一位齊王妃楊氏。
這三位楊氏女子在李世民的後宮也不如傳說中那麼得寵。
李世民和長孫氏的婚事定於幼時,因為長孫熾對李世民母親竇氏的看重,極力撮合弟弟右驍衛將軍長孫晟與唐國公李淵結成兒女親家,於是長孫氏和李世民訂下婚約。
不久之後,長孫晟去世,長孫氏和兄長長孫無忌同母親被趕出長孫家,不得不寄居在舅舅高士廉家裡。613年,十三歲的長孫氏與十六歲的李世民完婚。彷彿是為了考驗這對新婚夫妻的感情,同年,竇氏去世,高士廉被貶外放,這對小夫妻在困難中相互扶持,感情得到昇華,而這也奠定了此後兩人的相處之道:夫唱婦隨,不離不棄。
李淵繼位後,秦王李世民在外征戰,長孫氏做為親王妃為李世民解除後顧之憂,盡心侍奉李淵,又與李淵的後宮多有接觸,為李世民爭取時間,尋找支援。
後來在玄武門之變中,長孫氏又親自慰問勉勵秦府將士,誓要與丈夫共生死。當然,最後李世民勝出,登基為帝,十三天後,長孫氏被冊封為皇后,從此母儀天下。
長孫皇后深諳政治,卻從不幹政,即便李世民在長孫皇后耳邊絮絮叨叨前朝之事,她也從不發表意見,但這不代表她不關心外廷之事,相反,她對外廷很是關注,李世民性急暴躁,她總能想辦法壓下李世民的火氣,極力保住外廷的忠臣良將,比如魏徵,比如房玄齡。
做為皇后,提拔外戚無可厚非,但長孫氏卻極力壓制外戚勢力。李世民和長孫無忌是幼時好友,彼此欣賞,長孫無忌對於李世民的繼位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而李世民也想重用長孫無忌,想讓他做尚書右僕射,長孫皇后極力阻止,見阻止不了李世民,又開始要求自己的兄長辭職,最終讓長孫無忌領了沒有實權的差事。從中可見長孫皇后非凡的政治頭腦,既可以保全孃家,又讓丈夫沒有顧忌。
長孫皇后做為一個妻子,更是事事都體現了對丈夫無微不至的愛護。她從不為難後宮的妃嬪;她崇尚節儉,親自教導子女節儉;李世民病中,她衣不解帶的照顧,還在腰間配了毒藥,倘若李世民有何閃失,她絕不獨活。
這樣的女子,李世民怎麼可能不愛,兩人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相互扶持,不離不棄。長孫皇后是李世民的賢妻,也是良佐。
然而,無論李世民怎樣的挽留,長孫皇后還是在636年去世,時年36歲。
長孫皇后的去世,對李世民打擊很大,此後,李世民再也沒有立皇后,而是不停的思念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後,李世民更是在宮中建起層觀,用來眺望長孫皇后的陵墓。
翻開史書,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寵愛隨處可見,比如他愛屋及烏,惠及長孫家族;比如他和長孫皇后生下了三子四女,對他們極其疼愛,長孫皇后去世後,他更是親自撫養他們的孩子。等等。
反觀被後世津津樂道的李世民的那些妃子們,其實很少有人真正得到了李世民的寵愛。而史書更是吝嗇。除長孫皇后之外,只有徐惠被立傳了(武則天不算在內)。其他的最多也就是一句話帶過。
韋貴妃:
韋貴妃出自世家大族韋氏,後來嫁給了李子雄之子李珉,並生下一女李氏,後來李子雄隨楊玄感起兵謀反被殺,韋貴妃做為罪臣家屬很可能沒入掖庭為奴。
李淵建國後大赦天下,韋貴妃又成了李世民的妾室,這裡面很可能是為了拉攏韋氏家族。李世民繼位後,韋貴妃成了貴妃,並生下臨川公主李孟姜和紀王李慎。
李世民對韋貴妃談不上寵愛,李孟姜和李慎也並未有任何優待,後來李孟姜嫁給了周道務,李慎在636年被封為紀王,食邑八百戶。值得一提的是,做為正一品的貴妃,她的母親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封號,她的女兒李氏長大後被封定襄縣主,嫁給了阿史那忠,旋即出塞生活。
趙王李福之母楊妃:
634年,楊妃生李世民第十一子李福,李世民將李福過繼給李建成為後,後封趙王,食邑八百戶,李世民去世後,楊妃被封趙國太妃,隨趙王李福出藩生活。
吳王李恪之母楊妃:
此楊妃為隋煬帝之女,沒有公主封號,很可能其母親身份卑微。
隋煬帝於618年被殺,而楊妃在619年為李世民生下吳王李恪,由此可見李世民對楊妃沒有多少真情。後來又生下蜀王李愔。
齊王妃楊氏:
楊氏出身名門,是楊雄的侄孫女,後來嫁給李元吉為正妃,玄武門之變後,李元吉被殺,楊氏留下來撫育李元吉的女兒們,後來得李世民臨幸,並生下曹王李明。
史書上說李世民寵愛楊氏,在長孫皇后去世後想要立楊氏為後,後在魏徵的勸諫下罷休,但這實在沒有多少說服力,因為楊氏在李世民後宮並沒有名分,一直名不正言不順,倒是名號一直隨著李元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