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吉爾曾說"為了黃金,人什麼事情都做的出來,呵,這該死的黃金詛咒"。
黃金自古以來就是硬通貨,也是人們財富的象徵。即使在戰亂流離,貨幣成了一堆廢紙之際,黃金還是黃金,還可以在市場上自由的流通。
古代的皇帝富有四海,有些清心寡慾,從不追求對財富的擁有;當然,也有人貪婪無度,一昧的想將天下全都裝進自己的私人口袋。
而漢武大帝,在面對黃金方面,有些自相矛盾。他愛黃金,也不愛黃金。
(一)、既以酎金奪王爵;又以金銀賜百官
"近代統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後世之人,常常將秦始皇和漢武帝,相提並論。因為此二人都是開疆拓土,奠定千年基業之人,功勞非同小可。
而漢武帝,也是漢朝自太祖高皇帝以後,第二個擁有廟號和諡號之人。在他的努力下,匈奴被打的潰不成軍;西域,百越還有朝鮮,也都相繼歸附,功績了得。
1.因成色不足而治罪族人
在漢朝年間,皇帝們每年都會祭祀宗廟,以告先人。此時,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藩王們,都會自己掏出金子來,以表他們對先祖的思念。
藩王或列侯們,根據自己所轄的戶數,在祭祀之時,繳納一定數額的黃金。古人對於祖先是非常重視的。
何況,還是皇家。他們會感念祖宗辛苦打下江山之恩,每年都有祭奠。文帝規定,每年八月份列侯和諸王都要齊聚長安的高祖廟。
每一千人,要進貢四兩黃金,倘若餘數超過了五百,也要再增加四兩。"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餘人"。
當時漢武帝主持祭祀之事,藩王們紛紛進獻黃金。大家發現,此次的查驗愈發嚴格,根本無法矇混過關。
劉徹借題發揮,認為他們這是不尊重高祖皇帝,所以奪去了一百多人的爵位。那麼,是否可以說,漢武帝惜金如命?當然不能。
2.大加封賞,以黃金犒勞眾人
什麼最能夠收買人心?那當然非真金白銀莫屬。劉徹雖貴為天子,天下皆聽從其調遣,不過也得透過送禮的方式,讓手下之人都能夠盡心竭力為自己工作。
當初劉邦天下未定之際,為了"間疏楚君臣",拿出了很多的黃金分給幕僚。同時,也是給跟隨楚國的臣子們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方。
等於是花高價,為自己做了一波宣傳。後來的惠帝,景帝還有文帝,也都喜歡賞金給部下。
《漢書》中提到,動輒就是幾千斤黃金,不過古人擅長誇張描寫,不論是四千斤還是七千斤很有可能是約數。
據《中國貨幣史》中統計,漢武帝在位時,賞賜下來的黃金摺合現在的計量單位共有二百多多噸,接近三百噸。
當然,其中不可能全部都是正兒八經的黃金。金分為三等,有黃金,白金和赤金之分,白金也就是白銀,而赤金則是青銅。
漢武帝賞賜的金,這幾種肯定都有,再加上古人的誇張手法,所以就出現了賞賜出二百多噸黃金這樣的事。那麼,漢武帝在黃金方面如此糾結,他本人到底愛不愛黃金呢?
(二)、劉徹並非愛黃金,天下平寧乃其心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家天下固有觀念的影響之下,皇帝自繼位的那天起,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天下是自家的私有財產。
整個神州大地都屬於他,還有什麼理由去在乎那點黃金的得失。他又不是唯利是圖的商人,作為一個國家的主人,怎會在意一點黃金的有無。
1.順水推舟,實現削藩目標
當初漢高祖劉邦,實行了郡國並行制。在地方上,既有劉家的宗嗣,又有官員。而後者是直接隸屬於朝廷管轄,前者則一直處於獨立狀態。
景帝時,晁錯提出了《削藩策》,引發了七國之亂。多虧周亞夫,這場內亂才得以順利平息。
"漢武承六世之業,海內殷富,又有高人之資,故能總攬英雄,駕御豪傑,內興禮樂"。
但藩王們不除,皇帝始終無法高枕無憂。劉徹親政後,藉著前朝平叛之餘威,頒佈了《推恩令》。表面上是為藩王著想,讓更多的劉家人能夠分享到權力的好處。
可實際上,就是在變相的削弱其勢力。大多數藩王乖乖就範,但仍有那些不願服從命令的。而漢武帝的酎金奪爵,不過是為削藩找了一個藉口。
那些藩王們相對獨立,有自己的食邑,軍隊,也自己發展經濟,他們很可能會謀反。
正如賈誼在《治安策》中所說"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其異姓負強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2.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如果漢武帝不用酎金事件借題發揮,那麼他也會想到其他的由頭。成色好不好,還有分量夠不夠,那全憑武帝一人之意。
如若他真的喜歡黃金,直接下令讓藩王們每年上貢多少多少即可。完全不用費盡心機的找茬.所以,漢武帝並不是真的無黃金不可。
相反,他只是把黃金當成籠絡人心的工具。因為世人皆知金子的重要性,想要讓官員們能夠全身心的為自己效命,那就得拿出一定的好處來賄賂他們。
雖然武帝貴為天子,但必須得拿出利益,才能夠讓所有人都死心塌地。那些黃金贈送出去,會得到比其束之高閣,更大的利益。
武帝不缺那點東西,缺的是死忠之臣,缺的是治世之能臣。而黃金恰巧又是硬通貨,世人皆知其重要性,因此武帝透過賞賜黃金的方式,來收買人心。
倘若竹子是世人公認的通貨而且又極其珍貴,想必武帝也會將其賞賜給文武百官。對於他而言,金子只不過是工具罷了.
而被賞賜之人,則都是一些工具人。工具人,用工具,天作之合。
(三)、天之驕子志不在此,勿以隻言片語揣度
司馬光曾說,"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因此,有人認為漢武帝熱衷於黃金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
為了營造富麗堂皇的宮殿,為了自己的謀長生之道。因此,酎金奪爵的原因是黃金少了,他不開心。
其實,那些東西所花之金,對於大漢而言,寥寥無幾,他犯不上就因為自己愛黃金,而直接奪了宗室子弟的爵位。
1.若真只愛財寶,則不會成如此大業
曾國藩說"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
歷史上真可以與漢武帝相媲美的君王,又能有幾位。曾國藩列舉的這些,有很多功績都遠不及漢武,只有秦始皇能與其相抗。
假使漢武帝是一個對金銀寶物,愛不釋手之人,是一個唯利是圖,著眼於蠅頭小利之人,他又怎麼能夠成就"威震百蠻,恢拓土疆。簡定律歷,編修舊章。封天禪土,功越百王"。
劉徹,並不是一個熱衷於斂財之人。
明朝就有這麼一位想不開的皇帝,他就是萬曆。此人雖然貴為九五,但愛財如命。想方設法的從官員和百姓手中獲取金銀。
在那一朝,各種苛稅壓的工商農階級喘不過氣。有次,他認為自己時日無多,宣佈廢除了礦稅,但第二天病情好轉,接著就恢復了。
顯然,漢武帝和他並非一樣的人。
2.以家國大事為重
像漢武帝,他的格局就很大,想的也很通透。反正天下都是自己的私人財產,沒有必要去在乎一金一銀的得失。
酎金奪爵,不過是為進一步削藩找的一個藉口罷了。如果他真的愛金如命,他的威名恐怕不會流傳到今天。
而賞賜黃金,是為了以小博大。與江山社稷比起來,再多的金子,又能算的了什麼。只要老劉家的天下還在,金子就會源源不斷的進來。
國家,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他那個層次,根本不需要擔心祭祀供奉或者建造宮殿沒有金子可用。
所以,漢武帝不愛金子,他愛的是祖宗留下來的基業,愛的是自己能夠創造出一番千古流傳的霸業,愛的是自己能夠流芳百世。
他慷慨的將馬蹄金、麟趾金等稀有的金屬贈送給諸侯王以及文武百官,是讓這些人感受的自己的重要性。
只有這些,藩王們才不會因為推恩令和酎金奪爵積鬱而反,只有這樣,臣子們才能夠為漢朝的興旺更加賣命。也只有這樣,漢武帝才能安心的搞他開疆拓土的事業。
結語:
"武帝天資高,志向大,足以有為。末年海內虛耗,去秦始皇無幾。輪臺之悔,亦是天資高,方能如此"。
漢武帝根本就不是愛惜那點財物之人。否則,他完全可以躺在文景之治積攢下的財富上吃老本,就不會去征伐四方。
不管黃金在當時代表的是硬通貨還是祥瑞的徵兆,漢武帝本人都不缺少,也不會為此而斤斤計較。天下平寧,百姓安居樂業,邊疆無禍端,這對他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漢書》
《治安策》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