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回家後,很多家長比較頭疼如何讓孩子認真寫作業,快速完成作業。有的家長靠強壓的方式,有的家長靠誘導的方式,有的家長靠講道理......這些方式有時候不奏效的時候,往往會引發家長的情緒,也會讓孩子感到很難受。甚至引發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最後形成家長“拿著愛孩子、教育孩子的幌子”傷害孩子,傷害親子關係。
作為家長,如何認識這個問題並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我們可以分析下這個問題的本質。對於孩子來講,學習就是增加知識,增長能力,就是孩子有“舒適區”走向“痛苦區”的過程。因為學習需要孩子投入腦力勞動,需要孩子安穩的坐著專心不動。需要付出體力和腦力的雙重努力。這就是活在痛苦區裡。孩子的學習過程就是在痛苦區裡堅持、堅持、再堅持,最後把痛苦區變成自己的新的舒適區的過程。
比如,孩子開始不會講英語,如果孩子花時間,花精力去跟著老師學習,孩子開始不會說,感覺很痛苦,處在痛苦區中,當孩子在痛苦區裡呆久了,就學會了講流利的英語。下次他見到外國人就可以用英語交流了。這就是孩子有了自己的新的舒適區。
如何讓孩子進入學習狀態,進入痛苦區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孩子進入痛苦區,就好比一個不會游泳的孩子,讓他下水學游泳是一樣的。需要幫孩子突破恐懼,勇敢的讓自己走游泳池。為了很好的做到這一點,家長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儀式感、循序漸進和找到在痛苦區的美好感覺。
在孩子下水前,必須有一個儀式感,比如先換好衣服,穿上泳衣,這就是一個儀式感。孩子在寫作業也可以這麼做,為孩子設計一個寫作業的儀式感。比如,可以為孩子單獨設計一個寫作業的地方。在孩子進去寫作業之前,讓孩子做些家長設計的活動,可以是換上在家裡穿戴的衣服等。
循序漸進,就像在孩子下水前,讓孩子先做些熱身運動,深深胳膊,拉拉腿。避免孩子進入水中抽筋。孩子的學習也可以這麼做,讓孩子先從簡單的作業做起,從簡單的事情做起,然後慢慢的進入狀態。在痛苦區中找到美好的感覺就是讓孩子找到進入痛苦區的動力,讓多觀看孩子看到電視上游泳比賽,讓孩子對游泳充滿著期待。這就是塑造孩子最痛苦區的美好感覺。孩子的學也是一樣,孩子學習成績好,家長和老師給與的嘉許也會成為孩子認真學的動力。
總結一下,讓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可以從刻意的塑造學習的儀式感、遵循由淺入深和幫孩子找回學習的美好感覺三個方面著手。只有孩子肯在“痛苦區”裡磨練自己,孩子才可以成才。
:高士領
鹹領教育創始人
高階家庭教育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