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到來之際,教育部舉行首場2021教育金秋髮佈會,會上聚焦勞動教育,介紹課程相關情況、提出具體細化要求。教育部強調,體力勞動永遠不會過時,要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出力流汗、磨鍊意志。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國語》中的“勞則思,思則善心生”,到《朱子治家格言》中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再到《習慣說》中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諸多古訓格言皆彰顯著對勞動的看重。人們透過勞動,收穫的不只是某種技能或果實,還包括體悟勞動的深厚內涵,激發自立自強的奮鬥精神。
現代社會隨著技術高度發展,勞動形態極大變遷,社會上“重腦力勞動、輕體力勞動”的風氣較濃,甚至有人認為“體力勞動已經過時”。但事實上,體力勞動是勞動的基礎,勞動教育仍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決不能以“智育”取而代之。一段時間以來,作為五育之一的“勞動教育”被弱化淡化,很多家長生怕孩子累著苦著、耽誤學習,將孩子排除在勞動之外。再看某些學校,在“唯分數”的錯誤指揮棒下,埋頭讀書被當成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事項,勞動教育“口頭上重視、課程上忽視”。久而久之,許多孩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缺乏基本的勞動觀念及能力,考上大學甚至走出校門再匆匆學習洗衣、做飯、整理房間的不在少數。更值得警惕的是,鮮有體會勞動的酸甜苦辣,便難知敬惜物力;對於勞動缺乏認同和敬畏,便容易看不見勞動的價值。凡此種種,顯然已經違背了“學以成人”的初衷,極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馬克思說,“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補好勞動教育這一課,需要全社會涵養起崇尚勞動的氛圍,多方協力、共同推進。學校要發揮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根據各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統籌安排課內外勞動實踐時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父母要言傳身教、潛移默化,鼓勵孩子們參與家務,學會自理。至於社會層面,街道社群、工青婦等組織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集體勞動,企業公司、工廠農場也不妨多與學校合作,開放實踐場所。全社會共同參與,創新手段、拿出實招,必能在孩子心中埋下熱愛勞動的種子。
勞動教育帶給孩子們的感受是真實而鮮活的。有的學校帶著學生在教學樓頂種出一片向日葵花海,有的學校趁著芒種帶孩子們走進稻田學習插秧,透過親歷植物的成長,珍惜糧食、尊重勞動、感恩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讓孩子們多在勞動中出力流汗,學習本領、體悟精神,涵養起可貴的同理心,建立起正確的三觀,可能遠比“成績內卷”更利於他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