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明視每戰都輸,為何還能不斷地受秦穆公的重用?
秦國在“崤之戰”中慘敗,不僅全軍覆沒,而且三名主帥也被晉國俘虜了。
秦穆公身著素服,在郊外迎接敗軍,彷彿是喪禮一般,這是何等淒涼的場面!畢竟原本是壯大齊整的軍容,現在能一起回國的將士所剩無幾,情何以堪!
《東周列國·春秋篇》秦穆公劇照
如此大的打擊,使秦國揮軍東進、逐鹿中原的希望徹底破滅了。對向來深謀遠慮的秦穆公而言,想要稱霸中原的努力都已經做完了,卻沒有收到任何回報。
在筆者看來,現在的秦國,已經再也沒有任何良機了,加上戰後秦國的軍事力量大減,所以一切只得從頭開始。
此戰的大敗,可以說是秦穆公咎由自取。他“賭博”式地襲擊鄭國的戰略失敗,以致他稱霸中原的願望由此再也沒有實現的可能。這雖然是讓人始料未及的,但也是無可奈何的結果。
“崤之戰”開啟了秦、晉兩國惡戰的開端。在其後的四年裡,秦、晉兩國連續進行了四次交戰,不僅如此,甚至在往後近七十年間,這兩國都處在交戰的狀態。對兩國人民而言,“戰爭夢魘”久久無法散去。
由於“崤之戰”大敗,秦國無論如何都得討回顏面,尤其是孟明視。然而,任何對孟明視的指控,其實就是在指責秦穆公。就算是孟明視的背後,有秦穆公的力挺,但他也是要對秦國國內的貴族們有所交代的,否則他主帥的位置如何坐得住?只不過,孟明視帶兵的能力確實大有問題。
從“崤之戰”開始,四年之間,秦軍除了“王官之戰”是由秦穆公親自率領之外,其餘的戰役均是由孟明視擔任主帥。然而,除了“王官之戰”秦國不戰而勝之外,其餘的戰役秦國均敗於晉國。也就是說,秦穆公一再重用的孟明視,竟然是一位從未打過勝仗、屢戰屢敗的將軍!
孟明視在秦國襲擊鄭國之前,並未見於史料之中;可疑的是,在秦穆公死後,孟明視也就從此消失了。由此可見,孟明視完全是由秦穆公一手提拔的。他的能力能否勝任,看起來並不是事情的關鍵。
《東周列國·春秋篇》秦穆公劇照
縱使孟明視帶兵從無勝績,但秦穆公依然不顧群臣的反對,不斷地重用他。如果不是秦穆公實在找不到一個合格的主帥來替換他,那就是秦穆公的心中可能另有打算。
一個國家的主帥,倘若是一個過於強勢的人,那麼他很可能就會凌駕於國君之上,正所謂“功高震主”,他甚至有可能會直接威脅國君的地位,晉襄公與先軫就是最好的例子。秦穆公在十六年的等待之後,才得以繼承王位。試想,如果他成了和晉襄公一樣的傀儡國君,那麼他這些年的努力豈不是都白費了?
我們不禁會問,秦穆公不顧勝敗、一再重用孟明視的原因,究竟是為什麼?
孟明視並非是一個強勢的主帥,至少他不像先軫那樣,是因為擁有相當多的戰功,才被提拔到“中軍將”位置上的。實際上,孟明視算是與先軫截然不同的將領。
孟明視是秦國大夫百里奚之子,也很可能是因為有了這一層的關係,他才能當上主帥的。在筆者眼中,孟明視最為人稱道的,應該是他的品德與努力不懈。
《東周列國·春秋篇》秦穆公劇照
兩年前,孟明視帶著敗軍而還,秦穆公一肩扛起所有的責任,同時他強調錯不在孟明視,他也不會因此替換主帥孟明視的職務,因此,《左傳》中提到秦穆公信守諾言,並繼續重用孟明視。孟明視的名言是“三年將拜君賜”。然而,他為了報復“崤之戰”的失敗,而再次率軍伐晉,不料秦國不但又嘗敗績,還因他的名言而讓晉國人好一頓嘲諷。
出人意料的是,一敗再敗的孟明視依然受到秦穆公的看重。對於孟明視而言,當然要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修明政事中,才能回報秦穆公的賞識,並給百姓更優厚的好處,來爭取民心的支援。
能以德行來為君王和百姓服務,這當然是好事,甚至連秦國的敵人——晉國大夫趙衰都加以稱頌,還引用《詩經》,說像孟明視這樣修明德行之人,所帶領的軍隊是無法抵擋、不可戰勝的,甚至又說,如果秦軍再次攻擊,晉國將避其鋒芒。
《東周列國·春秋篇》秦穆公劇照
然而,施德於民,雖然有助於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但不代表就能打勝仗,兩者之間是不能劃上等號的。只是我們從趙衰所說的話來看,孟明視的人格特質似乎比較接近於有仁有德的君子,正因如此,才把他塑造成了“仁者無敵”的形象。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當秦穆公一再重用他之後,他所做的並不是厲兵秣馬的軍事化訓練,而是展現出勤政愛民的君子形象。像孟明視這樣的主帥,他的強項,並不在於砍殺征戰,他出眾的點,在於他對國君的服從性,將遠高於戰功彪炳的將領。
正因如此,只要國君的要求不在於非得打勝仗不可,通常這樣的主帥會深受國君的喜愛,這也就是孟明視天天打敗仗,還能不斷地受秦穆公重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