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恭親王親自迎接洋人 洋人卻不理不睬

1860年9月22日,當英法聯軍在八里橋擊敗了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直撲北京後,咸豐皇帝終於坐不住了,於當日凌晨從北京圓明園啟程,逃往承德避暑山莊。
對此,《清史稿》只寫了寥寥5個字“文宗幸熱河”。
咸豐皇帝在臨行之前,安排恭親王奕訢為“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留守北京,全權處理善後事宜。這等於是把爛攤子,扔給了曾經被自己嫌棄得不得了的弟弟,讓他獨自去面對洋槍洋炮。他們一定不是一個媽生的兩兄弟。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恭親王親自迎接洋人 洋人卻不理不睬

那一年,奕訢才27歲。
奕訢奉命留守北京後,沒有呆在圓明園,而是去了長辛店。我們不清楚奕訢為什麼要去長辛店,但知道這一個決定是正確的——因為巧妙地避開了英法聯軍的兵鋒。不然的話,10月6日,當英法聯軍陰差陽錯找到圓明園時,他們就會與“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提前見面。那場面,不知道該有多尷尬?
英法聯軍在圓明園沒有找到咸豐皇帝,便將這座裝裝滿奇珍異寶的寶庫劫掠一通,並放了一把火。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留下的疤痕,如今還殘留在圓明園遺址,提醒我們,在100多年前,這裡發生了一次集體搶劫案件。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恭親王親自迎接洋人 洋人卻不理不睬

咸豐皇帝得知圓明園被劫掠焚燬的訊息後,氣得發抖。奕訢心裡也充滿了深深的愧疚和自責。然而,事已至此,所有的愧疚和自責都沒有用。奕訢向咸豐皇帝提出,“萬不能再議撫局”,請求奔赴熱河。
可是,咸豐皇帝拒絕了奕訢的請求,他要弟弟繼續留在北京維持大局。
實事求是地說,奕訢不是一個主和派,面對外敵時,他的身段比咸豐皇帝強硬多了。他在留守北京期間,制定了守門章程,又“奏請飭統兵大臣激勵兵心,以維大局”,催促各路勤王大軍火速進京,與英法聯軍再決高低。然而,京城守軍已無鬥志,在與英法聯軍作戰時一觸即潰。10月13日,克勤郡王慶惠、內務府大臣恆祺、豫親王義道等人擅作主張,命令守軍開啟安定門,放英法聯軍進入北京。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恭親王親自迎接洋人 洋人卻不理不睬

英法聯軍不客氣,隨即源源不斷地開進城裡,將黑洞洞的炮口對準了紫禁城。
奕訢還能怎樣呢?他奏報咸豐皇帝說:“此時藩籬已破,設有決裂,既無以為卻敵之方,若再有意外要挾,臣等更何以自處?臣奕訢義則君臣,情則骨肉,苟能以一死而安大局,亦復何所顧惜。惟撫議尚無就緒,而腥羶已滿都城,睹園庭之被毀,修葺為難,念行在之苦寒,迎鑾莫遂,此所以彷徨中夜,泣下沾襟。”
揣測當時的情形,奕訢應該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寫下這件奏摺。
所有的悲憤都毫無用處,英國人、法國人提出的所有要求都必須得到滿足。接下來,就是面對面地談判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恭親王親自迎接洋人 洋人卻不理不睬

時間是10月24日,地點是禮部大堂。當日下午,英國公使巴夏禮乘馬車先到,英國對華全權專使額爾金姍姍來遲。奕訢按照外交禮儀,親自前去迎接額爾金。沒想到,額爾金裝作沒有看見,一句話都沒跟奕訢講,直接走向簽約大廳。
額爾金的傲慢無禮,刺傷了奕訢的自尊心。我可是一個堂堂親王吶……
簽約過程倒是蠻順利的。在大兵壓境之際,敵人提出的所有條件,你都只有全盤接受的權力。簽約完成後,只聽額爾金大喝一聲,隨即所有的洋人霍地站了起來——奕訢和在場的清朝官員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在惶恐不安之中跟著站了起來。於是,一名英國攝影師走過來,一聲“咔嚓”,拍下這歷史性的一幕。
於是,就有了這張著名的照片。在照片裡,年輕的奕訢陰沉著臉,嘴唇緊閉,雙眼冷冷地目視前方。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恭親王親自迎接洋人 洋人卻不理不睬

這一次與英法聯軍談判,在奕訢心底留下奇恥大辱。多年後,他依然對此念念不忘:“庚申之釁,創鉅痛深。”“城下之盟,春秋所恥!”1860年,正是農曆庚申年。
那時候的奕訢,心裡已經隱隱有了“落後就要捱打”的想法。1861年1月11日,奕訢與軍機大臣文祥、桂良等人一起上了一道《通籌夷務全域性酌擬章程六條折》。在這道摺子裡,奕訢等人提出了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立南北口岸管理大臣等建議,吹響了以“自強”為目的的洋務運動的號角。
【參考資料:《清史稿》《恭親王奕訢政海沉浮錄》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38 字。

轉載請註明: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恭親王親自迎接洋人 洋人卻不理不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