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十分鐘,同學們三三兩兩圍成一團,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繩,有的扔沙包,有的彈玻璃珠,直到上課鈴響才氣喘吁吁、依依不捨地回到教室……然而,中小學課間十分鐘逐漸變得“靜悄悄”,孩子們只有喝水、上廁所才被允許離開教室。6月1日,教育部發布了《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確提出不得對學生課間出教室等設定不必要約束。(6月15日 《新京報》)
“課間十分鐘”本來應該是歡快的、活潑的。然而這些年,不少的中小學校的“課間十分鐘”變得越來越安靜,越來越沉悶。白巖松在一檔節目中發出了“靈魂追問”:“請問連課間十分鐘都很難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樣支撐一個民族的健康,怎麼樣支撐籃球、足球、排球衝出亞洲?”
現在70後、80後的中年人,他們的學生時代,課間十分鐘非常熱鬧——有的跳繩,有的跳高,有人玩沙包,有的踢毽子,有的彈玻璃球……玩得不亦樂乎。可現在呢?除了去廁所方便,好像也就沒有別的專案了。事實上,學習了一堂課之後,孩子們需要活動起來鍛鍊身體,放鬆心情。所以,現在的中小學生應當擁有一個內容豐富、開心快樂的課間十分鐘。
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筆者認為,現在的“課間十分鐘”變得沉悶,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其一,教師出於安全,限制學生課外活動;其二,學生數量多,活動場地、器材不足;其三,前幾年空氣質量不好,學生不出教室活動,到現在形成了慣性。
所以,不得不說,“課間十分鐘”的退化,與教師、班主任乃至學校領導的擔憂安全密不可分,他們怕學生在玩耍時出事,承擔責任,“七不準八不要”地限制學生課間十分鐘的活動。誠然,學生“安全”是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可是,投鼠忌器也並非好的教育,特別是在學生體質下降的當今,難道我們不該在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學生體質,豐富學生的課間生活嗎?
學校教師不能也不應該因為圖省心、圖安全,就把學生圈在教室裡,而應當把“課間十分鐘”還給了孩子,讓他們投入到“課間十分鐘”的活動中,享受其中的樂趣。事實上,只要教師用心組織,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可以讓“課間十分鐘”變得既快樂又安全。新聞報道中提到的那些學校,想方設法啟用“課間十分鐘”,就做得很好,可以作為借鑑的樣本。
課間十分鐘休息、鍛鍊、娛樂,這是學生的合法權益,我們誰也不能剝奪。教師指導孩子進行安全有益的課外活動,這樣一來,不僅僅是學生身體健康的保障,也能提升學生的課堂效率。所以,各地學校應當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精心設計,認真發掘,在安全的前提下,把有趣、安全、熱鬧的課間活動還給孩子。(黃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