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小作文”安慰失利考生,也是大學精神的體現|新京報快評

高校“小作文”安慰失利考生,也是大學精神的體現|新京報快評
▲西南大學校門口。圖/西南大學官方微博

每年高考成績公佈後,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今年當然也不例外。

近日,重慶考生小鄧(化名)因高考失利難過,給她的夢中高校——西南大學寫下一段留言,卻意外地收到了校方暖心回覆,這一來一往的“小作文”也感動了很多人。

小鄧在留言中,對西南大學表達了無限的嚮往,同時也表示對考試的失利充滿了遺憾、失落和“意難平”。她說,“我無數次幻想著裡面會不會有我的一份”“好像一切都搞砸了,我是誰,要去哪,怎麼去,是不是沒有未來了”,情緒頗為低落。

沒想到,在留言僅僅兩個小時之後,小鄧就收到了西南大學的回覆,“人生的路有很多條,每一條都有它獨特的風景”“換一個角度,不如向死而生,讓我們在這個夏天,生長出新的人生”。

收到西南大學回復的小鄧,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她堅定地表示“我不會放棄的,復讀也好,考研也罷,我們有一天會真正見面的”。

高校“小作文”安慰失利考生,也是大學精神的體現|新京報快評
▲6月24日,西南大學收到考生小鄧留言後予以回覆。圖/西南大學官方微博

據悉,小鄧是一名音樂生,作為她引路人的歷史、政治、鋼琴老師都畢業於西南大學,也讓她對這所大學充滿了嚮往、傾注了很深的感情。高考失利於她而言,應該是一次不小的打擊。而西南大學的及時回覆和暖心鼓勵,恰如一劑強心針,幫助她重燃鬥志,再次對人生和未來充滿了希冀。

可以想見,考生面對高考失利,可能也會收到來自家長、親朋、師友的鼓勵,但“解鈴還須繫鈴人”,心中理想大學的回覆和鼓勵,無疑對考生走出情緒陰霾、重拾信心有著莫大的幫助。

現在的社交媒體環境,給了更多考生和高校互動的便利,如果高校能夠積極主動地與考生進行良性互動,無論對考生還是對高校而言,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一個能夠為失利考生給出暖心“小作文”的高校資訊平臺,無疑更能增加“考生黏性”,增強高校的親和力和吸引力,不啻一份溫情的“招生廣告”。

眼下,正值考生填報志願階段,也是高校和考生互動頻繁的時期,高校不妨利用社交媒體的優勢和便利,多與考生展開良性互動。

相比於學校官方釋出資訊,這些充滿人情味和同理心的雙向交流,更能表達對學生的關愛與呵護,也生動體現出一所高校的人文情懷和文化魅力。

大學承載人們期待,更是莘莘學子心嚮往之的象牙塔,但其包容與擔當並不侷限於大學校園之內。就像西南大學的這篇“小作文”,不帶有任何功利目的,在對失利考生用心關懷、鼓勵中釋放的真誠和善意,既安慰了失利考生,也打動了“圍觀者”,更是真正大學精神的體現。

如西南大學這般與考生充滿耐心與愛心的溫情互動,不妨再多一些。

撰稿 / 和生(媒體人)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趙琳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53 字。

轉載請註明: 高校“小作文”安慰失利考生,也是大學精神的體現|新京報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