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為何會削藩失敗?明成祖:明朝宗藩無封地,收回兵權足矣

序言:不論在封建時期的哪個時代,“宗藩勢大”無疑都是讓當朝統治者極為頭疼的一個問題,明朝也不例外,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夏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王伊始,就已經註定後世統治者會面臨一個“宗藩勢大”的困局。但不知為何,建文帝朱允炆發動削藩失敗不說,還激化了“宗藩勢力”與“統治地位”的矛盾,而反觀明成祖削藩,卻輕而易舉的收回了兵權,且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究其原因,原來跟明朝“宗藩無封地”的現象有關。

建文帝為何會削藩失敗?明成祖:明朝宗藩無封地,收回兵權足矣

明朝藩王示意畫像

畢竟“宗藩勢力”不同於普通的文武群臣,他們同樣流著跟當朝統治者一樣的“皇室血脈”,再加上對明太祖朱元璋而言,一起奮勇殺敵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尚且能封侯拜相,這些同樣伴隨他一路走來的“宗藩勢力”自然也不能太過於虧待。

所以也就有了明洪武三年(1370年)夏四月,明太祖朱元璋秉著“親親之誼甚厚”的思想,先後冊“封皇子樉為秦王,晉王,棣燕王,橚吳王(周王),楨楚王,榑齊王,梓潭王,巳趙王,檀魯王,從孫守謙靖江王”的事件發生。——《明史·太祖二》

雖然明太祖此舉還有著限制“武將權力”,完善“皇權專制”體系的意思,但問題只要一分封,那就意味著“權力”的外放,勢必就會讓明朝迎來另外一個“宗藩勢大”的問題。

建文帝為何會削藩失敗?明成祖:明朝宗藩無封地,收回兵權足矣

寧王朱權示意畫像插圖

明朝宗藩勢大

而這個“宗藩勢大”的問題,才剛到洪武末期,就已然變得極為突出,燕王朱棣身居北平,有“節制沿邊士馬”之權;秦王朱樉“委以兵事,得專行賞罰,歲秋巡邊,大將皆聽節制”之權;楚王朱楨和湘王朱柏更是“率師十萬往徵古州叛蠻。”——《罪惟錄·卷四》

這還不算最離譜的,寧王朱權更是“統塞上城九十,帶甲八萬,革車六千”,至於其他的宗藩勢力,雖在資料上略有損益,但幾乎都與“九王皆有重兵”的評價並無二致。——《罪惟錄·卷四》

從而也就導致建文帝朱允炆在登基稱帝之前,就已經對這“宗藩勢大”的情況憂心忡忡,曾詢問侍讀太常卿黃子澄“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明史·列傳第二十九》

這種種案例足以表明在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稱帝之前,就已經察覺到了自己即將要面臨的“宗藩勢大”困局。

這也就意味著“宗藩勢大”的困局,赫然已經對建文帝朱允炆的統治地位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並不是!固然“宗藩勢大”是真,但在建文帝執政之初,宗藩勢大的情況還當真談不上對統治地位構成威脅。

建文帝為何會削藩失敗?明成祖:明朝宗藩無封地,收回兵權足矣

明太祖朱元璋示意畫像插圖

明朝“宗藩”無封地

因為明太祖在制定“封爵之制”的同時,還作出了另外一條規定,“諸王止建籓號,未曾裂土”,即“給軍權不給治權”,同時還沒有給宗藩裂土“封地”。——《明史·列傳第二十七》

顧名思義,就是由明太祖所分封出來的這些“宗藩勢力”只有“領兵權”,卻並無“封地”內的“自治”權,也就是無法參與到封地內的“民生”事務當中。

大家想啊,“兵馬”來自於“百姓”沒錯吧?各路“宗藩勢力”沒有封地,也就等同於是被切斷了在封地內“招兵買馬”的可能,即便宗藩勢力已經形成了“擁兵自重”的局勢,但這些兵力卻並不歸屬於“宗藩所有”。

而是“隸籍兵部”,換言之,這些兵馬的最終所有者,同“宗藩”名義上的“封地”一樣,其實還是歸屬於“明朝統治者”所有的。——《明史·諸王四》

建文帝為何會削藩失敗?明成祖:明朝宗藩無封地,收回兵權足矣

明朝藩王領兵示意劇照插圖

也就是說,早在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就已經給這些“宗藩”勢力設定了一個“實力上限”,各路藩王只能帶兵打仗,但“兵馬”終究還是由直屬於皇帝統轄的“兵部”所分配。

再加上“未曾裂土”,也就限制了“宗藩勢力”的擴張,使其無法在“封地”內招兵買馬,縱然其出現“擁兵自重”威脅“中央集權程序”的局面,但“皇權地位”的穩固還是有所保證的。

筆者再說的直白一點,如果明太祖是“裂土封王”,那這些宗藩勢力勢必就會在勢大之後對當朝統治者的統治地位構成嚴重威脅,因為有宗藩勢力有了“封地”,也就相當於有了“兵源”。

一旦再有“自治權”,使其實現財、政的獨立,勢必就會造成“皇權分化”的局面,繼而“阻礙中央集權”程序的完善。但明太祖卻“未曾裂土”,且只給領兵權,也就等同於是將這些“宗藩”定義成了“明朝的武將”。

固然其勢大,也只會形成一種類似與“武將勢大”的局面,所以在處理“宗藩勢大”之時也就會更為方便,只需要收回其“兵權”就足夠了,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給明朝後世統治者所留的一個“後手”。

建文帝為何會削藩失敗?明成祖:明朝宗藩無封地,收回兵權足矣

黃子澄示意畫像插圖

建文帝削藩失敗,加速矛盾激化

然而問題就在於,面對朱允炆的詢問,黃子澄當時回覆了這麼一句,“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明史·列傳第二十九》

黃子澄顯然是把明太祖的“封爵制度”看成了西漢時期“七國之亂”一樣的“分封制”,卻忽略了兩者之間那截然不同的“本質”。

繼而更是在建文帝登基稱帝以後,明文提出“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主張“強勢削藩”。——《明史·列傳第二十九》

建文帝為何會削藩失敗?明成祖:明朝宗藩無封地,收回兵權足矣

建文帝朱允炆示意畫像插圖

顧名思義,就是讓建文帝用武力強行鎮壓“宗藩勢力”,畢竟早在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定“封爵之制”之時,就只是“置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每王府設三護衛”,也就是隻給了每個藩王“三護衛”的兵馬。——《明史·職官五》

也就相當於在黃子澄的眼中,這些宗藩勢力即便勢大,也是處在“可控”範圍之內的,只要出兵強勢鎮壓,然後打擊其“軍事力量”即可,顯然在主觀意識上就已經先把這些“宗藩勢力”的不法之舉看成了“謀朝篡位”的行為。

那這性質可就變了,明擺著是讓建文帝置明太祖“親親之誼甚厚”的祖訓、以及那條“未曾裂土”的制度於不顧,但問題是建文帝年幼,分析能力還是略有不足,還就同意了黃子澄“強勢削藩”的主張。——《明史·食貨六》

所以建文帝在削藩之時也就變得極為強勢,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先後削除了“周王、湘王、齊王、代王”等藩王,將周王、齊王、代王紛紛廢為“庶人”不說,甚至還造成了“湘王朱柏自焚死”的悲慘結局。——《明史·恭閔帝》

建文帝為何會削藩失敗?明成祖:明朝宗藩無封地,收回兵權足矣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示意畫像插圖

從而也就導致燕王朱棣被迫起兵發動政變,一場象徵明朝政權內訌的“靖難之役”也就因此而爆發,最終以燕王朱棣獲勝,推翻了建文帝的統治而告終,明擺著加速了明朝統治者“統治地位”與“宗藩勢力”矛盾的激化過程。

由此我們也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建文帝之所以會削藩失敗,顯然是在“黃子澄”主張“強勢削藩”的影響下,錯誤的把“宗藩勢大”的情況看成了西漢時期“七國之亂”那樣的“諸侯勢大”情況。

卻不知在明太祖“未曾裂土”的“封爵之制”影響下,明朝“宗藩勢大”困局的嚴重性遠遠比不上“諸侯勢大”困局,從而也就導致建文帝在處理“宗藩勢大”問題之時,用力過猛,使得“宗藩勢力”人人自危,反而激化了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

建文帝為何會削藩失敗?明成祖:明朝宗藩無封地,收回兵權足矣

明成祖朱棣示意畫像插圖

明成祖收回兵權

而明成祖朱棣就不一樣了,他本就是以“藩王”的身份登基稱帝,所以在登基之後所面臨“宗藩勢大”困局的嚴重性明顯是要高於建文帝。畢竟他的皇帝之位是篡權而來,名不正言不順,別的藩王也完全有理由去再次推翻他的統治。

這也就意味著,明成祖朱棣在即位之初,其實是跟其他“宗藩勢力”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而此時的情況,才屬實稱得上類似於西漢的“諸侯勢大”困局。

畢竟明成祖執政初期的“宗藩勢力”,已然是和“明成祖朱棣”形成了並駕齊驅、分權而治之勢,相差無非就是兵權的多少罷了,故而也就有了“明成祖削藩”的事件發生。

而且明成祖削藩的目的也很明顯,“收回兵權”就足夠,如若藩王不明目張膽的起兵造反, 那他就不會強勢鎮壓,要麼“削其護衛”,要麼“罷其官屬”,同時儘可能的優待宗藩勢力,使其能夠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建文帝為何會削藩失敗?明成祖:明朝宗藩無封地,收回兵權足矣

代王朱桂示意劇照插圖

就好比代王朱桂,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元年(1403年)恢復其爵位後,一再接到朱桂“縱戮取財,國人甚苦”的舉報信,極易導致明朝政權“民心離散”,但明成祖卻並未對其大舉興兵,僅僅只是“革其三護衛及官屬”,依舊讓其保留爵位身份。——《明史·諸王二》

再比如遼王朱植,其在“靖難之役”爆發之時雖然沒有明確立場,但是卻聽從了建文帝的要求“渡海歸朝,改封荊州”,其實還是變相的支援了建文帝削藩,但明成祖朱棣在繼位後雖有抱怨,但卻同樣沒有加害遼王朱植。——《明史·諸王二》

只是找了個藉口,“以植初貳於已,嫌之。十年削其護衛,留軍校廚役三百人,備使令”,於永樂十年削了遼王朱植的兵權,依舊保留了其“爵位”。——《明史·諸王二》

其他的“宗藩勢力”也不外如是,幾乎都只是被明成祖找藉口收回了領兵權,在爵位上依舊一如既往的優待。

這也就足以表明,明成祖顯然領悟到了明太祖的苦心,知道只要收回“宗藩勢力”手中的兵權,就足以保證統治地位的穩固,這才選擇以這種“推恩”的形式,憑藉與“宗藩勢力”的親戚關係,在潛移默化間悉數收回了“宗藩勢力”的兵權。促進了明朝“中央集權”體系的完善。

建文帝為何會削藩失敗?明成祖:明朝宗藩無封地,收回兵權足矣

明朝宗藩勢力領兵示意畫像插圖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其實早在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制定“封爵之制”之時,就已經對“宗藩勢大”的可能進行了一些限制。

但這個限制卻在“黃子澄”所主張的“強勢削藩”因素的影響下被建文帝所忽略,從而也就致使建文帝發動“強勢削藩”之時用力過猛,讓明朝的“宗藩勢力”人人自危,都害怕自己會面臨一個被廢為“庶人”,甚至是如“湘王自焚身亡”那樣的悲慘結局。

俗話說的好,“有壓迫就會有反抗”,無法承擔這份壓力的“燕王朱棣”,自然也就順勢踏上了他的政變之路,發動了“靖難之役”,並最終取代了建文帝,是為明成祖。

然而,也正是由於這次靖難之役,使得明成祖執政初期的政治局勢發生了變化,與明洪武年間由明太祖所營造的“宗藩勢力”政治格局產生了本質上的區別。

即一改明太祖此前所營造的“統治地位”凌駕於“宗藩勢力”之上的統治局面,使得統治者的“統治地位”與“宗藩勢力”並駕齊驅,達成了“宗藩勢大”之後推翻“統治者統治地位”所需的條件。

建文帝為何會削藩失敗?明成祖:明朝宗藩無封地,收回兵權足矣

明成祖朱棣示意劇照插圖

所以,也就導致明成祖登基之初,即便並未發生“宗藩勢力”造反的事件,但他同樣需要去繼續削藩,藉以鞏固他的統治地位。

而恰好明太祖朱元璋“未曾裂土”的封爵制度,又在無形中降低了明成祖削藩之時的難度,使得明成祖只需要想辦法收回兵權,便可以順勢瓦解“宗藩勢大”困局,而不用去顧忌這些“宗藩勢力”會不會在各自的封地內“招兵買馬”。

如此一來,既然宗藩勢力沒有封地,只需要收回兵權便可以穩固統治地位,那明成祖又何必去大動干戈,勞民傷財的發動戰爭削藩呢?屬實沒有必要。

因此,單就明成祖執政時期“回收宗藩兵權”舉措所起到的作用來看,顯然對明成祖鞏固“統治地位”,以及促進“中央集權”程序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

【en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301 字。

轉載請註明: 建文帝為何會削藩失敗?明成祖:明朝宗藩無封地,收回兵權足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