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通江縣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內的無名烈士紀念園。
巴山深處,松濤陣陣。9月30日,國家第七個烈士紀念日。位於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裡,清幽肅靜,氣氛莊嚴。
當天,四川省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在這裡舉行。社會各界幹部群眾來到紅軍長眠之處,緬懷烈士豐功偉績,弘揚烈士崇高精神,銘記烈士英名壯舉,汲取奮進精神力量。
這是自2014年烈士紀念日設立以來,四川省首次在省會成都以外的地方舉辦公祭儀式。
緬懷
紅軍功績
不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們用鮮血換來
鮮花獻英烈,追思勵未來。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長眠著25048名紅軍烈士,是全國安葬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
“鐵血丹心”廣場上,19名石雕人物組成的主題雕塑氣勢恢宏,再現了當年紅軍戰士浴血殺敵、戰場救護和老百姓送子參軍、運送物資支援前線的場景。
儀式上,各界人士齊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面朝主題雕塑深切默哀。人們緩步經過千秋大道,登上341節臺階,依次瞻仰英勇烈士紀念碑、紅軍烈士集墓,獻上鮮花和祝福。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要倍加珍惜。”10歲的郎子謙就讀於通江縣實驗小學五年級8班,他從3歲起就聽爺爺奶奶講紅軍故事。第一次來到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郎子謙對紅軍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作為學生,我們要傳承發揚紅軍精神,好好學習,長大後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31歲的廖豔是通江縣高階職業中學的一名教師,老家就在沙溪鎮,她讀小學時每年都來這裡掃墓。“英烈紀念牆剛建好那年,媽媽在上面找到了她外祖父的名字。”廖豔回憶說,母親當時久久注視著那個名字,熱淚盈眶。後來,每年母親都會帶著廖豔來烈士陵園掃墓。
“近年來,我省紀念設施建設保護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可以更好地為群眾祭奠先烈服務。”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褒揚紀念處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烈士褒揚條例》等法規的實施和宣傳,每當烈士紀念日到來,除了各級黨委政府組織的紀念活動,各地烈士陵園還會迎來自發前來祭奠的各界群眾。
沙溪鎮黨委書記李天志先後經歷了3次烈士陵園修繕。“伴隨著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的修繕和紅軍文化的發揚,沙溪鎮近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天志說,當地變化最大的還數交通。從鎮上到縣城,以前是一條坑坑窪窪的泥巴路,現在通了硬化路,村村都通客車。道路的修建也促進了當地紅色旅遊的發展。2019年,沙溪鎮人均收入近12000元,其中旅遊收入佔到了40%。
傳承
紅軍精神
立足本職工作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
瞻仰了無名烈士紀念園、“川陝忠魂”紀念碑,行至紅軍烈士紀念牆時,一位頭髮花白、拄著柺杖的老人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老人顫抖著雙手,撫摸著牆上紅軍烈士周仁玖的名字。
他是周仁玖的兒子週中遠,今年91歲,作為紅軍烈士遺屬受邀參加公祭活動。“我的父親1933年參加紅軍,是一名擔架隊隊員,他隨部隊出征後就沒了音訊。”父親參軍時,週中遠才4歲。1981年,周仁玖被追認為烈士,名字被刻於紅軍烈士紀念牆。“父親是我們一家人的驕傲。我時常教育後輩,要傳承紅軍精神,以身作則,傳遞正能量。”周爺爺說。
黑娃子、三娃子、何女子……在總長102米、高5.9米的紅軍烈士紀念牆上,刻錄了安息在集墓中的7823名烈士姓名,其中不乏這樣的小名。
“很多紅軍戰士出征時年紀小,還沒有取正式的名字,犧牲時只有小名。”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副館長李坤蓉向人們介紹,史料記載,先後有12萬巴中兒女參加紅軍,4.8萬人犧牲。“先輩們不怕犧牲、不勝不休,用鮮血和生命建立了全國第二大蘇區,他們的精神激勵著巴山兒女踏著先輩開創的道路,為建設家鄉貢獻力量。”
沙溪派出所所長嶽明表示,作為一名基層民警,參加這次莊嚴而神聖的公祭活動倍感自豪和鼓舞,“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平安與幸福生活,我們要繼續為革命先烈當好守陵人,傳承發揚紅軍精神,為人民群眾的平安幸福當好守護者。”
活動現場,記者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他是在自家牆壁上寫下“寧願苦戰,不願苦熬”的巴中市脫貧攻堅之星李國芝。今年,他家剛收完5000斤玉米,賣掉70斤銀耳和1頭肥豬。“我連夜把玉米剝完過來的,還特地買了身新衣服。”他說,如今自己和鄉親們能住上新居,過上這樣幸福的生活,都要感恩革命先烈們的無私奉獻,“沒有他們,哪來我們現在的好日子!”(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李丹鍾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