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東巡盛京最愛食譜
關於清初滿族宮廷飲食,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和規定。但從一些散見的史料中,我們也能略知一二。《黑圖檔》等宮中檔案對康熙帝三次東巡的膳食有詳細記載,康熙帝首次東巡盛京時,距清政權入關中原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但仍保持著喜食粘食和甜食的生活習慣。
粘食糕點
東巡途中從皇莊徵調的糧食主要有高梁、稷米(黃米,黏米的一種)、小米、稗米、燕麥、粳米(黏米,北方人俗稱“江米”),還有小豆、綠豆等。這些作物是北方丘陵地帶盛產的農作物,也是北方民族的主要食糧。在康熙帝東巡盛京前,向盛京內務府屬皇莊徵調的各種雜糧中,多次提到要“做麻花和撒糕用的稷米”,“磨的極細的蒸粘米飯用的稷米”。康熙帝第一次東巡盛京,從皇莊要“稷米二金斗,白稷米一金斗半、紅稷米二金斗半”。
宮中不僅平時喜愛粘米飯,而且在祭祀天神或祖宗時也要貢獻粘米飯。而將黏米磨成麵粉做成各種形狀的餑餑(即糕點),或油炸成麻花,或做成撒糕等各式粘糕點,是祭祀和筵宴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康熙帝第三次東巡盛京謁陵,還從京師帶來“餑餑廚子”。東巡途中也備有炒麵,如“高梁炒麵、小米炒麵”多種,也是滿族早期生活習俗的反映。滿族人早期行軍作戰、行圍打獵,炒麵便於攜帶和保管,用來充飢最好不過。
蜜餞、薩其馬
滿族先人早年生活的長白山區,是養蜂採蜜的天然場所。因此滿族人很早就有專門的“蜜戶”。清入關前盛京皇宮內建有“蜜倉”和“熬蜜房”,說明宮廷仍保留著食蜜的習俗。
康熙三十七年,“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派出”蜜丁“五百五十名,規定每人交生蜜七斤九兩二錢四釐,合計交生蜜四千斤。”
這一年康熙帝巡幸盛京時,僅盛京一處就要“蜜一百斤”。生蜜經熬製後用於製作糕點和蜜漬、蜜餞水果,至今仍有許多滿族的傳統食品流傳下來,如“薩其瑪”、蜜漬山裡紅、蜜餞果脯等,受到人們的喜愛。
豬油炒蔬菜
族人養豬有悠久的歷史,“其畜宜豬,富人至數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逢年過節、祭神祭天等活動以豬作“犧牲”,殺後先用於祭祀,後眾人分而食之,名曰“吃福肉”。檔案資料記載盛京皇宮原建有十間肉樓,專門用於儲備豬肉等肉食品。豬油也受到滿族人喜愛,用來炒制各種蔬菜。康熙帝第三次東巡時,命盛京內務府備辦豬油炒白菜、芹菜、菠菜等共六十罐。
牛奶、醃菜
從康熙帝東巡所用膳食中還可看出,入關後的皇室貴族仍喜愛奶及奶製品,喜歡吃各種醃菜。康熙帝第三次東巡時,令備擠奶乳牛一百二十條,其中七十條要隨駕而行;同時令盛京內務府預備“醃菜一千八百五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