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教育部頒佈《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當日下午,教育部召開新聞釋出會介紹,在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方面,此次《規定》明確和強調,除了對教職工進行未成年人保護的專項培訓外,還要求學校對學生開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提高學生們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意識和保護能力。
提起性教育,近些年並不乏呼聲和嘗試。但尷尬的是,常常遭遇一些認知上的分歧和阻力。早在2011年,北京市首部小學生性教育課程試點教材《成長的腳步》就已經公佈,但其中“我是從哪裡來的”圖文被吐槽;2014年,武漢某小學教材也因出現女性生殖器構造圖被指尺度大。
更典型的是2017年,杭州一名二年級孩子的媽媽發微博吐槽學校發放的《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尺度太大,後被營銷號斷章取義、誇大傳播,引發網路聲討。雖然後來媒體找出完整的圖文闢謠、也有學者表示支援,但校方還是無奈收回了這份教育讀本。
顯然,在開展校園性教育上,需要教育的不僅是孩子,還有一部分成年人。部分家長、社會公眾對此認識不足,甚至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這種局面是時候透過強有力的法律法規建設來改觀了。這次,《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就很好地給出了明確的要求和嚴格的規定。
還有一些人擔心,如果早早教孩子們認識不同性別的生理構造,早早給出“我從哪裡來”的真實答案,會不會讓孩子們產生好奇心、引發模仿?這種擔心恐怕是多餘的。好奇往往源於未知,大人們越是遮遮掩掩,孩子們越是懵懵懂懂,也就越困惑、越好奇,進而誘發錯誤行為的機率也就越大。
而且,如果孩子們在接受了一定教育後,反而沒能形成更好的衛生、健康、安全意識,這個問題絕不在於性教育的大方向錯了,而是在具體的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上,還不夠科學合理。這就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長們去學習充電,而不是迴避這個問題。
今年兩會召開前,一場關於“女童保護”的座談會在京舉行,多位代表委員建議將性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教學內容。該論壇釋出的《“女童保護”2020年性侵兒童案例統計及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曝光性侵兒童案例332起,受害兒童逾840人,中小學學齡段受害人佔比較高。
這當中,不少新聞案例已經提醒,一些家長都是等到孩子身上出現了明顯的可見傷,或者孩子的心靈已經遭受創傷並表現在行為上,才發現了問題。一定要認識到,性教育不是洪水猛獸,性侵害、性騷擾才是;再進一步說,性無知、性欺騙才是孩子們缺乏防衛意識、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的源頭。
性侵害的預防,首先是建立在當事人,也就是孩子們自己認知的基礎上。如果他們知曉什麼是隱私部位、哪裡碰不得,哪些針對他們身體的動作和言語是不對的,他們才能有效判斷,並做出積極正確的應對。因此,性教育是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不能再拖了。如果這扇窗遲遲不開啟,陽光就無法照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