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這兩個方面“節儉”,其實是在拖累孩子,不出5年就有差距
勤儉節約是咱們的傳統美德,很多家長都很看重這一方面的教育,但如果家長對節儉的理解有些偏差,那麼反而會拖累孩子。
此前在網上看見一位網友發帖表示,自己特別喜歡買買買,有時候一模一樣的東西也會囤很多,尤其是在雙十一雙十二這樣的時候很難控制住自己的購物慾。
這位網友講述,自己家裡並不缺錢,但父母從小就教育自己能少花錢就少花錢,家裡條件不好等等。
於是自己花錢的時候就覺得特別對不起父母,每次向父母要錢都感覺很愧疚。
後來自己長大後才知道原來家裡條件挺好的,自己也能掙錢了,物慾就極度地膨脹了起來,上大學才2年就花了將近30萬在購物上。
如今自己已經意識到這樣的行為不好了,但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在評論區,很多網友也表示自己有相似的經歷,心裡十分痛苦,還去看了心理醫生。
家長教育孩子勤儉節約本身沒錯,但要注意方式,否則就是害了孩子。
尤其是現在經濟環境不同從前了,家長的節儉教育也要跟上時代,別讓孩子被錯誤的節儉思想束縛了一生。
這2種節儉思想太害人,很多家長都會做,孩子深受其害
總說家裡條件差
孩子之間本身就很喜歡比較,比如比較自家家長等,因此稍不注意,孩子之間就形成了攀比之風。
為了避免孩子過度攀比,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說“我們家裡條件差”,“咱家不比別人”這樣的話。
孩子並不知道家長這樣說是想讓自己節儉,他們會真的認為自己家裡條件不好,面對同學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在孩子面前過度小氣
每次帶孩子出門時,家長都擔心孩子亂拿東西,面對孩子要買新玩具和新衣服的請求,很多家長都會選擇拒絕。
即便是一些比較合理的開支,比如學校讓買的東西,有的家長也喜歡說孩子兩句,在孩子面前表現得過度小氣。
孩子向家長提出請求也是需要勇氣的,家長總是很小氣,孩子以後便更不敢提出這樣的要求了,也會自然而然地認為家裡經濟條件差,自己又給父母添了負擔。
孩子對於金錢的概念稍微差一些,確實需要家長的引導和教育。但家長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眼界和格局,因此,家長走入了這樣的“節儉誤區”,孩子的成長和性格都會被影響。
別讓你的節儉害了孩子,這3個影響,孩子很難擺脫
缺乏自信心
從小就被灌輸了“家裡條件差”和“不能亂花錢”思想的孩子在心裡早早地就種下了一顆自卑的“種子”,總覺得自己家裡和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要矮人一截。
比如有的網友表示,父母從小就告訴自己家裡很窮,以至於現在自己在麥當勞這樣的快餐店點餐時都會緊張,看見裝潢高檔的店鋪更是連進都不敢進。
形成補償心理
童年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長大以後我們所做的很多事其實都是在圓小時候的夢。
小時候在物質方面被壓抑得比較嚴重,長大以後就會形成補償心理,花再多的錢買再多的東西都覺得不夠。
此前就有一篇報道,一位女士家裡放滿了各種各樣的娃娃,幾乎已經有些放不下了,還是忍不住想買。
原來在她小時候很喜歡娃娃,但父母總認為這就是浪費錢,好不容易自己攢錢買了一個小娃娃卻還是要被父母指責。
於是長大以後她才會這麼痴狂,總想把小時候自己沒得到的東西加倍補償回來。
形成“窮人思維”
一些人明明不差錢,但總喜歡貪小便宜,為人處事也比較小氣苛刻,這樣的人其實就是形成了“窮人思維”。
貧窮對人最大的傷害或許不是物質上的貧乏,而是思想上的短視和貧瘠。
比如在鄉下即便孩子成績不錯,家長可能也不支援孩子上學,因為現在就去打工的話可以更快地掙錢,上幾年學卻還要花錢,純屬“賠錢的買賣”。
形成了這樣的思維後,孩子總是隻能看見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淺,也不願意為自己做投資,很容易錯過良機,落後於時代發展的步伐。
節儉的本意是在滿足各項開銷需求後不亂花錢,不放縱物慾,而不是像苦行僧一樣非要極力壓縮各項開支。
而且家庭條件的好與壞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很多時候橫向比較都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畢竟總有更有錢的家庭,只要自己的小家是越來越好的趨勢,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
大家是如何看待節儉和比較這個話題的呢?大家平時是如何教育孩子節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