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明: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陳曉明,1959年生,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在全國中文學科中,北大中文系是有其獨特價值的。它是開風氣、“常為新”的,很多學科的開創都是在北大中文系。1952年院系調整合並之後,北大中文系形成了語言、文學、文獻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學科建設是最為完備的。同時,北大始終在學科上探索前沿,不斷開闢新的領域。比如文藝學這個學科,就是畢達可夫在北大開講之後才有的,而比較文學這個學科是樂黛雲老師20世紀80年代到國外學習回來後開創的,王瑤先生等前輩奠定了現代文學學科的基礎,張鍾、洪子誠、謝冕、趙祖謨等先生逐步建立起了當代文學學科。所以,北大一直有一種學術風範。北大的“風範”是要有精氣神,有底氣,能標舉旗幟,能立得起來,能當仁不讓。

對於社會來說,中文學科是“無用之大用”。古人說“重器無鋒”,正是中文系的寫照,它是一種柔綿的力量。“不學詩,無以言”,因此,中文恰恰是國之大器。

那麼北大中文系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呢?這個問題一直有爭論。中文系當然應該培養引領未來學術發展方向的人,這也是北大的目標。但是在今天,除了要培養學術性的人才之外,我還想強調,中文系應該能夠培養會寫作的人。雖然當年的系主任楊晦先生說“中文系不培養作家”,但時代不同了。那個時代,北大中文系本科畢業就可以到其他大學去教書,直接上講臺,但今天不可能。今天的碩士、博士、博士後能不能上講臺都還是個問題。所以,今天的本科教育應該是更加通識的。學生能夠讀好一篇文章,寫好一篇文章,這兩個基本功,應該是今天中文系的學生要具備的能力。曹文軒老師說:“寫好一篇文章是一個人的美德。”我非常讚賞這句話。寫好一篇文章能夠看出一個人的本領,看出你的道德、你的見識、你的思想資源、你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是基本功。除了“妙手著文章”之外,也要能夠“鐵肩擔道義”。中國人對道義的理解往往標舉得很高,是一種人的品格,一種民族的精神。我覺得蔡元培老校長說的“思想自由,相容幷包”也是很好的概括。

時代在變化,百餘年的北大曆經了風霜,但北大始終會有一種精神,一直貫穿下去,一直沉在心底。“思想自由,相容幷包”,就是北大始終不變的精神。在北大,大家堅持獨立思考,同時允許別人發表不同的觀點,這是北大的包容。

關於這一點,我自己格外有體會。2016年,我透過民主測評當選了中文系主任。我沒有北大學緣背景,能夠擔任這一工作,反映了中文系老師的包容,也是大家對我的信任。我非常看重這份信任,覺得肩上的擔子很沉,想要把這個事情做好,做事情的過程中也特別注重相容幷包。在上任選舉的陳述中,我就表明了有關學科整合的理想。我希望中文系老師既能夠保持個人的獨立風格,又能夠交叉融合,互相溝通。1995年到1998年,我曾在歐洲的大學訪學,深感國外大學人文學科之間溝通兼顧與跨學科跨領域的重要性。我想打破我們國內的學科壁壘,因此做了三個平臺:中國古典學平臺、語言與人類複雜系統研究平臺、現代思想與文學研究平臺。郝平校長、王博副校長對此也都特別支援。去年4月的平臺成立大會上,我們邀請了全國幾十個文學院院長、中文系主任到場,大家都很震動,都認為這是中文,或者說新文科今後發展的一種可學習、可借鑑的經驗。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0日 13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42 字。

轉載請註明: 陳曉明: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