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曾經備受歐洲殖民勢力統治的非洲地區,終於迎來了獨立的機會。在50~60年代的一波解放浪潮中,非洲湧現出眾多獨立的國家與政權,擺脫了歐洲人的殖民統治。不過,其中的部分國家,雖然在政權層面實現了“去殖民化”,卻沒有在經濟方面實現“去殖民化”,結果導致其經濟難以取得實質性發展。其中有一國,曾經非常繁榮,可以媲美同時期的韓國,但由於其沒有徹底脫離與西方的經濟附庸關係,導致如今卻輝煌不再。
這個國家就是象牙海岸。象牙海岸地處非洲西部的幾內亞灣沿岸,又名“象牙海岸”。象牙海岸原是法國殖民地,其作為獨立國家的歷史,也要從二戰結束後算起。1946年,象牙海岸是法國的海外領地,1957年根據法國海外領地“根本法”,成為“半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7日宣佈獨立,1961年4月脫離法蘭西共同體,成為了獨立的主權國家。建國後,象牙海岸在鐵腕人物博瓦尼的領導下,大力推進建設,整個國家一度十分繁榮。
一,往日的“非洲櫥窗”
60年代,是象牙海岸經濟發展的起步點。象牙海岸的路子,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不進行過激的改革,順其自然;二是結合自身的地理條件,因地制宜;三是維持同西方國家的聯絡,吸納資金技術。早期,象牙海岸國內治安穩定,故而其經濟發展迅速。到70年代時期,象牙海岸已經成為西非最富裕的國家。當時的象牙海岸,國內一派欣欣向榮的圖景,同周邊的窮國形成鮮明的對比,堪稱“非洲的櫥窗”。
二,曾經繁榮程度媲美韓國
我們都知道,70年代時,世界上許多新興國家都在進步。在當時的亞洲地區,以韓國為首的“亞洲四小龍”,就是經濟騰飛的代表。而當時的象牙海岸,也在眾多經濟資料上,和韓國不分伯仲。例如在1965~1980年間,象牙海岸的GDP一直保持著近7%的增長率,增長速度相當之快。而縱觀兩國70年時期的人均GDP對比,我們也可以看出它們大致處於同一水平(從紙面資料上看)。當時的許多人,都對象牙海岸的未來持樂觀態度。
三,和前宗主國保持“特殊關係”
然而,象牙海岸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就,也離不開西方國家的支援與援助。象牙海岸和西方多個國家保持密切聯絡,尤其是其前宗主國——法國。曾幾何時,法國是象牙海岸最大的援助國和貿易國,同時還在阿比讓設有軍事基地。60~70年代,法、科兩國簽署了一攬子合作協議,維持著“特殊關係”。除法國外,象牙海岸也同其他西方國家保持種種聯絡。受西方反左思潮的影響,象牙海岸曾在1971年聯大上給中國投了反對票。
四,“去殖民化”不徹底,豈能長久繁榮?
象牙海岸受西方國家的影響,可以從其資本構成中看出:70年代時期,象牙海岸大部分工業資本由法國和美國企業控制(例如電力、機器行業有83.7%的資本為美國把持),71%的企業高階職員也是由西方人擔任。這樣以來,象牙海岸未能完全擺脫對西方國家的依附,“去殖民化”並不徹底,其繁榮自然難以維持長久。80年代後期,象牙海岸受各種負面因素困擾(自然災害,族群問題、西方資本轉移等),經濟狀況逐漸惡化,最終日漸走向貧困。
90年代之後,象牙海岸局勢日漸動盪,屢次爆發內戰,經濟建設遭遇挫折。如今的象牙海岸,經濟水平還不如越南,退步相當嚴重。所以說,建立在附庸外國基礎上的繁榮,最終只會是曇花一現。只有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國民經濟體系,方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