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皖南事變後重建的新四軍序列

由 都超英 釋出於 經典

皖南事變後,蔣介石取消了新四軍編制,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釋出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命令以華中總指揮部為基礎,重建新四軍軍部。1941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重建新四軍,由隴海路以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部隊改編,全軍七個主力師,共9萬人.

新四軍軍部代軍長 陳毅政委 劉少奇副軍長 張雲逸參謀長 賴傳珠政治部主任 鄧子恢

第一師(由原蘇北指揮部所轄部隊和第一支隊、第二支隊一部分合並改編,轄三個旅和十一個獨立團,1941年4月,師部兼蘇中軍區機關,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軍分割槽和聯抗司令部、抗大九分校等地方組織,1942年主力部隊地方化,各旅只保留一個主力團,其餘和地方武裝組建了12個獨立團和3個海防團,1942年10月,和第六師領導機關合並粟裕任指揮兼政委)師長 粟裕、葉飛(1944年12月任)政委 劉炎、譚震林(1942年3月任)副師長 葉飛(1942年11月任)參謀長 張震東(1942年11月任)政治部主任 鍾期光第一旅(由第一縱隊改編,轄三個團和特務營,1942年主力部隊地方化,保留第一團,兼第三軍分割槽,1944年12月,轄第一團、特務團、江高獨立團,後改為一師教導旅,又改為蘇浙軍區第4縱隊)旅長 葉飛政委 葉飛副旅長 張藩(1941年11月任)參謀長 張藩政治部主任 吉洛(即姬鵬飛)第一團(1942年抽出一個營加強地方武裝,與第二團合併仍稱第一團)第二團(1942年與第一團合併,稱第一團,番號取消)第三團(1942年與泰東警衛團合併,稱泰東警衛團,番號取消)第二旅(由第二縱隊改編,轄三個團和特務營,兼第二軍分割槽,1943年,南下與第16旅合併,番號撤銷,稱第16旅)旅長 王必成政委 劉培善副旅長 段煥競參謀長 杜屏政治部主任 陳時夫第四團(1942年與第五團、特務營合併,仍稱第四團)第五團(1942年與第四團合併,番號撤銷)第六團(1942年抽出一個營改稱特務營,其餘與地方武裝合編為臺北獨立團、興化獨立團)第三旅(由第三縱隊改編,轄三個團和特務營,兼第四軍分割槽,1942年主力部隊地方化,保留第七團,1944年轄第七團、第一特務團、第四特務團,後改稱蘇浙軍區第3縱隊)旅長 陶勇政委 劉先勝參謀長 張震東政治部主任 盧勝第七團(1942年抽出一個營充實地方武裝,其餘與第八團2個營、特務營合編為第七團)第八團(1942年抽出1個營充實地方武裝,其餘2個營併入第七團,番號撤銷)第九團(1942年,充實地方武裝,番號撤銷)聯抗司令部(統戰性質,轄四個大隊,1944年10月取消)司令員 黃逸峰(以國民黨戰地指導委員會委員身份出任)副司令員 李俊民副司令員 周至堃參謀長 周至堃政治部主任 張孤梅抗大九分校(轄3個大隊1箇中隊和1個直屬黨訓隊,1200人,1944年5月轉為蘇中公學)校長 粟裕政委 粟裕副校長 劉季平(1943年2月任)教育長 張日清、杜屏參謀長 廖昌金(1943年2月任)政治部主任 謝雲暉、張崇文政治部副主任 劉亞奇、姚耐12個地方獨立團,3個海防團。

第二師(由改編後第四支隊、第五支隊、江北游擊隊和軍部特務營改編,轄第四、第五、第六旅、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淮南行政公署成立後,方毅任行署主任)師長 張雲逸(兼)政委 鄭位三副師長 羅炳輝參謀長 周駿民政治部主任 郭述申(未到任)政治部副主任 張勁夫四三年成立淮南軍區後師長     羅炳輝政委     譚震林參謀長    劉振紀副參謀長   詹化雨政治部主任  蕭望東政治部副主任 餘立金第四旅(由第四支隊改編,轄三個團,1943年9月兼津浦路東軍分割槽,1945年10月編入津浦前線野戰軍第二縱隊,仍稱第4旅)旅長     梁從學、朱紹清政委 王整合、張勁夫、陳光、高志榮副旅長 吳世安參謀長 詹化雨、黃序周、秦賢安政治部主任 王整合(兼)、李世炎、徐海珊第十團第十一團(1942年第十二團部分人員編入)第十二團(1942年撤銷,所屬人員分別編入第十一團和五旅第十四團、六旅第十七團、1945年恢復番號)第五旅(由第五支隊改編,轄三個團,1943年2月兼津浦路東軍分割槽,9月改兼路西軍分割槽,1945年10月北上魯南,編入第二縱隊,仍稱第五旅)旅長     成鈞政委     趙啟民副旅長 詹化雨、張翼翔副政委 黃岩(1943年9月任)參謀長    張元壽政治部主任  侯政、汪少川、鄧少東第十三團第十四團第十五團(1942年所屬第1、第3營分別編入第十三團、第十四團,第2營和第六旅第十七團和併為第十五團)第六旅(由江北游擊隊和軍部特務營改編,轄三個團,1943年2月兼津浦路西軍分割槽,1943年9月建制撤銷,1944年12月重建)旅長     譚希林、陳慶先政委     譚希林、黃岩副旅長 張翼翔、李國厚副政委 劉額標參謀長    朱紹清、饒守坤政治部主任  徐祥亨、汪少川第十六團第十七團(1942年番號撤銷,與五旅第十五團第2營合併,改為五旅第十五團)第十八團(1942年底,調歸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指揮)重建第六旅(1944年12月恢復第六旅建制,兼津浦路西軍分割槽,轄第十七團、第十八團、淮西獨立團和地方武裝)旅長     陳慶先政委     黃岩副旅長 李國厚副政委 劉額標參謀長    饒守坤政治部主任  汪少川第十七團第十八團

淮西獨立團巢北支隊定合支隊定鳳懷總隊定遠總隊定鳳嘉總隊滁縣總隊全椒總隊淮南獨立旅(1945年8月,由路東部隊組建)旅長     羅佔雲政委     李世炎參謀長    譚知耕政治部主任  王敬群津浦路路西聯防司令部司令     鄭抱真政委     譚光廷副司令員   陳慶先參謀長    李國厚獨立一團獨立二團獨立五團

津浦路路東聯防司令部獨立三團獨立四團

第三師(由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而成,轄三個旅、鹽阜軍分割槽、淮海軍區、皖東北保安司令部)師長 黃克誠政委 黃克誠參謀長 彭雄政治部主任 吳法憲第七旅(1941年由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編成,轄三個團,1944年9月歸第四師指揮,1945年9月,恢復三個團建制,11月開赴東北,編入東北民主自治軍)旅長 彭明治政委 朱滌新、郭成柱(代)副旅長 田維揚、胡炳雲參謀長 黃煒華政治部主任 郭成柱第十九團第二十團第二十一團(1943年,分散編入淮海軍分割槽第四支隊、鹽東、鹽城、建陽總隊等地方武裝)第八旅(1941年2月,由八路軍第五縱隊第2支隊編成,轄三個團,兼蘇北軍區鹽阜軍分割槽,1945年8月,開赴東北,編入東北民主自治軍)旅長 田守堯(犧牲)、張愛萍(兼)、張天雲政委 吳信泉、李雪三、張愛萍(兼)、李雪三副旅長 常玉清參謀長 常玉清(兼)、胡繼成政治部主任 李雪三、陳志方第二十二團第二十三團(1945年9月,留在山東作戰,鹽阜軍分割槽射陽警衛團變為第二十三團)第二十四團(1942年4月,分散編入射陽、阜寧、漣東大隊)第九旅(1941年2月,由八路軍第五縱隊第3支隊編成,轄3個團,9月調歸四師建制,兼淮北軍區第一軍分割槽,1945年10月北上山東,改編為津浦前線野戰軍第2縱隊第九旅)旅長 張愛萍、韋國清、滕海清政委 韋國清、康志強副旅長 張震球(1942年任)參謀長 楊志雄、劉清明政治部主任 張震球、張震環

鹽阜軍分割槽司令員 洪學智

淮海軍區司令員 覃建政委 金明

皖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 常玉清獨立旅(由淮海第二、三支隊組成,後歸第七師指揮)

第四師(由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成,轄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二旅、蕭縣獨立旅)師長 彭雪楓(彭雪楓犧牲後,張愛萍任師長)政委 彭雪楓(鄧子恢)副師長 韋國清(彭雪楓犧牲後)參謀長 張震政治部主任 蕭望東(吳芝圃代)第十旅(1941年2月,由八路軍第四縱隊第四旅改編而成,轄第二十八團、第二十九團,1941年9月,與第三師第九旅對換建制,兼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割槽,1945年9月28日後改轄第28、第29、第30團,11月北上東北,改編為東北民主自治軍)旅長 劉震、鍾偉政委 康志強(金明)、王鳳梧參謀長 沈啟賢政治部主任 高農斧第二十八團(1942年,第1營、第3營併入第二十九團,第二營充實到淮海獨立團、濱海大隊和沭河大隊)第二十九團(1942年11月,和第七旅第二團與地方武裝整編為第1、2、3、4四個支隊,1945年4月,2、3支隊合編成第三師獨立旅,1、4支隊改編成新1、新2團)第三十團(第十一旅第三十三團調入)第十一旅 (1941年2月,由八路軍第四縱隊第五旅改稱,轄三個團,兼淮北軍區第2軍分割槽,1945年11月編入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旅長 滕海清政委 孔石泉副旅長 張太生政治部主任 黎同新第三十一團(1941年6月,第十二旅第三十五團一部分編入)第三十二團(1941年6月,第十二旅第三十五團一部分編入)第三十三團(1941年6月,調歸第十旅建制)旅獨立團(1944年1月,淮北軍區第2軍分割槽獨立團第二、第三營和隴海大隊合併而成)第十二旅(1941年2月,由八路軍第四縱隊第六旅改稱,轄2個團和蕭縣獨立旅,1941年5月撤銷,所屬34、35團歸師部指揮)旅長 譚友林、饒子鍵政委 賴毅副旅長 黃思沛參謀長 黃思沛(兼)政治部主任 劉作孚蕭縣獨立旅旅長 鍾漢民政委 李中道第三十四團第三十五團

重建第十二旅(1945年8月重建,轄三個團,11月,第三十四、三十六團編入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第三十五團開往路西擴大成獨立旅)旅長 饒子鍵政委 張太生參謀長 張登先政治部主任 王學武第三十四團第三十五團(由宿東遊擊隊改編)第三十六團(由蕭縣、銅山獨立團合併而成)

第五師(由豫鄂挺進縱隊改編,轄第十三旅、第十四旅、第十五旅、特務旅、第一、第二、第三遊擊縱隊)師長 李先念政委 李先念(朱理治)參謀長 劉少卿政治部主任 任質斌第十三旅(由鄂豫挺進縱隊第一支隊改編,轄三個團,1945年10月,編入中原軍區第二縱第十三旅)旅長 周志堅、周志剛政委 方正平副旅長 肖遠久、黃林政治部主任 慄在山第三十七團(由第一支隊第二團改稱)第三十八團(由第一支隊第三團改稱)第三十九團(由挺進縱隊第五團改稱)第十四旅(由挺進縱隊一部改編而成,轄三個團,1942年4月番號撤銷,所屬部隊歸第五軍區指揮,1945年10月,分別被編入中原軍區第二縱隊第十四旅、鄂東軍區獨立第二旅)旅長 羅厚福、吳林煥政委 張體學副旅長 吳林煥政治部主任 夏農苔第四十團(由平漢支隊第一團改稱,1941年11月,編入第五師特務旅第一團,廣濟獨立團改稱第四十團)第四十一團(由黃岡地方武裝改編)第四十二團(由挺進縱隊第九團改稱)第十五旅(1941年4月,由鄂豫挺進縱隊一部改編,轄3個團,1942年4月成立第三軍分割槽,番號撤銷,1943年9月,重建第十五旅)旅長 王海山、楊經曲副旅長 王海山(楊經曲任旅長後改任)政委 周志剛副旅長 朱立文參謀長 張文津政治部主任 張執一第四十三團(由額與挺進縱隊第六團改稱,後隸屬第三軍分割槽)第四十四團(由額與挺進縱隊第十團改稱,後隸屬第三軍分割槽)第四十五團(由額與挺進縱隊第八團改稱,後隸屬第三軍分割槽)重建第十五旅(1943年9月,重建第十五旅,後又併入第三軍分割槽)旅長 吳林煥政委 方正平第三十九團第四十四團第四十五團特務旅(1941年11月,由第十五旅第四十四團和第三遊擊縱隊一部改編,1942年4月特務旅撤銷)旅長 羅厚福政委 何耀榜第一團第三團

第一遊擊縱隊司令員 楊經曲政委 張執一第二遊擊縱隊司令 黃林政委 黃林第三遊擊縱隊司令 何耀榜政委 何耀榜第六師(第三支隊和第二支隊一部分改編,轄第十六旅、第十八旅、江南東路保安司令部、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後師領導機關與第一師實行內部合併,歸粟裕指揮)師長 譚震林政委 譚震林參謀長 羅忠毅政治部主任第十六旅A(由新四軍第二支隊一部分改編,轄3個團,1943年1月與第二旅合併仍稱第十六旅)旅長 羅忠毅(兼)、黃玉林(代)、譚震林(兼)、鍾國楚政委 廖海濤、鍾國楚、江渭清政治部主任 鍾國楚(兼)第十六旅B(1943年1月,第二旅併入第十六旅,1945年1月,改稱蘇浙軍區第一縱隊)旅長 王必成政委 江渭清副旅長 鍾國楚參謀長 張開荊政治部主任 魏天祿副參謀長 陳鐵軍第四十六團第四十七團第四十八團第十八旅(1941年2月,由新四軍第三支隊改編,轄三個團,1941年11月,改屬第一師,兼蘇中軍區第一軍分割槽,1945年6月,改為蘇中軍區教導第二旅)旅長 江渭清、溫玉成、劉先勝、劉飛政委 溫玉成、韋一平、陳時飛參謀長 光夏政治部主任 張英、劉文學第五十一團(1942年4月,第五十三團番號撤銷後,劃歸第十八旅建制)第五十二團(1941年5月抽出一個營編入第五十一團,9月,五十三團第一營補入)第五十三團(1941年9月,番號撤銷,第1、2營分別編入第五十二團、第五十四團)第五十四團(1941年9月,五十三團第2營補入,後調出二個營給五十二團,其餘部隊和高寶地方武裝合併成立高寶獨立團)

江都警衛團(1942年10月,以五十二團一個營和原江都警衛團合併而成)

江南東路保安司令部司令 何克希政委 吳仲超

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 韋永義第七師(由重建的第三支隊改編,開始只有四個團和一個教導大隊,後整編成三個旅)師長 張鼎臣(未到任)、譚西林(代)政委 曾希聖參謀長 李志高政治部主任 何偉第十九旅(1841年4月成立,轄三個團,1942年4月,番號撤銷,所轄三個團編入第七師含和、沿江、皖南支隊,1945年6月,番號恢復,仍轄第五十五團、第五十六團、第五十七團,9月編入津浦前線野戰軍第七師第十九旅)旅長 孫仲德政委 曾希聖(兼)參謀長 林維先政治部主任 何偉(兼)第五十五團(1943年2月,編入沿江支隊)第五十六團(1943年2月,編入含和支隊)第五十七團(1941年9月成立,1943年2月,編入皖南支隊)第二十旅(1945年10月,由第七師皖南支隊擴編組建,轄三個團,12月北上魯南,改稱津浦前線野戰軍第七師第二十旅,後與第二十一旅合併,改編為中原野戰軍第六師第十七旅)旅長 梁金華政委 黃耀南參謀長 周紹昆、李相庭政治部主任 高立中第五十八團第五十九團第六十團第二十一旅(1945年10月,由含和支隊和沿江支隊一部合併改編而成,轄三個團,12月北上魯南,改稱津浦野戰軍第七師第二十一旅,10月與第二十旅合編)旅長 馬長炎政委 黃先副旅長 傅紹甫副政委 何志遠參謀長 陳仁洪政治部主任 楊漢林第六十一團第六十二團第六十三團獨立旅(1941年2月,由八路軍第115師第五旅改編,轄三個團,1942年北上山東,改編為八路軍115師教導旅第五旅)旅長 梁興初政委 羅華生副旅長 吳世安參謀長 李梓(榨)斌政治部主任 劉興元第一團(由八路軍第十三團改稱)團長 胡大榮政委 覃士冕第二團(由八路軍第十四團改稱)團長 江曼元政委 葉紹賢第三團(由淮海地區淮河大隊改編)團長 吳覺、吳德政政委 晏成山、袁功庭

含和支隊(1943年2月成立,由第五十五團、五十六團和含和獨立團合併組建,轄五個大隊)司令員 孫仲德政委 孫仲德(兼)、黃火星、張銍秀沿江支隊(1943年2月成立,由第五十五團和皖中地方武裝合併組建,轄五個大隊)司令員 林維先政委 林維先(兼)皖南支隊(1043年2月成立,由第五十七團、繁昌、銅陵等地方武裝合併組建,轄五個大隊)司令員 梁金華政委 黃耀南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1940年11月,由新四軍蘇北軍政學校和八路軍五縱隊教導隊合併組建,轄六個大隊,2000人)校長 陳毅(兼)政委 陳毅(兼)副校長 賴傳珠(兼)副校長 馮定副校長 洪學智政治部主任 餘立金教育長 謝祥生特務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