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970年,女知青吳獻忠拒絕清華北大,選擇紮根農村,後來過得如何

由 巫馬言 釋出於 經典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努力和判斷的方向。——愛因斯坦

理想是人生的奮鬥目的,一個有理想的人會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將自己的理想變為現實,一個沒有理想的人註定碌碌無為。一個人的理想不是固定不變的,很多人的理想可能會隨著時間的遷移而改變。等到我們長大,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小時候的理想。理想是一個人前進的方向,對於很多學子來說,他們最大的理想大多是在寒窗苦讀之後考考入名校。在國內眾多高校之中,最讓人嚮往的無疑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無數人為了進入這兩所大學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上世紀卻有人拒絕了清華和北大選反而擇紮根農村,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個拒上清華北大的人叫吳獻忠,她出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之中。在那個年代,工人的工資還算不錯,所以吳獻忠的生活還算不錯。她是家中的獨生女,從小就被父母嬌養長大。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很有可能會被寵壞,不過吳獻忠卻不是這樣。她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所以在吳獻忠還小的時候就被送到學校進行學習。


在學習的閒暇之餘,她發現自己對藝術和表演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此她還學習了舞蹈表演藝術。那個年代的經濟水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有不少貧困地區急需一些建設人才。面對這種情況,吳獻忠重新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她想要過國家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她其實是一個有決斷力和有執行力,並且能吃苦的女生。如果只看外表,很多人都想不到這樣一個看起來較弱的女生,最後竟然為了自己的理想下鄉搞建設。

在確立了自己的理想後,她對於自己的學習非常認真,經常在班級上取得好名次。吳獻忠還是一個有毅力的女生,無論是颳風還是下雨,吳獻忠總會準時地完成自己的功課作業,從來不拖拉。她沒有浪費自己的青春,她的青春是在拼搏和追尋夢想中度過的。一些人認為,成績很好的人都是書呆子。但吳獻忠卻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生,到了新的環境之後她總是和新認識的人很快打成一片。

在1968年,青少年們被號召下鄉為廣大的農村地區發展作出貢獻。當時很多城市的小孩都不想下鄉。他們覺得鄉下的環境簡陋苦悶,不想農村吃那個苦。但是吳獻忠的態度和這些人卻恰恰相反,她渴求下鄉,因為她認為自己在下鄉之後可以實現自己建設祖國的理想。當時吳獻忠還在讀中學,但是年紀小並沒有影響她下鄉的決心。


她還是給相關負責人遞交了下鄉的申請書,後來吳獻忠被分配到了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太和公社。一開始吳獻忠有些不習慣,她從小就在父母的寵愛中長大,沒有在如此艱苦的環境生活過。但是吳獻忠並沒有感到害怕,相反,她燃起了熊熊的鬥志,並且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可以把農村建設得更美好。

吳獻忠她並不會做農活,但是到了鄉下,這些都是下鄉青年必備的生活技能。為此吳獻忠開始學習,她開始像鄉下的農村婦女一樣下田務農,種植小麥。在不斷地學習和實驗中,吳獻忠越來越適應農村的生活方式。1970年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紛紛來到生產隊招收學生。吳獻忠因為在農村表現出色,被隊友推舉了出來。大家都希望吳獻忠能把握好機會,去到大城市進行學習。但是吳獻忠拒絕了清華北大的邀請,因為從決定來農村的那一刻起,她就告訴自己必須要一輩子紮根農村,為農村的建設作出貢獻。


女知青吳獻忠拒絕清華北大,放棄了人生中一條明媚的前途,選擇為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的事蹟,被大眾廣為傳唱和熟知。因此她被推選成了模範代表,開始在各地進行演講。這件事本來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但吳獻忠在演講中發表了一些不適當言論需被關三年。

她從高高的雲端掉落到了塵埃裡,她的很多親人都不能接受這個事情。她的父親因為過度憂傷而離開了人世,她的母親也因為她的事情而哭瞎了雙眼,吳獻忠的生活充滿了黑暗。不過上帝還是公平的,吳獻忠的名譽被恢復,她被放出了監獄。吳獻忠得到了一份工作,她在這個職位呆了一段時間,冷靜思考後她決定開始從商。人們也很想要知道,女知青吳獻忠,後來過得如何?


在1998年,吳獻忠開辦了一家公司。她的公司主要經營著食品小吃,在吳獻忠的努力經營下,公司逐漸步上正軌。從女知青到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吳獻忠實現了自己人生的重大跨越。吳獻忠還時常面帶笑容地回憶起自己當知青的那些快樂時光,她早已有了笑對生活中一切情況的勇氣。

吳獻忠的事蹟告訴我們,人的一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它能給你無限的勇氣。擁有理想併為之奮鬥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在為自己的理想拼搏的過程中,人們能感受到奮鬥的幸福。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