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摘要:戰爭同樣也是舞臺,是各路將領大顯身手的年代,自然名將輩出,僅納粹德國就有二十多位元帥,在這些元帥中,到底誰最牛最能打?
戰爭同樣也是舞臺,是各路將領大顯身手的年代,自然名將輩出,僅納粹德國就有二十多位元帥,在這些元帥中,到底誰最牛最能打?
從1933年納粹上臺,到1945年第三帝國覆滅,短短十二年間,納粹德國總共晉升了二十七名元帥,其中帝國元帥一名(戈林),陸軍元帥十九名,海軍元帥二名,空軍元帥五名。
今天主要討論陸軍元帥,在十九名陸軍元帥中,除了維爾納·馮·布洛姆貝格一人是在戰爭爆發前的1936年晉升元帥的,其餘十八位元帥都在二戰開始後晉升的,也就是說,這十八位元帥很大程度都是因為戰功而得到了元帥的權杖。
這十八位元帥自然都是在戰場上建立了累累戰功,確立了地位的,誰在這十八位元帥裡最牛最能打?
要說德國的陸軍元帥,“沙漠之狐”隆美爾肯定是名氣最響的。他率領德國非洲軍團在北非面對優勢的盟軍,戰術靈活多變,多次以弱勝強,最終是在盟軍絕對海空優勢、後勤補給優勢以及情報優勢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遭到失利,但他的軍事才華已經熠熠生輝。
不過,北非只是德國的一個次要方向,對於資源匱乏的德國來說,應該將優先的資源儘量集中在主要方向,原本給隆美爾指揮的部隊也不多,由於他在北非過於主動,雖然取得了不少勝利,但在客觀上卻分散、消耗了德國寶貴的資源。說明隆美爾缺乏戰略思維,只看到自己所在的北非一隅,而不是全域性。所以有人說隆美爾只是一個戰術上優秀的將才,而不是戰略上有全域性眼光的帥才。
而且隆美爾兩次在最關鍵的時刻,一次北非,一次諾曼底,盟軍發起總攻的時候,都不在指揮崗位上!一次是回國治療,一次是回國給夫人過生日。如果偶然一次還可以說是巧合,但兩次,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隆美爾的戰略判斷確實有欠缺。所以,不少人認為,隆美爾最多就是一個出色的師長或軍長,給他晉升元帥,一方面是出於宣傳的需要,要營造一個以弱勝強而且還是戰無不勝的“軍神”形象,另一方面他不是軍人世家出身,嚴格來說不是傳統的普魯士軍官團,所以希特勒也希望提拔他來制衡傳統的普魯士軍官團。
不過,作為最早和美英盟軍交手的德軍將領,他對於美英盟軍強大的海空力量是有著最直接最深切的體會,所以在擔任防守“大西洋壁壘”的B集團軍群總司令時,他就主張裝甲部隊應該配置在縱深,至少是在盟軍海軍艦炮射程之外。但是當時德軍高層的絕大部分將領都沒有和美英盟軍作戰的經驗,對美英盟軍的海空優勢到底有多厲害,沒有感性認識,還是用在東線和蘇軍作戰的經驗來考慮,所以隆美爾的建議沒有被採納,這也成了德軍在諾曼底失敗的原因之一。
曼施坦因的知名度也很高,他是和隆美爾、古德里安並稱二戰德軍三大名將。說到二戰時的德國陸軍,就一樣會提到閃擊戰,而閃擊戰正是曼施坦因最擅長的。在法國,在蘇聯,他率領部隊將閃擊戰發揮到了極致。但是從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之後,他頭上的勝利光環就似乎黯然褪色,很少再有令人咋舌的輝煌戰績了。
而戰後他的回憶錄,更是將所有的責任、失誤都推到了別人頭上,成了甩鍋俠的典型代表,也因此收穫了很多鄙視。
如果讓小編來說,這十八位元帥裡誰最牛誰最能打?當然是——莫德爾。
奧托·莫里茨·瓦爾特·莫德爾,1944年3月1日才晉升陸軍元帥,是十八位元帥裡最後第二個得到元帥權杖的。他的戰功主要是在戰爭後期,而且是後期的東線戰場上取得的。1944年以後,德軍在東線的局勢就已經很嚴峻了,戰場主動權已經完全喪失,基本上處在節節敗退的境地,所以,莫德爾更多的是在劣勢情況下,竭力組織防禦,穩定戰局,想想就可以知道這個任務有多艱鉅。莫德爾憑藉一系列的戰役指揮,贏得了“防禦大師”和“救火隊長”的讚譽,能在蘇軍鋼鐵洪流一般的衝擊下,得到這樣的綽號,絕非易事。名副其實的挽狂瀾於既倒,所以從這一點來說,莫德爾被稱為德軍最優秀的將領,或者更準確說,是戰爭後期德軍最優秀的將領,是名至實歸的。
在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莫德爾還只是第4軍參謀長,1940年4月才剛剛晉升少將,躋身將軍之列。但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戰爭成了他施展身手的舞臺,此後一發不可收拾。
在1941年6月22日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中,莫德爾出任第3裝甲師師長,隸屬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叢集下的第24裝甲軍。這一戰,第3裝甲師作為第2裝甲叢集的開路先鋒,一路狂飆突進,勢如破竹,到7月4日,僅僅用了十天時間就從蘇聯邊境打到了第聶伯河,莫德爾也因為這一顯赫的戰功獲得了騎士鐵十字勳章。
中路德軍在攻佔斯摩稜斯克後,希特勒下令改變進攻方向,古德里安的裝甲叢集揮師向南進入烏克蘭。第3裝甲師再次作為南下作戰的尖刀,又是十天時間長驅直入275公里,在羅克費特沙與南方集團軍的第16裝甲師會師,形成了對基輔地區蘇軍的合圍。
莫德爾正式憑藉在“巴巴羅薩”行動的出色表現,晉升中將。很多人都知道莫德爾是以打防禦戰而著稱的,這顯然是不全面的。在“巴巴羅薩”行動中,莫德爾的進攻戰同樣可圈可點,他指揮的裝甲部隊突進速度之迅速,連最擅長閃擊戰的古德里安都讚賞不已。
1941年9月,莫德爾升任萊因哈特的第3裝甲叢集麾下的第41裝甲軍軍長,受命率部參加進攻蘇聯首都莫斯科的“颱風”行動。在他的指揮下,41裝甲軍的進展十分迅猛。12月5日,第41裝甲軍的第6裝甲師就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距離克里姆林宮只有35公里。這也是整個戰爭期間,德軍打到距離莫斯科最近的地方了。
此後隨著俄羅斯嚴寒的冬季降臨,德軍的補給線拉長,德軍的進攻到了強弩之末的地步,而蘇軍則調集了大量生力軍展開反攻,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開戰以來的首次敗績。而蘇軍反攻的重點就是莫德爾所在的第3裝甲叢集,精疲力盡糧彈不濟的德軍在蘇軍的強大攻勢下,一直敗退到至拉馬河才重新站穩了腳跟。在這一路的敗退中,莫德爾幾乎是以粗暴的領導作風將部隊帶出了困境。有幾次,他就是在路口親自揮舞著手槍,指揮交通,保證了撤退秩序,正是在他的強力領導下,41裝甲軍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始終保持了有序撤退,而沒有演變成災難性的潰退。
就在這場撤退中,莫德爾憑藉卓越的軍事素養,敏銳發現蘇軍在進攻時多兵種協同能力欠佳,而且戰術呆板,往往對德軍重點防守地段進行強攻,而不是在一條連續的戰線上進行全面進攻或者進攻德軍防禦相對薄弱的地段。此外,蘇軍的後勤供應能力也不足以支援機動作戰。所以,即使對德軍形成包圍,也並不就是意味著危機。針對蘇軍的這些缺陷,莫德爾會組織一些由裝甲兵、步兵、炮兵、工兵等多兵種混編而成的合成戰鬥群擔負突破任務,尤其是儘量發揮德軍在炮火上的優勢,掩護戰鬥群的作戰行動,為主力在蘇軍戰線上開啟缺口。莫德爾的這一戰術屢屢奏效,這也成了今後戰爭中,莫德爾一再提倡的戰術。
1942年1月,莫德爾升任第9集團軍司令,當時第9集團軍負責防禦熱勒夫—瑟切夫卡—維亞濟馬一線的突出部。
從1942年1月到1943年3月,面對蘇軍潮水般地一輪又一輪的攻勢,第9集團軍在熱勒夫—瑟切夫卡—維亞濟馬一線的防禦始終相當穩固。在這段時間裡,蘇軍僅投入兵力在五十萬以上的大規模進攻就有四次,最大規模的一次蘇軍投入了一百四十萬部隊,但都被莫德爾指揮的第9集團軍擊退,而第9集團軍的總兵力從來都沒有超過二十萬人!其中代號“火星”行動,是由蘇軍在整個二戰期間有著“軍神”之稱的朱可夫元帥親自指揮的,一樣以失利告終。這這也是朱可夫戎馬一生中所遇到最大的失敗。
對手的能力才是最好的試金石,能夠擊敗朱可夫,莫德爾的水準如何就不用多說了。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莫德爾的防禦作戰主要是基於以下的原則:
第一,確保情報準確而且及時。根據前線偵察獲得的一手情報來制定戰術,而不是根據上級的命令。
第二,組織連續不間斷的防線。在戰線前方佈置警戒部隊,負責發出預警,以及遲滯蘇軍進攻,主力則佈置在戰線主要地段。
第三,將裝甲部隊化整為零。進攻時需要將裝甲部隊集中成攻擊的矛頭,而防禦時則正相反,將裝甲部隊分散配屬給步兵,作為直接支援步兵進行防禦作戰的支撐,以提高防禦的穩固性。
第四,集中使用火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軍通常是將火炮分散使用,這使得戰線上任何一點都不能在火力上取得優勢。莫德爾則是將火炮集中起來,重點支援重點地段的部隊。具體是將火炮集中交給師或是軍的指揮官指揮,必要時甚至可以將全師、全軍的隊屬炮火全部支援某一個步兵營,從而確保在火力上的優勢。
第五,組織多層次防線。希特勒是嚴禁組織多層防線,他認為這樣做會使士兵失去堅定作戰的決心,一有風吹早動就會向後一道防線撤退,莫德爾不理會這種不利於作戰的命令而是堅持組織建立多層次的防線。
正是將這些戰術原則靈活運用,莫德爾指揮第9集團軍在熱澤夫突出部進行了極為成功的防禦,由此贏得了“防禦大師”的讚譽。
943年3月,第9集團軍為節約兵力,縮短防線,主動從熱澤夫突出部撤離。在面對兩翼都有蘇軍重兵的不利局面下,組織撤退絕對是非常艱難的,稍有不慎就會遭到蘇軍的追擊、夾擊,從而陷入全軍覆沒的險境。但莫德爾指揮撤退,同樣相當完美,只付出了很小的傷亡,就成功撤出了30萬人、100輛坦克和400門火炮。
懂行的人都知道,組織這樣的撤退行動,才是最能看出指揮能力的,而莫德爾顯然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因為在熱澤夫突出部的防禦和撤退中表現非凡,莫德爾獲得了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
在1943年夏季的庫爾斯克戰役,莫德爾從一開始就是持反對意見,不出意料,德軍遭到了失敗,並就此徹底喪失了在東線戰場的主動權。儘管德軍遭到了失敗,但莫德爾指揮的第9集團軍卻沒有被德軍優勢兵力殲滅,還給了蘇軍造成了很大損失。庫爾斯克戰役後,希特勒免除了一大批前線軍官的職務,莫德爾也在9月底被免去了第9集團軍司令的職務。但並不代表希特勒對他失去了信任。在此時的東線戰場上,莫德爾毫無疑問是德軍最優秀的將領。所以僅僅兩個月的11月,他就被任命為北方集團軍司令。
在他上任前半個月,在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波羅的海第2方面軍及沃爾霍夫方面軍發動的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戰役中,德軍北方集團軍損失慘重,司令格奧爾格·馮·屈希勒爾不得不命令部隊撤至愛沙尼亞。很顯然,希特勒這次任命是將莫德爾作為救火隊員來使用,說明在希特勒眼裡,莫德爾已經是東線戰場最為倚重的將領。但莫德爾商人後首先制止了候車,同時開始採取“劍與盾”的防禦戰術,也就是在面對蘇軍猛烈進攻時暫時撤退,用逐次抵抗來消耗對方戰力,等到增援後再發動反擊重新奪回防線,這樣不但能削弱敵人戰力,還能穩定防線。莫德爾就是採用了這樣的戰術,成功地指揮部隊且戰且退,最後於1944年3月撤至愛沙尼亞。不但保全了大部分有生力量,還給蘇軍以重創。
1944年3月1日,由於在指揮北方集團軍撤退中的出色表現,莫德爾晉升陸軍元帥,他從上校升到元帥只花了6年的時間。雖然這個升遷速度很驚人,但全是靠莫德爾自己的能力和戰功,可以說以莫德爾的表現,是完全配得上元帥的頭銜的。
1944年3月30日,莫德爾取代了曼施坦因出任北烏克蘭集團軍司令,該集團軍由於面對蘇聯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重壓,正在節節撤退。莫德爾改變了原來曼施坦因的戰術,採取一面加強防守,一面不斷抓住戰機組織反擊的戰術,而不是一味單純防禦。但由於雙方力量懸殊太大,莫德爾又一直沒有得到增援,所以最終沒能守住明斯克。但在得到4個裝甲師的增援後,莫德爾就立即組織反擊,成功地將蘇軍阻擋在華沙城下,並能夠騰出手來鎮壓華沙市民起義。
1944年8月17日,莫德爾被調往西線,取代馮·克魯格出任B集團軍群和西歐戰區總司令。此時,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已經兩個月,德軍在西歐的戰線幾乎已經崩潰,巴頓指揮的美國第3集團軍正如卷席之勢殺向塞納河,在法萊茲地區的德軍有被全殲的危險。
莫德爾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守住法萊茲,但他很快就改變了主意,說服希特勒同意第7集團軍和艾伯巴赫裝甲叢集從法萊茲撤退,最後他撤出了大部分部隊,雖然丟棄了幾乎所有的坦克和重型裝備,但卻儲存了大部分的有生力量,在當時絕對是非常不容易的。
此後,當希特勒要求堅守巴黎時,莫德爾回答他可以這樣做,但前提是得到20萬部隊的增援。這當然不可能有這麼多援軍,所以他就等於是將希特勒的命令頂了回去,而是放棄巴黎以儲存有生力量。最後巴黎在1944年8月25日被盟軍解放。但同時,莫德爾把西線德軍主力成功撤至德國邊境。
9月,莫德爾把西歐戰區總司令的職務交給格特·馮·龍德施泰特,他繼續保留B集團軍群總司令的職務。接著,莫德爾又成功挫敗了盟軍的“市場花園”行動,將蒙哥馬利打得灰頭土臉。
1945年4月,B集團軍群被盟軍包圍在魯爾地區。希特勒命令徹底摧毀魯爾區的工業,以免落入盟軍手中。但莫德爾拒絕執行。
4月15日,眼看敗局已定,繼續抵抗已經毫無意義,莫德爾下令解散B集團軍群,最年老和最年輕計程車兵復員,其餘士兵可以自行選擇投降或突圍。莫德爾以這樣的方式為自己的部下結束了戰爭,他在解散自己的司令部之前,對參謀人員說:“是否你們已做了一切事情來證明我們在歷史中的作用?有什麼可以留給一名戰敗的指揮官?在古代,只有毒藥”。
他自殺的決定是保密的,尤其是當他得知蘇聯正準備控告他犯有戰爭罪行的時候。1945年4月21日,莫德爾在於森林開槍自殺。自殺的具體地點位於杜伊斯堡和拉廷根村莊之間。希特勒在得知莫德爾自殺後,說道“如果莫德爾做的到,那麼我也可以”。9天后的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總理府地下室自殺。
莫德爾最後的選擇沒有辱沒一個軍人的尊嚴,更沒有辱沒元帥的榮譽,比起一些苟確偷生的元帥,莫德爾強太多了。
而他的戰績,無論是東線還是西線,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都堪稱超凡。所以,要說二戰那麼多德軍元帥裡,誰最能打,誰最厲害,小編我一定是選——莫德爾。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