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迎來開學季,不少孩子頭一次離開父母,走進大學,過上了獨立住校的集體生活。作為大學生家長,該不該在孩子一入學就撤太快,讓他們實現“自我管理”?該如何幫助孩子做好準備,迅速融入未知的新環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楊雪花建議,家長們在孩子大一入學時不要撤太快,不僅要幫著孩子們收收心,還得經常談談心。
在孩子離家前,和孩子敞開心扉談一談
“上了大學就輕鬆了。”在面對高考的壓力時,也許所有學生都曾聽過這句話,這可是老師、家長們的口頭禪。彷彿只要孩子上了大學,所有的煩惱就終結了。但真的是這樣的嗎?
楊雪花表示,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說法。上大學後,競爭壓力可能比高中還大,孩子在第一次期中考試中名次倒數,完全沒辦法面對,這種情況時有發生。家長尤其要注意在入學這段時間,給孩子們畫好紅線,打好“預防針”,引導孩子做好心理準備。“舉個例子,逃課、遲到,‘踩’到這些紅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家長一定要提前和孩子說明白。”
另一部分孩子,在上大學之後進入了“心門緊閉”狀態,不再願意和家長聊天。楊雪花建議,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可以跟輔導員聊聊,關注下孩子的選課情況和成績。“大一的課相對基礎、容易,如果孩子很多課都是六七十分,就不是一個好兆頭,家長需要高度重視起來。一旦到大二,課程難度再加上去,再想去調整就手忙腳亂了。”楊雪花建議。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楊雪花告訴記者,上大學相當於人生步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很多學生都會有這樣的問題——沒有理想。不知道自己上大學要幹什麼,也就對學習沒有熱情。現在正逢高校的新生開學季,在孩子們離家之前,父母不妨和孩子談一談,讓孩子收收心。畢竟,一場“馬拉松”就將開始了。“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在心裡樹一座‘燈塔’。可以按照每一年、每一學期來分解目標,讓孩子看得見摸得著,有努力的方向。”
頭一年是關鍵適應期,家長最好別“撤太快”
從高中進入大學,不少大一新生會感到不安、焦慮,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楊雪花給這一階段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這就像是養金魚換缸,一般不能把缸裡的水全換了,需要帶一些舊水讓金魚慢慢適應環境,否則金魚就容易生病。入學頭一年對新生來講,是關鍵的適應期,楊雪花特別提到,幾乎每所高校的心理中心接待的學生都以大一、大二居多,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適應問題。孩子們往往會將自己適應不良的狀態投射到某一件具體的事情上,有家長反映,他們的孩子入學不久就嚷著想家想回家,不滿意學校,不喜歡專業,和舍友相處不好,飲食不適應等等。但這些學生也許只是聽了一次講座,就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專業,聽師兄師姐們談今年的就業形勢不好,就產生了一個籠統的“我不喜歡這個專業”的感覺,鬧著要回家,要退學。
“這往往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根據我們的工作經驗,很多情況都是對環境改變的不適應導致的一系列具體問題。”遇到這種情況,楊雪花給家長們的建議是,不要跟著孩子的步子走,“不要孩子說頭疼就醫頭,孩子說腳疼就醫腳。不管是哪兒疼,很多情況下都不是根本問題,最重要的是進行全身的調理,即根治孩子在校的適應問題。”
“如果孩子沒有住校經歷,自理能力和自制力也比較差,那麼家長就最好不要撤太快。”楊雪花建議,在適應期,家長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觀念轉變,不能像中學時被動等著學校老師找,要緊密地和輔導員或班主任聯絡,及時瞭解孩子在校的情況,配合學校讓孩子儘快地適應過渡期,更快融入大學生活。“只要挺過這段時間,也許孩子就能在學校裡如魚得水了。”
精打細算
幫助孩子學會“理財”
離開家就心慌?面對孩子們的“離家焦慮”,家長們有什麼能做的?楊雪花建議,要經常跟孩子談談心,即使孩子不太願意跟家長聊,但對孩子的關心還是要表達到位,讓孩子知道家長一直在關注,不要讓他們覺得沒人管了就可以“放飛自我”。她特別提到,在家長和孩子的溝通當中,要注意用尊重和引導的方式來溝通,最忌命令和呵斥,“順著毛”來講,點到為止才是合適的溝通方式。
“緩解分離焦慮後的理想狀態,就是孩子們回家後期待開學,這表示孩子開始融入、接納這個環境了。一旦接納了環境,孩子們就不會像去別人家做客一樣坐立不安,精力就可以更集中投入到學業上來。”楊雪花說。
事實上,大一新生入學後面對的問題將是方方面面的。就拿“理財”來說,有的家長選擇一次性給出一學期的生活費,這可是一筆“鉅款”。“剛上大一,一些孩子對錢也沒什麼概念,現在網路詐騙也多,存在隱患。”楊雪花的建議是,前期不妨逐月甚至每半個月打一次生活費,先幫助孩子養成一個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好習慣。
都說孩子不省心,其實,也有不省心的家長。楊雪花提到,也有學生曾抱怨,父母常和自己聊些家裡雞毛蒜皮的小事兒。“這對孩子牽涉的精力非常大,現在的孩子也許還處理不了家裡的矛盾,建議家長把家裡的生活安排好,報喜不報憂,沒必要事無鉅細,好讓孩子省心些。” 實習生 柯龍婕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