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在陳賡軍事生涯中非常少見,國軍官兵都為之動容不已
大家都知道,我國近代社會動盪不安,發生了多場戰爭,國家和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清末時期,因為清政府的軟弱無能,西方列強對我國虎視眈眈,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戰爭,清政府也因此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賠償了大量的白銀和土地。清朝滅亡以後,到了民國時期,此時中華民族還是沒有擺脫戰火的硝煙,國家處在內憂外患的局面中,先是土地革命,再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還好最終在我黨的帶領下,克服了重重困難,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國以後,國家發展的越來越好,綜合國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人民也生活的越來越幸福,這一切最應該感謝的還是那些為國家鞠躬盡瘁的革命英雄們,因為有這些開國功臣們,才會有我們現在的和平盛世,如今的新中國。對這些開國功臣,我們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建國以後,1955年,我國舉行了首次授銜儀式,那些開國功臣們的都獲得了一定的軍銜和職位。今天子非要和大家說的就是一位開國將領,開國十大將軍之一的陳賡將軍。
陳賡將軍是國家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領導者,是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陳賡將軍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革命,奉獻給了國家和人民。在戰爭時期,陳賡將軍立下了赫赫戰功,陳賡不僅戰功卓越,人還非常的幽默,被稱為“幽默將軍”。曾在一次大會上面,偉人正在作報告,突然陳賡將軍衝了上去,將偉人杯中的水一飲而盡,隨後對偉人說:天太熱了,借偉人的水一用,現在沒什麼事了。在場的幹部看到陳賡此舉都開懷大笑,陳賡將軍不僅為人幽默,對自己的部下也非常好,對敵人也很寬容。在陳賡將軍的軍事生涯中,出現過一件非常少見的事情,那就是他曾為國軍陣亡的一位將領樹立了一個墓碑,還將其埋葬,這件事情讓國軍官兵都為之動容,下面跟著子非一起來看看吧。
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黃維12兵團被劉伯承,鄧小平所率領的中原野戰軍重重包圍,黃維的部隊進退兩難。1948年11月初,熊綬春接到命令,帶著手下的部隊跟隨著黃維馳援徐州,參加淮海戰役,後來因為掩護任務沒有完成,導致國軍很多官兵傷亡,被俘,被兵團記了一次大過。此時國民黨已經是強弩之末,很多國軍將領都投誠起義。陳賡知道熊綬春擔任的是12兵團14軍軍長,於是就給熊綬春寫了一封勸降信,希望熊綬春可以認清形勢,帶領著手下的部隊起義,不要再跟著黃維抵抗到底了,這樣戰役也可以儘早結束。
當熊綬春收到了陳賡的勸降信時,內心也有所動搖,但是卻一直搖擺不定,無法下定決心,只能一拖再拖。熊綬春這樣猶豫是有原因的,後來18軍軍長楊伯濤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說:熊綬春之所以這樣搖擺不定,還是因為擔心後方的妻兒,如果在戰場上起義的話,妻兒很有可能會被迫害。最終熊綬春還是沒能起義,因為兵團副司令胡璉發現了熊綬春的反常,一直對熊綬春有所提防,所以即使後面熊綬春想要起義,也沒有了這個機會。當初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的時候,14軍也參加了圍剿行動,導致我軍損失慘重,中原野戰軍的戰士們一直都記得這件事情,如今機會來了,自然不會放過。
11月25日,14軍擔任的是後衛掩護任務,中原野戰軍尋到機會,對14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我軍勢如破竹,14軍根本就抵擋不住,最終死傷慘重。12月11日,我軍和國軍發生了激烈的戰鬥,熊綬春在這場戰鬥中被流彈擊中,當場斃命。陳賡將軍知道熊綬春去世以後,心中感慨萬分,兩人立場不同,但是陳賡將軍還是四處打探熊綬春的訊息,最後從14軍參謀長處得知熊綬春的屍體散落在一個村莊裡面。陳賡將軍於是就讓熊綬春手下的衛兵去尋找熊綬春的屍體,屍體找到以後,陳賡將軍趕了過去,熊綬春的死傷悽慘,眼睛都沒有閉上,臉上全都是炮灰,陳賡親自將熊綬春的眼睛合上,還自掏腰包,讓人為熊綬春立下了一塊好碑,將其安葬,墓碑上面寫著:“第十四軍軍長熊綬春之墓”。陳賡將軍此舉讓那些14軍被俘的官兵都為之動容。
陳賡將軍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陳賡和熊綬春兩人都畢業於黃埔軍校,陳賡是黃埔軍校一期的學員,而熊綬春是黃埔軍校三期的學員,兩人是師兄弟的關係,雖然後來因為信仰不同,各自為戰,但是當初的同學情誼還是在的。陳賡在黃埔軍校的時候就是名人,曾經擔任過三期生的副區隊長,所以熊綬春和陳賡也相熟,私下關係並不差,熊綬春對陳賡也是非常的敬仰。1933年,陳賡在上海被國民黨抓獲,差點被蔣介石處死,當時很多黃埔軍校的同窗都為陳賡求情,其中就有黃維,胡宗南,宋希廉還有熊綬春。雖然最後陣營不同,但是陳賡將軍還是善待了熊綬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