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通常是沒有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的結果。
有人聽不懂上課內容,有人做題效率低,還有人記不住知識點……一系列問題產生,源於孩子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1.提前預習30分鐘
上課聽不懂,跟不上思路,原因在於沒有做好課前預習。學習新知識如同新手開車到陌生城市,司機腦海裡要有城市大致輪廓和途中經過的重點建築。
預習是要建立這門課的地圖,瞭解哪些是重點,哪些沒有掌握或者還心存疑慮。因為整節課40分鐘,要想聚精會神聽完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大腦專注的時間大約在15~20分鐘,所以孩子一節課不走神是件不太現實的事情。更優的策略是把精力放在重點上,抓大放小。
那些課本上沒有提到的知識,老師解決問題思考過程,整節課的框架與要點,這些都是需要著重注意的地方。
提前預習30分鐘,把本節課將要講到的內容梳理一遍,找到重點難點……預習做好,聽課效率才會倍增。
2.先複習再做題
上完一天課,別急著做題,先去複習再做題,效果更佳。
做題需要鞏固的階段,需要放在後面一些;複習則是消化的過程,如同吃進肚子裡的食物,需要經過胃部的反覆消化,最後才能變成人體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
複習不是拿起筆記和書本走馬觀花,翻幾次就可以。複習可以分為3部分,課本、筆記和例題。
課本複習要把握“先整體後區域性”的原則,整體即對知識的全貌,要了熟於心,孩子要能概括出來今天所學的內容;區域性即標註的重點,孩子能透過符號提醒,避免遺漏。
筆記則要側重思路的整理,新知識是否徹底理解,新舊知識之間是否產生了聯絡,不是把黑板上的內容摘抄下來就行。
例題要吃透,不是隻記住答案。數理化要知道推演過程,語文歷史要知道答題要點等。儘可能做到舉一反三,即吃透一道題會做一大片類似題目。參考思路:題目涉及什麼知識點?出題人會從哪些角度設定陷阱?我還能把這些知識點應用在什麼地方……
先複習再做題,磨刀不誤砍柴工。
3.睡覺前回想一遍
認知心理學家發現,即便什麼方法都不用,只要睡前回想一下,學習效果都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回想是個極其重要的學習方法。大腦具有節能的特點,它不會做太多耗費能量的事情,如記憶新知識。
多數孩子都有類似體驗:今天新學的知識,沒有及時強化刺激,很快就會發生遺忘的現象。人們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記憶力。
回想關鍵是要合上書和筆記,僅靠大腦回憶來提取今天所學的內容。機械的翻書會陷入“假勤奮”的陷阱——孩子感覺自己正在學習,其實只是大腦做營造出來的假象。
在回想的過程中,孩子還能發現有哪些點沒有打通,因為有阻礙,所以難以串聯起來,大腦提取的過程就會變得格外困難。
知識有沒有記住,有沒有學會,回想一下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