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為何能贏,便明白:權力之下,我們只是螻蟻

哪裡有不平,哪裡就有反抗。但我們華夏民族的子民,卻是最能隱忍的一批人,不到活不下去,絕不會走上造反的道路。

根據出土的青銅器(商朝)以及一些甲骨文,我們知道商朝的君主總是四處征戰,不是為開疆拓土,而是鎮壓不服。商朝一直取得勝利,直到周武王姬發伐紂,才被推翻。

西周平穩度過最初的200多年後,便進入更大的亂局,春秋的諸侯兼併,戰國的七雄大戰,怎一個亂字能形容的。但有一點——這場大亂,同底層百姓無關。

讀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為何能贏,便明白:權力之下,我們只是螻蟻


在西周早期,打仗是貴族的事,最起碼也得是一個“士”,普通人和奴隸則組成僕從軍,負責揹負輜重、運輸補給等後勤工作。

由於各種原因,西周以及春秋多車戰,步卒也有,但很少,根本無力在戰場取得絲毫的優勢。西周諸侯間打仗,總是約好地方,大家排好軍陣後,才開始廝殺,選取的地方大多為平原地區,而在此地形下,戰車完全碾壓步卒。

整個西周、春秋戰國,總是卿大夫弒殺諸侯,沒有底層百姓,甚至沒有士一級的造反(刺殺不算),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級別越低,組成的勢力便越小。

讀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為何能贏,便明白:權力之下,我們只是螻蟻


諸侯依靠卿大夫,卿大夫養著眾多的武士,而武士靠替上層賣命獲得特權。底層的百姓,因為生產力的原因,無法組成足夠的“勢力”(造反的人數),自然無力反抗貴族統治。

春秋到戰國,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形勢越來越複雜,用孫子的話來說就是“兵者詭道也”。戰爭變得“詭”,在於參與戰爭人數的增加,人數一多,打仗可選的方式便越來越多——山地戰、水戰、平原戰、攻城戰等等。

戰爭的人員來自底層百姓,戰爭的糧食也是來自底層的百姓,古時候打仗,誰的人口多誰就佔了優勢。而這時,底層百姓漸漸有了反抗貴族的力量。

讀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為何能贏,便明白:權力之下,我們只是螻蟻


七國和秦朝實行的是徵兵制,天下的成年男子,都需要服兵役,也算是全民皆兵。秦將章邯領著驪山囚徒去剿滅六國叛亂,這些“囚徒”可不是戰爭菜鳥,多少是服過兵役的老兵,所以不要因為他們的身份,而小瞧他們。

陳勝吳廣是我國第一次農民起義,也標誌著“農民”階層力量的登上歷史舞臺。陳勝是屯長,自然懂得一些帶兵打仗技巧,而戍守漁陽的百姓,大多也不是第一次服役,機緣巧合之下,走投無路的陳勝開始反秦。

陳勝等人遲到,“領導”被處死的可能性更大,不可能全部處死(睡虎地秦簡不全,不能說明“遲到”僅是罰錢,陳勝屬於邊戍,而邊戍是軍事行為,按軍法行事完全說的過去),大多數人大概也明白,所以陳勝用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而不是“為了我們的小命,大家一起反秦啊”。

讀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為何能贏,便明白:權力之下,我們只是螻蟻


陳勝不可能勝利,因為他沒有得到“貴族”的支援。陳勝懂得些軍事技巧,可不懂治理民事,失敗只是早晚的事,更何況他是第一波反秦的,自然會面臨秦朝的瘋狂絞殺。

東漢末年的張角,利用太平道將百姓串聯起來,使人數眾多的底層人士有了共同目標,使聯合成為可能。人多勢眾是種優勢,卻不是決定性因素。

東漢的世家大族人數處於劣勢,卻擁有更大的優勢:兵器生產、充足的糧草、大量的人才。黃巾軍前期聲勢浩大,貌似東漢隨時會滅亡,可漢靈帝取消“黨錮”,世家大族參與進來後,沒多久,黃巾軍便被撲殺剿滅。

讀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為何能贏,便明白:權力之下,我們只是螻蟻


魏晉南北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混亂的一段時期,但為何我們甚少聽說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

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民脫離自己的土地,歸附於士族豪門,形成莊園經濟制度,整個天下被士族豪門分割成一個個“莊園”勢力,農民失去聯合的可能,而人數是農民起義的唯一優勢。

唐宋的皇帝們,將活躍歷史舞臺上千年的世家豪門力量剔除殆盡,底層百姓的地位也越來越高,而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便是知識的傳播。

讀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為何能贏,便明白:權力之下,我們只是螻蟻


受影視、小說的影響,武將在我們心中大多是“大老粗”的形象,這是完全錯誤的。歷史上的名將,絕大多數都是“知識分子”,關羽讀春秋、杜預註解春秋,目不識丁的大老粗,無不是以一當十的猛將。

豪門大族在宋元后完全消散,底層百姓獲得更多的知識,這給朱元璋(也包括張士誠、陳友諒等人)提供了機會,農民勢力有著人數優勢,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有推翻“暴政”的機會。

明末的李自成,清末的太平天國,無不訴說著農民力量的崛起,曾經身為螻蟻的我們,直到近代,才擁有改天換地的力量。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48 字。

轉載請註明: 讀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為何能贏,便明白:權力之下,我們只是螻蟻 - 楠木軒